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畫組織實施方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畫組織實施方案
  • 時間:2014年7月7日
2014年7月7日,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畫暨全面深化改革綱要》(以下簡稱“率先行動”計畫)。8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率先行動”計畫作出重要批示,認為有目標、有思路、有舉措、有部署,要求中科院抓好落實,早日使構想變為現實,為把我國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李克強總理、張高麗副總理、劉延東副總理分別作出重要批示,對中科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組織實施“率先行動”計畫、全面深化改革等,提出明確要求。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制定“率先行動”計畫組織實施方案,包括總體安排、任務分工、分類改革組織實施共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總體安排
一、指導思想與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民主辦院、開放興院、人才強院,立足當前,著眼未來,既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做出創新貢獻,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追求學術卓越,以深化改革促進創新發展,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跨越,發揮集科研院所、學部和教育機構於一體的優勢,實施“兩步走”發展戰略,到2030年率先實現科學技術跨越發展、率先建成國家創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率先建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
(二)總體思路
1、深化改革,促進跨越。實現“四個率先”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科院的中心任務,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四個率先”目標的必由之路。要把深化改革作為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和自覺行動,深刻認識深化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不斷增強深化改革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統籌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精心設計和大力推進改革,充分發揮綜合和建制化優勢,從根本上突破體制機制壁障,清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打破各種院內院外的圍牆,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實現中科院科技創新的整體跨越和引領發展。
2頂層設計,有序推進。“率先行動”計畫的組織實施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全面實現“四個率先”目標出發,緊緊圍繞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頂層設計、系統安排、分階段推進。要把“率先行動”計畫轉化為可實現、可測度、可考核的各階段目標任務,提出針對性的可執行、可檢查的政策措施,明確任務分工、路線圖和時間表。要明確各項改革任務的總體要求、思路舉措、操作程式、政策安排和標誌性進展,落實承擔部門和任務分工,積極穩妥推進改革。
3、試點先行,重點突破。實施“率先行動”計畫,要針對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抓住關鍵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為突破口,帶動各項改革舉措的全面推進。遵循不同性質科技創新活動的特點和規律,按照“成熟一個、實施一個”和“試點先行,標桿引領”的原則,結合實際進行個性化定製、分類分模式探索,開闢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特區”和“試驗田”,創新科研活動的組織體制和管理機制,高起點、高標準試點四類機構建設。不斷總結試點和研究所實踐中的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體制機制模式和政策安排,逐步建立健全符合不同類型科研活動特點和規律的新體制、新機制。要充分調動科研機構、學部、教育機構和廣大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膽改革實踐,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具體實踐中不斷充實和豐富、改進和完善。
4統籌兼顧,協同創新。實施“率先行動”計畫各項改革舉措,要與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相關改革舉措相銜接,與國家各類規劃、重點計畫實施相銜接。要統籌分類改革試點與各項改革舉措實施,統籌規劃、執行、資源配置和評價全鏈條的科研活動管理,統籌承擔國家任務、落實國家支持和調整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源,統籌人才資源布局和人事制度改革,使各項舉措相互銜接、各項政策相互協調。各部門、各單位、各方面要按照任務分工,積極落實承擔的任務,加強協同,使各項改革舉措穩步高效推進。
5、加強組織,務求實效。實施“率先行動”計畫,要妥善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以是否促進發展、是否取得實效作為檢驗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方向和思路想清楚了的,要創造條件先行啟動;暫時還沒想清楚的,要積極研究、適時推動。要強化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先改革的先支持,先啟動的先發展。要充分聽取科技人員的訴求,著力解決科技人員的切身實際問題,進一步吸引、穩定和凝聚優秀人才。要通過改革,解決創新能力不夠強、科研工作低水平重複、同質化競爭、碎片化管理等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要充分發揮中科院綜合優勢,大幅提升中科院的創新主體活力、科技創新能力和支撐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16、培育新興交叉前沿領域。在量子計算、人工合成生命體、全腦仿真和腦機互聯、3D與4D列印等新興前沿,前瞻部署前沿探索和跨學科研究,培育和開闢新的學科方向,為我國在相關領域的科學發展提供戰略儲備。2020年前,力爭在量子通信、重要超大分子複合體結構、動物複雜性狀的進化解析與調控、介尺度科學等重要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前沿局負責)
