《西南地形急變帶地質災害資料庫與信息系統》是2018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陳源和余必。
基本介紹
- 書名:西南地形急變帶地質災害資料庫與信息系統
- 作者:陳源、余必勝
- 出版社: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12月1日
- 定價:36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87562544517
- 責任編輯:王敏
- 印次:1版1次
- 千字數:224
《西南地形急變帶地質災害資料庫與信息系統》是2018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陳源和余必。
《西南地形急變帶地質災害資料庫與信息系統》是2018年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陳源和余必。內容簡介該書稿是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西南地形急變帶地質災害綜合調查與風險製圖”子課題。課題主要研究目標:基於G...
2. 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No. 2011FY110102),西南地形急變帶地質災害成災背景與易發性評價,起止年份:2011~2016。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 41072269),活動構造帶大型滑坡形成機理研究,起止年份:2011~2013。4.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No. 1212010914025),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地震工程地質調查...
《青藏高原東部 : 地震地質災害成災背景》是2014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永雙等。內容簡介 本書在綜合研究前人資料和大量野外地質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採用以圖件和照片為主的形式,以寫實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東部地形急變帶地震地質災害及其成災背景方面的成果。包括區域地震地質背景、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典型...
三、防災減災監測預報預警體系薄弱長期以來,防災減災監測預報預警系統投入有限,災害隱患普查調查工作滯後,雨情水情災情監測預報設施和預警手段嚴重不足,山洪地質災害防禦預案、組織責任、宣傳培訓演練等群測群防體系不健全,應對山洪地質災害尚不能做到預警及時、反應迅速、轉移快...
《青藏高原東緣地形急變帶滑坡災害特徵與危險性研究》是一本2018年出版的圖書,由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出版。內容簡介 青藏高原東緣特殊的地質環境決定了滑坡災害發育的地域性、複雜性和特殊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推進,國家重大工程規劃和城鎮化建設逐漸向地質條件複雜、構造活動強烈的西部山區...
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缺乏全面系統的基礎調查資料,尤其缺少高精度的地質災害調查資料,調查數據得不到及時更新。二是地質災害監測體系沒有形成,災害監測預報水平較低,應急反應能力較差。三是許多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亟待採取工程措施進行治理。四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經濟基礎薄弱,經費投入不足,技術水平偏低。五是社會...
重點報導活動構造、新構造、地球內部物理、構造物理、地球動力學、地球化學、地震預測、新年代學、工程地震、火山學、減輕地質災害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欄目:研究論文、科研簡訊、新技術套用、專題綜述、學術爭鳴。《地震地質》,據2019年5月期刊官網顯示,期刊先後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中國期刊網...
2021年11月1日,《自然災害風險地圖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說明 系統表現海量空間信息有效手段的地圖集,是認識災害與環境基本特徵和空間格局、支撐災害防治和風險管理不可替代的工具。該地圖集以現代地圖和空間數據表現方法,對“一帶一路”自然災害孕災背景、區域規律、重大災害、承災環境、災害風險的信息進行...
本書在綜合研究前人資料和大量野外地質調查資料的基礎上,採用以圖件和照片為主的形式,以寫實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東部地形急變帶地震地質災害及其成災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區域地震地質背景、龍門山及鄰近構造帶典型活動斷裂特徵、“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樹地震地表破裂特徵、近年來強烈地震誘發的典型...
1、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子項目,烏蒙山區北部城鎮地質災害風險評價與應急回響體系構建,2016/01-2018/12,在研,主持;2、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子課題,西南地形急變帶地質災害關鍵問題綜合研究,2011/01-2015/12,已結題,主持。3、中國地質調查局公益性地質調查子項目,西南山區典型低頻土石流調查與早期識別,...
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繼續實施海岸帶保護修復,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質量進一步改善。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實施公路水路基礎設施改造、地質災害綜合治理、農村危房改造、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等工程。建設完善重點林區防火應急道路、林火阻隔網路,加強林草生物災害防治基礎設施建設。2.聚焦...
