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縣“十二五”防災減災規劃

四川省資陽市《安岳縣“十二五”防災減災規劃》發布於2012年2月22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安岳縣“十二五”防災減災規劃
  • 發布單位:安岳縣人民政府
全文
前 言
防災減災是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型、社會性、基礎性公益事業,承擔著保護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任,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本規劃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四川省“十二五”防災減災規劃的通知》(川辦函〔2011〕232號)編制,著眼安岳防災減災工作實際,立足解決防災減災綜合問題,重點加強多災種綜合、各部門協同、跨行業合作的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統籌防禦地震、地質、氣象、旱洪等自然災害,統籌考慮防災減災工作各個階段,統籌利用各方面資源,統籌運用法律、行政、市場和科技等多種手段,推進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和災害風險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民眾生命財產損失,切實保障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本規划起止時間為2011-2015年,規劃範圍為安岳縣內地震、地質、氣象及旱洪等自然災害。本規劃是未來五年安岳縣防災減災事業發展的藍圖,是各鄉鎮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指導防災減災工作,制訂防災減災政策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防災減災現狀與形勢
縣委、縣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把防災減災工作作為國民經濟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構建公共安全體系的重要保障。特別是經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大考驗,全縣防災減災管理體制機制基本理順,災害應急救援工作體系框架初步形成,社會防災減災意識普遍增強,自救互救能力有了較大提升,綜合防災減災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節 “十一五”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時期是安岳縣經濟社會發展史上極為特殊、極不平凡的五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時有出現,“5·12”汶川特大地震、大暴雨、大幹旱災害、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歷史罕見,給人民民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面對複雜的防災減災形勢及重大挑戰,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重大決策與戰略部署,帶領全縣人民銳意進取,攻堅破難,取得了抗震救災及災後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
五年來,我縣始終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應急聯動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初步形成,工程防禦能力穩步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支撐作用明顯增強,防災減災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專業救援與志願者相結合的應急隊伍逐步壯大,公眾防災減災意識與臨災避險能力進一步增強,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能力大幅提升。
第二節 發展機遇
——經濟健康發展為防災減災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通過經濟成長方式不斷轉變以及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勝利完成,全縣經濟仍然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為防災減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基礎設施建設與完善為快速救災救援提供了便利條件。以西部交通樞紐建設工程及“村村通”工程為支撐,構建了通向鄉鎮的多通道快速救災救援通道。西部大開發、扶貧開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為我縣加快防災減災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安岳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倉庫和救災應急指揮中心的建設與完善,為災後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強有力保障。
——科學技術發展為防災減災提供了強有力手段。無線通訊、“3s”、雲計算、網際網路等現代化新技術及設備裝備的套用,為防災減災應急回響和決策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重特大自然災害抗災救災實踐為防災減災積累了寶貴經驗。近年來,我縣在抗擊重特大自然災害,特別是經歷“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及災後恢復重建的重大考驗,為政府、社會及公眾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更加開放自信從容應對大災大難提供了寶貴經驗。
——民眾參與意識不斷增強為綜合防災減災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隨著社會各界主動參與防災減災的意識逐步增強,積極投身防災減災工作,日益成為防災減災的重要力量,社會動員逐步實現由應急化向常態化轉變。
第三節 主要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2011年至2015年是安岳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期,隨著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和資源消耗不斷增長,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不斷加速,特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氣候變化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環境壓力不斷增大,全縣地質、旱洪及氣象等災害易發、多發的趨勢將繼續存在,防災減災形勢嚴峻。
——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安岳縣地域廣闊,地質構造和地層岩性複雜,地質災害分布不均。2010年,經四川省地礦局405地質工程隊勘查確定,全縣涉及地質災害的鄉鎮達53個。縣域內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隱蔽性較強,危害程度較高。根據前期排查情況,全縣存在地質災害隱患點313個,隱患規模371.257萬立方米,威脅人數4020人,威脅財產7907萬元。2011年3月,經再次拉網式排查,全縣仍存在規模和危險程度不等的地災隱患點1254個,較為嚴重的危險點4個,其中主要危險點1個,一般危險點3個。