(八)加強國防科技創新,著力解決制約我國武器裝備發展的技術瓶頸
17、加強國防科技創新。適應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要求,發揮國防科技重要戰略方面軍的優勢和作用,集中力量重點突破戰略性、前沿性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若干新概念武器裝備,為保障我國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提供有力科技支撐。2020年前,力爭在若干關鍵領域方向取得重大突破。(重大任務局負責)
(九)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開展技術研發和協同創新,顯著提升相關產業國際競爭力
18、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研發。圍繞新一代移動通信、積體電路、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研發市場競爭前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技術標準,形成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為產業發展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推動相關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並不斷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引領未來產業發展。2020年前,力爭在新一代機器人與智慧型製造系統,高端基礎材料,高性能元器件、部件和基礎軟體,非常規油氣的成藏機理及評價體系,氫能利用技術,結構和功能納米材料,變革性納米產業製造技術聚焦,面向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規模化物聯網示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發局、重大任務局負責)
19、自主研製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高端科研儀器裝備。成為國家科研裝備研製創新高地,逐步改變我國科研儀器裝備嚴重依賴國外的局面。(條財局、前沿局、重大任務局、科發局負責)
20、推進技術示範和產業化。組建若干技術創新與產業化聯盟,探索企業主導創新資源配置的新途徑,在先進制造與智慧型裝備、可再生清潔能源、高性能計算、現代農業等領域,再培育出聯想式高科技企業。2020年前,力爭在低階煤清潔高效梯級利用關鍵技術與示範、鐵基漿態床高溫費托合成油技術的推廣套用、蒸發冷卻技術大型發電機組的推廣套用、納米綠色印刷技術的推廣套用、攀西釩鈦磁鐵礦高效清潔綜合利用、稀土異戊橡膠的大規模產業化、生物基合成材料產業鏈突破、胺基酸工業菌種改造與產業升級、資源共享平台建設與服務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科發局、重大任務局負責)
(十)面向人口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急迫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21、加強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加強新型生物技術研發與推廣套用,研發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開展“渤海糧倉”、“東北現代農業示範”等科技示範和推廣工程,促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升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2020年前,力爭在分子模組設計育種創新體系、“渤海糧倉”科技示範、東北現代農業發展模式示範、科技增地1億畝——策劃啟動全國鹽鹼地改造計畫、典型縣域特色經濟產業鏈示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發局、重大任務局負責)
22、加強人口健康相關科技創新。研發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製新型藥物和高質量低成本醫療器械,為健康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核心技術。2020年前,力爭在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重大疾病發生髮展機理、重大慢性病防控、藥物研發、普惠醫療技術集成與套用體系建設、一批天然活性產物藥物的臨床試驗與產業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發局、重大任務局負責)
23、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開展大氣灰霾等典型區域環境污染和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問題研究,研發和推廣面向生態環境治理、修復、保護、建設與改善的新技術,提供系統集成解決方案。2020年前,力爭在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國家生存環境模擬系統、有機廢物能高效清潔利用、流域污染控制與飲用水安全保障、全國生態環境變化長期跟蹤遙感調查評估與套用、三峽庫區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技術集成與套用、青藏高原地形急變帶特大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與示範、河網密集區農村分散型污水治理技術與示範、湘贛桂黔尾礦區農田污染修復技術示範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科發局、前沿局、重大任務局負責)
(十一)圍繞五大板塊和主攻方向,組織實施一三五規劃和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國家重大任務