四、災區環境惡劣,救災難度較大。地震發生在高原山區,地形複雜,交通困難,搶險救援人員出現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加大了救災的難度。苗崇剛表示,災區沒有出現完全不能夠通達的受災地點,由於災區出現了一些滑坡、碎屑流等地震次生的地質災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道路通行能力的受限,但這些道路仍然還能使用,只不過需要做...
[2] 2018.01-2021.12,國家重點研發專項(2017YFC1501003):強震區特大地質災害致災機理與長期效應研究,專題負責人;[3] 2018.01-2022.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41790433):青藏高原東緣地形急變帶山地生態—水文過程與山地災害互饋機制及災害風險調控,專題負責人;[4] 2016.01-2018.12,國家...
加強信息獲取手段,提高信息處理與分析水平,完善災情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存儲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規範,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信息管理水平,建立省級綜合防災減災資料庫,完善災害信息動態更新機制,提高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標準,保障防災減災信息安全。建立完善國土、地震、氣象、水利、交通等三級應急指揮平台,統一技術標準和...
研發西南區域 1 公里高解析度區域數值預報技術,探索重點區域精細到百米級的災害性天氣格線預報,建立延伸期區域性暴雨、高溫、強降溫過程預報模型,建立災害性天氣中短期、延伸期集合及機率預報預測業務。建設易災區智慧型化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系統,提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引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災害、地質災害和森林草原...
截至2023年末,測繪地理信息行業共有測繪資質單位21008家,比上年末增加2508家,同比增長13.6%。●地質災害和海洋災害災情及防治 2023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3668起,其中滑坡925起、崩塌2176起、土石流374起、地面塌陷193起,地質災害死亡失蹤人數連年下降,總體保持低位。全國各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總計派出專家及技術人員...
(二)加強對強對流天氣系統的理論研究工作。如加強對強對流天氣成因的機理研究,加密監測強對流天氣網點,更新監測手段;建立防災減災計算機指揮系統,儘快套用於抗災救災工作,提高應變能力,對影響該地區的強對流天氣災害進行系統整理,並建立強對流天氣資料庫和災情庫,及時為領導決策和採取措施提供準確的災情資料。3、...
將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江河污染和全球氣候變化,水土保持與提高土地生產力、區域生態修復、環境整治,水土保持與水利工程安全、地質災害等聯繫起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不但深化了水土保持的理念,開拓了水土保持的研究領域,而且提高了水土保持在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與價值。4、注重生態系統健康評價與生態修復...
加大森林撫育、退化林修復和人工針葉純林改造力度,最佳化林分結構,擴大混交比例,提高森林生態系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推進健康森林和草原建設,強化防滅火和生物災害監測預警,嚴防外來物種入侵,特別要抓好松材線蟲病防控,確保林草資源安全。實施草原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加快退化草原恢復。強化林地草地用途管制,嚴厲...
2020年前,力爭在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國家生存環境模擬系統、有機廢物能高效清潔利用、流域污染控制與飲用水安全保障、全國生態環境變化長期跟蹤遙感調查評估與套用、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技術集成與套用、青藏高原地形急變帶特大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與示範、河網密集區...
不斷加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系統修復,推進礦業轉型綠色發展;以“三調”為基礎,按照國家、省構建的自然資源調查監測體系,開展全市自然資源利用變更調查、監測工作,加快自然資源和不動產確權登記,全面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做好測繪地理信息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範自然資源管理秩序,提升自然資源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強化“人防+技防”,實現“四重”格線化監測預警全覆蓋,全市發生地質災害總數、人員死亡數、直接經濟損失分別較“十二五”下降58%、21%、86%。完成國家和市級地下水監測工程建設520處。建成覆蓋全市的大地水準面精化,實現全市厘米級實時高精度定位服務。建成全市綜合市情系統等系列地理信息服務平台,...
加強信息獲取手段,提高信息處理與分析水平,完善災情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存儲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規範,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信息管理水平,建立縣級綜合防災減災資料庫,完善災害信息動態更新機制,提高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標準,保障防災減災信息安全。建立完善國土、地震、氣象、水利、交通、運輸等應急指揮平台,統一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