——旱洪災害頻發。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全年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5—9月,且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十年九旱、洪水頻發、旱洪交錯,是我縣的基本水情。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近年來極端天氣事件頻發,旱洪災害日趨嚴重,部分區域水資源日益短缺;加之水利設施薄弱,抗禦旱洪災害的能力不強。
——防災減災形勢嚴峻。安岳縣位於四川省東部,轄區內歷史地震活動水平雖然不高,但距離地震比較活躍的地區較近,尤其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後,我縣周邊地區地震活動進入新的活躍期,對我縣造成嚴重威脅,地震安全形勢仍然較為嚴峻。同時,我縣是人口大縣,縣城及中心鎮人口密集,進一步提升全縣的防災減災綜合能力,不僅必要,而且緊迫。當前,全縣監測台網布設不足,監測系統整合與集成不到位,監測能力偏低,預警能力還有待提高,應對極端事件的基礎還很薄弱。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災害損失呈現非線性加速的增長趨勢。我縣防災減災形勢嚴峻。
——原生環境脆弱,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加大,引發新的災害風險增大。安岳縣地處西南丘陵地區,原生環境脆弱,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的規模及範圍加大,引發新災害的風險增大。市政基礎設施承載力超負荷,部分建築達不到防災標準,城市管理還比較薄弱,造成城市對自然災害有明顯放大作用並不斷出現新的特點。廣大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還相對滯後,農村居民主要依靠農業及其他自然資源為生,受自然災害的影響很大,不少農村人口因災致貧或因災返貧,自身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很薄弱。
——綜合防災減災能力與科技支撐有待大力提升。我縣減災救災能力底子薄、欠賬多。防災減災人才、應急救援隊伍短缺,人才結構需要最佳化,應急隊伍資源共享有待提高。應急裝備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不足。防災減災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不足,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研究欠缺,科技投入的系統性和持續性需加強,現代化專業監測預警技術套用還有待大力提升。
——防災減災應急管理工作機制亟需健全。當前,防災減災應急指揮和信息管理綜合平台尚未完善,部門協調聯動機制還不順暢,各級政府防災減災信息集成、智慧型化處理及公共服務水平還較低,建立信息暢通、協調有力、聯動聯防、運轉高效的常態化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決策和協調機制刻不容緩。
——防災減災意識與防災減災形勢需求差距較大。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意識亟需增強,城鄉減災工作模式尚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長效機制急需健全,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還較薄弱,識災、避災、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相對欠缺,進一步提升各級政府防災減災公共服務意識、增強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任務還較艱巨。
總之,“十二五”是安岳縣防災減災工作機遇和挑戰並存的重要戰略期,要立足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規劃綜合防災減災事業發展,加速推進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構建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切實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第二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堅持以人為本,堅持防災減災同經濟建設一起抓,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以最大限度減輕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為防災減災根本宗旨。尊重自然規律,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防減並重、綜合防治,依靠科技進步,依法防災減災,切實提高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和實效,為促進安岳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專家支持,合力減災。堅持各級政府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積極組織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參與防災減災。
——以人為本,科學規劃。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規律,以保護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為防災減災的根本,以保障受災民眾的基本生活為工作重點,堅持預防為主、主動防災、科學避災,有針對性地制定防治措施,規範有序地開展綜合防災減災各項工作。
——以防為主,防治結合。以科學評估為依據,以項目為依託,以科技為支撐,以能力建設為保障,加強調查評價、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程防治、宣傳教育、科技推廣等綜合防範,堅持防災、抗災和救災相結合,協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管理各個環節的工作。
——統籌兼顧,突出重點。遵循客觀規律,遵照法律法規,全面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與區域戰略布局,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逐步推進,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
——依法防災,依法減災。通過制定、實施相關法律法規及標準,進一步健全應急搶險指揮及防災減災法律體系,依法依規開展防災減災工作,促進我縣防災減災事業健康發展。
第三節 規劃目標
建成一批防災減災基礎性項目,特別是力爭在“十二五”規劃期間整合資源,在應急指揮、救災儲備、應急避險避難場所、技術裝備等方面開展針對性建設,建成綜合應急指揮平台,全面提升全縣減災救災綜合能力,切實加強全縣減災救災工作水平,極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將災害發生的損失減少到最低限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認真調查摸底,全面掌握信息。基本摸清自然災害發育、分布、威脅情況及重點區域自然災害風險情況,基本建成縣級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信息平台,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統計核查和信息共享及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
——切實保障實施,減少災害損失。自然災害百萬受災人口死亡人數在同等致災強度下較“十一五”時期明顯下降,年均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占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
——部門協作配合,提高防災減災效能。防災減災工作納入各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在土地利用、資源開發、能源供應、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城鄉建設和扶貧開發等規劃中體現防災減災的要求。
——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初步建成。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全面納入群測群防體系,納入規劃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全面採取防範措施。
——重點工程及時推進。加快建設關刀橋水庫防洪控制性工程,大力加強重點水源工程建設,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和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提高主要江河和重點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完成山洪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完善水文設施,全縣洪澇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以下。
——加強氣象預報。突發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85%以上;天氣預報可用時效達到7天以上,精細化到鄉鎮的災害性天氣落區和強度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5%以上;常規氣象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90%以上。
——提高工程抗震能力。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達到國家規定的設防標準,不斷提高農村民房抗震能力。
——加強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各級各類防災減災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人才結構更加合理,應急搶險救援能力建設得到穩步提升。每個城鄉基層社區確保至少有1名災害信息員。建設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0個以上。
——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防災減災知識在大中小學生及公眾中普及率明顯提高。
——完善防災減災體制機制。防災減災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綜合協調機制健全。
第三章 主要任務
第一節 加強信息管理及應急指揮平台建設
建立健全統一指揮、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災害應急管理體制。加強信息獲取手段,提高信息處理與分析水平,完善災情信息採集、傳輸、處理、存儲等方面的技術要求和規範,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信息管理水平,建立縣級綜合防災減災資料庫,完善災害信息動態更新機制,提高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標準,保障防災減災信息安全。
建立完善國土、地震、氣象、水利、交通、運輸等應急指揮平台,統一技術標準和規範要求,完善民政綜合減災救災應急指揮體系,提高防災減災信息集成、智慧型處理和服務水平,實現與縣政府應急指揮平台以及其他相關應急指揮平台的互通互聯,提升防災減災信息共享能力。充分利用衛星通信、廣播電視、網際網路、導航定位和移動信息終端等手段,提高信息獲取、遠程會商、公眾服務和應急保障能力,推進“數字減災”工程建設,建設安岳縣自然災害信息發布平台。
第二節 加強防禦工程建設
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治理、應急排危除險、避讓搬遷安置綜合防治,加強防洪減災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設,加強氣象、地震災害防禦等防災減災重點工程建設,提高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工程防禦能力。加強包括應急避難場所在內的基層防災減災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加強重點工程活斷層探測,嚴格落實建設工程防災減災設防標準,提高人員密集場所、重大建設工程和生命線工程的抗災性能。
第三節 加強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建設
開展自然災害調查與評價,完善防災避險應急預案,健全監測站網,最佳化功能布局,加強早期預警研究,提高監測預警水平。加強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能力建設,建立自然災害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機制,開展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與評估,編制災害風險區劃圖和風險圖。開展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新一輪的城鄉抗震防災專項規劃修編和編制工作。
健全專業監測與應急機構,加強應急隊伍、基地及應急裝備建設,加強受災民眾救助及生活保障體系建設,統籌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加強應急處置和救災保障能力建設。推進“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防災減災示範單位”創建活動,完善防災減災社會動員機制,加強防災減災社會動員能力建設。
建立健全統籌科技人才與科技資源的新機制,重視防災減災科學研究基礎條件平台建設,鼓勵科學研究、對外交流與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套用。建立健全恢復重建評估制度和重大項目聽證制度,提高恢復重建監管水平。
第四節 加強防災減災人才和專業隊伍建設
全面推進防災減災人才戰略實施,擴充隊伍總量,最佳化隊伍結構,完善隊伍管理,提高隊伍素質,形成以防災減災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為骨幹力量,以應急救援隊伍為突擊力量,以防災減災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為輔助力量的防災減災隊伍。
加強防災減災科學研究、工程技術、救災搶險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養,結合搶險救災工作特點,加強搶險救災隊伍建設,定期開展針對性訓練和技能培訓,培育和發展“一隊多用、專兼結合、軍民結合、平災結合”的搶險救災專業隊伍。加強基層災害監測員、信息員隊伍建設,完善工作手段,確保每個災害隱患點有1名監測員,每個鄉鎮至少有2名災害信息員,制定相應的補助標準及支持群測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推進防災減災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
注重專業技術人才和急需緊缺型人才培養。加強各級專家諮詢庫建設與管理,充分發揮專家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參謀諮詢作用。
第五節 加強防災減災文化建設
建立和完善宣傳教育網路。建立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把防震減災教育內容納入中國小課外讀物和科普活動,把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普及納入文明社區活動,作為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的重要內容。提升社會各界的防災減災意識。強化各級政府的防災減災責任意識,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災害風險管理和應急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新聞媒體等合作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的工作機制。充分結合“氣象日”、“地球日”、“土地日”、“防災減災日”、“國際減災日”及“地質災害萬村培訓”等活動,積極動員社會組織、新聞媒體、機關團體、學校、企事業單位、鄉村社區等,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防災減災的文化氛圍。積極推進各級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建設和開展防災避險應急演練,提高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臨災避險能力。
第四章 重點建設工程
重點加強群測群防體系及臨災避險能力建設;推進重點區域及主要河流防災減災重點防禦工程建設;重點加強應急救災隊伍組織和專業隊伍建設;重點加強預測預報預警的集成和協同能力建設,大力提升我縣防災救災綜合能力。
第一節 地質災害防治
全面推進以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群測群防與監測預警、治理(搬遷)工程以及應急體系建設工程為主要內容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大力提升各級政府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1.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對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調查評價及年度動態巡查、排查工作。開展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重點鄉鎮地質災害專項勘查評價工作。
2.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全面加強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建設。重點開展安岳縣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
3. 重大地質災害治理(搬遷)工程。重點推進山體滑坡、暴雨洪澇等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地區威脅縣城、集鎮、學校、居民聚居區等人口密集區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典型小流域的綜合防治工作。對納入規劃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工程治理。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且有搬遷意願的分散農戶採取避讓搬遷安置。
4. 地質災害應急體系建設工程。加強我縣技術支撐單位及專業監測、應急管理、技術保障隊伍與應急裝備建設,統籌開展科普宣傳培訓、應急避險演練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全面提升應急搶險救援支撐能力。
第二節 防洪抗旱
統籌流域防災減災,堅持防洪抗旱並重、興利除害結合,加強防洪抗旱薄弱環節建設,著力完善防洪抗旱減災體系,切實增強抵禦旱洪災害能力,保障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1. 水資源配置工程。基本建成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和關刀橋水庫工程,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2. 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完成現有病險水庫及大中型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消除安全隱患,發揮工程效益。
3. 暴雨洪澇災害防治。儘快在暴雨洪澇災害頻發地區建成以監測、通信、預警指揮及群測群防體系等非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2015年前完成暴雨洪澇災害防治縣級非工程措施建設,對重點防治區的山洪溝進行治理。科學安排生活生產設施,合理避讓山洪災害風險。
第三節 氣象災害防禦
建立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網路,完善重點地區氣象災害防禦工程措施,加強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工程和防雷減災工程建設,提高氣象災害預測預報預警水平與應對能力。
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工程:
1.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程。在重點城市、氣象災害易發區升級改造自動氣象觀測站、新建區域氣象觀測站,建立縣氣象應急觀測系統;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業務系統;升級改造氣象信息網路,建立新一代天氣雷達及實時共享資料庫;完善雷電監測網,開展農村雷電災害風險調查,建立雷電災害風險評估系統、雷電預警預報系統、完善城市公共設施、農村中國小、示範鄉鎮防雷工程建設;建設氣象裝備儲備庫,加強氣象技術保障能力建設。
2.人工影響天氣系統工程。建設縣級人工影響天氣綜合業務樓和指揮中心,建設完善縣級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指揮中心;建設人工影響天氣基地、人工增雨作業示範基地、人工防雹作業示範基地、保護森林生態人工增雨作業示範基地;建立空中雲水資源動態監測系統,完善人工影響天氣地面作業裝備、信息傳輸系統和技術支持系統。
3.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支撐工程。在安岳縣建設地面基準氣候觀測系統、近地邊界層通量觀測系統、gps/met觀測系統、大氣成分觀測系統、地面基準輻射觀測系統等氣候變化監測系統;建設短期氣候預測系統、氣候變化預測數據集、氣候異常診斷和監測評估系統及區域氣候變化預測預估業務系統。
第四節 地震安全
加強防震減災工程建設,提升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提高應急救援能力。
1. 縣防震減災工程建設。在我縣進行縣級防震減災工程建設,開展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及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震後,第一時間獲得地震震情信息,及時發布震情信息給當地抗震救災指揮部成員。
2. 地震緊急救援處置平台建設。為全縣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配備先進的專業救援設備;建立集通信和指揮調度於一體的指揮調度技術系統;建設地震救援設備倉儲中心;建立和完善縣鄉二級地震現場工作隊伍設施;建立和完善災情基礎數據和信息共享系統。
第五節 綜合減災
加強救災物資儲備及應急避難場所網路建設,加強防災減災信息化建設及宣傳教育培訓,提高各級政府防災減災信息集成、智慧型處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水平,提升公眾識災避險與自救互救能力。
1. 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資料庫建設工程。開展全縣自然災害綜合風險和減災能力調查,開展典型災種災害風險評價、多災種和災害鏈綜合風險評價以及區域減災能力評價等工作,建設縣級自然災害風險隱患與減災能力資料庫。編制縣自然災害風險圖和自然災害綜合區劃圖。
2. 綜合減災與風險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建設縣級綜合防災減災信息平台。建設縣級衛星減災套用中心。
3. 基層災害信息員隊伍和裝備建設工程。加強災害信息員隊伍培訓,實施災害信息員職業資格鑑定,建設一支由社區、村專兼職人員為主的穩定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加強基層防災減災裝備建設。
4. 救災物資儲備庫及應急避難場所網路建設工程。新建救災物資儲備庫及避難場所;在災害易發高發和交通不便居民集中居住地,合理布局和建設救災物資儲備點和應急避難點,建設全縣應急避難場所信息管理系統。
5. 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建設工程。按照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標準,在全縣建設綜合減災示範社區10個以上。城鄉社區內應建立居民就近緊急疏散和臨時安置的避難場所。
6. 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程。新建或改擴建防災減災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防災減災數字圖書館。開發防災減災系列科普讀物、掛圖、音像製品和教育培訓教材。
第五章 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規劃實施對環境的影響
通過實施防災減災,減輕或消除氣象、地震、地質及旱洪災害對人民民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對環境的不利影響主要是施工期,運行期的有利影響則是顯著的和長遠的。
對大氣、水環境的影響。作業現場距居民點較近時,運輸車輛排放的尾氣和道路揚塵,使局部大氣質量有所下降。工程施工所產生的含油污廢水可能對局地地表水及地下水產生暫時性污染。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工程施工臨時占地、表土剝離可能破壞地表植被,擾動土體結構,對局部區域的水土保持在一定時期產生不利影響。水利工程的實施可能會對水生生物的活動區域造成影響。棄渣、棄土如處置不當,可能會產生水土流失。
對景觀、地形地貌的影響。防治工程措施的實施可能會在短時期內破壞原來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改變當地的景觀,但防止了更大規模的景觀破壞,尤其是在風景名勝區或自然保護區範圍內,防治工程竣工後可以有效地保護風景名勝及遊客安全。
第二節 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在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以及水土保持工作。防災減災工程實施過程中,因地制宜制訂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措施,通過改善生態環境條件,減少致災因素或減緩致災因素向不利方向演變,逐步恢復或重建當地生態平衡,實現防災減災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效益。堅持工程防治與資源開發利用相結合,切實做到保障安全,改善環境,減少資源損毀。
在依法開展相關規劃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基礎上,通過採取相應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對環境的不利影響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減免。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組織管理
進一步強化縣減災委員會的綜合協調職能,加強部門協調與聯動,健全防災減災綜合協調機制。狠抓相應法律法規及標準的編制與實施。建立健全縣鄉村(社)多級綜合聯動、協同配合、科學高效、覆蓋全面的災害信息共享機制、災害應急救助協同聯動機制、救災徵用補償機制,形成較為完善的綜合防災減災體制和機制。完善防災減災績效評估、考核、責任追究制度。
第二節 加大經費投入
建立健全穩定增長、分級負擔的投入機制,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拓寬資金投入渠道,通過財政投資與社會資助、專項資金等渠道,建立防災減災專項資金。健全救災補助項目,完善自然災害救助標準體系。研究建立財政支持的自然災害風險分散機制,探索通過多元化機制實現重特大自然災害的經濟補償與損失轉移分擔。加強統籌集約,強化監督管理,提高投資效益。
第三節 強化科技支撐
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強機構與隊伍建設,提高裝備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加大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對外交流合作力度,積極推進防災減災重大關鍵技術研究與理論創新,推進防災減災科技成果的集成轉化與套用示範,開展防災減災新材料、新產品和新裝備研發與套用,提高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
第四節 加強宣傳教育
加強防災減災宣傳,積極促進公眾參與。採取切實有效措施,不斷推進政務公開,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大力整合全社會資源,集中力量開展科普及專業培訓,組織開展防災避險應急演練,推進防災減災科普基地建設,大力提升全社會識災、避災、防災、救助能力,使防災減災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第五節 狠抓規劃實施
各鄉鎮結合本地實際,將防災減災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抓好與本規劃的銜接。縣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民政、公安、建設、林業、農業、水利、環境保護、氣象等相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密切配合,聯防聯動,要在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職責分工,加強橫向聯動,最佳化整合各類防災減災資源,切實組織落實好防災救災項目建設資金、項目審批、用地預審、環境影響評價等相關工作,確保規劃順利實施。
縣減災委要建立規劃監測評估制度,適時對規劃實施及開展情況進行跟蹤分析。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評估和監督檢查。需對本規划進行調整修訂時,由原編制部門提出方案,報縣政府批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