24、全面深入實施一三五規劃。根據“率先行動”計畫和“創新2020”,組織多方力量加強預研,深入分析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技前沿,凝鍊中科院科技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重點,研究制定院“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各類重點規劃、專門規劃,2015年底前發布。研究所根據院“十三五”規劃,結合“一三五”規劃總結、專家診斷評估和“重大突破”驗收情況推動研究所進一步明確發展定位,凝鍊一批有望在5年左右取得創新突破的重大任務,研究制訂研究所“十三五”規劃。(前沿局、重大任務局、科發局、規劃局負責,相關局參加)
25、深入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緊密結合四類機構建設,加快實施並持續部署先導專項。健全先導專項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管理體制,加強過程管理,動態調整、不斷聚焦,促進重大成果產出。2015年前,完成“十二五”期間30項左右先導專項布局。持續跟蹤國家重大科技需求、新科技革命可能發生的方向和發展迅速的新興交叉前沿方向,結合創新研究院、卓越創新中心和特色研究所建設,前瞻部署一批新的先導專項。(前沿局、重大任務局、規劃局、條財局負責)
26、積極建議和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密切關注國家科技計畫體系改革進展,向國家及有關部門提出重大科技任務遴選的建議,積極爭取國家在策劃部署重大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時優先考慮在先導專項中遴選。積極推薦優秀科技專家參與國家科技規劃組織實施工作。組織跨學科、跨所科技隊伍,聯合院外研究力量,積極承擔並高質量完成國家各類重大科技任務和地方、行業、企業的重要科技項目。(前沿局、重大任務局、科發局、規劃局負責)
——2015年上半年重點遴選和培育前期培育單元
遴選工作:承擔A類和B類先導專項中基礎、前沿領域的團隊,由專項負責同志凝鍊其中核心問題或適當外擴,對照遴選條件,組織做好策劃並提出文字申請。由前沿局和規劃局組織遴選,並將10-15個“前期培育單元”的建議書提交2015年夏季黨組會審議。
培育工作:院幫助“前期培育單元”完善體制機制設計,給予人才政策支持,穩定優秀人才,為正式啟動卓越創新中心奠定基礎、做好組織。
——2015年下半年啟動中心建設工作。根據“前期培育單元”的成熟程度,按照啟動程式,成熟一個、啟動一個。其中,論證採取院內同行評審和國際評審相結合的方式。重點考察:現有人才的影響力及引領性;研究領域及科學問題的重要程度;學科建設、前期成果、平台質等方面的前期工作基礎;內部運行的協調性,特別是不同團隊間的協作和經費統籌使用的情況;內部制度體系的完備性;國內外、院內外高水平合作的協同創新體系;人才隊伍的開放性。
22017-2020年遴選優秀、兼顧布局。在穩定、最佳化10-15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卓越創新中心基礎上,同時兼顧中科院18個大的研究領域的布局。到2020年,建設達20個左右卓越創新中心,同時遴選培育5-10個“培育單元”。
32020-2030年完善布局、全面建成。在動態調整和最佳化的基礎上,到2030年建成30個左右卓越創新中心,其中一部分條件成熟的中心從非法人單元轉成法人單位。整體上,布局合理,具有國際一流水平,成為我國在基礎、前沿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術高地。
四、建設綜合性、專業化、平台型的大科學研究中心
(一)定位與目標
致力於建設公共大型科技創新平台,依託中科院已建成運行、在建和規劃建設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平、面向國內外開放、提供高質量創新服務的大科學研究中心,有效集聚國內外科研院所、大學、企業,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協同創新,建成國家大型科技創新公共平台和中科院綜合交叉前沿研究、新技術研發基地。
總體規劃到2030年建設包括3個左右綜合類中心和12個左右專業類中心在內的15個大科學研究中心。綜合類中心是在同一地域,以公用型設施為核心,整合和布局其它設施,發揮設施群的聚集、輻射和平台優勢,形成國際上重要影響的、具有強大前沿科學和技術突破能力及產業推動能力的大型綜合研究創新基地。專業類中心是以單一或同類設施為依託,圍繞設施最有顯示度的科學方向組建核心單元和支撐服務系統,針對重大問題,開展長期的系統研究和科技服務,促進重大成果產出,形成國際一流的專業型研究創新基地。
(二)遴選標準與要求
1、遴選標準
中心定位。中心的特色鮮明、目標明確、邊界清晰。
設施要求。擁有國際先進的,在國內具有不可替代性、主導性的大型科技基礎設施。
研究方向。國際先進的大科學裝置的設計、建設和運行的研究方向,和依託大科學裝置的綜合交叉前沿研究。研發布局符合中心目標,聚焦重大科技問題,產出明確。
資源配置。存量資源與增量資源配置方案合理。
隊伍組織。中心工作包括設計建設、運行維護和科學研究。設計建設應有高水平的方案設計、技術研發和工程組織團隊,技術研發團隊國際水平、國內一流;有專業化的技術支撐和運行維護團隊,能滿足設施穩定運行及開放服務需求;科學研究團隊應由國際知名科學家領銜,是國內外高水平的多學科研究團隊。
管理模式。根據不同類型中心的特點,以推動大科學裝置面向國內外開放共享、提升服務創新能力和促進重大成果產出為目標,突破現有體制約束,建立開放聯合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
2、重大產出形式
(1)開放共享、運行高效、用戶滿意的科技服務;(2)依託大科學裝置形成的重大科技突破;(3)造就一流科學家和工程師;(4)提出為國家採納的大科學裝置規劃建議。
3、體制機制
治理結構。(1)試點期間以組建非法人單元為主,主要採取理事會領導下的中心主任負責制的管理模式,理事會由院機關和主要參加單位代表等構成,後續根據發展需要可以組建成獨立法人機構;(2)設立由科學家、用戶代表組成的用戶委員會,負責監督設施運行和利用情況;(3)設立科技委員會,負責科技目標、發展方向諮詢以及運行計畫評審。
資源配置模式。以國家專項經費支持為主配置資源,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運維經費由國家投資。院保障技術支撐人員的經費需求,技術研發和功能開發費用;核心科研骨幹和科研活動50%的經費需求。
科研組織模式。建立完善一整套規範化、標準化的建設、運行和管理制度體系。同時圍繞大科學裝置開展高水平、國際化的合作研究,高度開放共享。
隊伍組建。由技術研發團隊、技術支撐團隊和科學研究團隊組成,分為核心骨幹和骨幹人員。其中,技術研發團隊從事設施建設和功能改進、設施預研、配合重大突破的專門技術研發;技術支撐團隊支持設施高效運行和開放服務,按需設崗;科學研究團隊依託重大設施、瞄準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科學研究,由核心骨幹和骨幹人員組成。
人事制度。(1)核心科研和工程技術骨幹實行Tenure track式的崗位聘用制度,末位淘汰;(2)運維人員以用戶滿意度的績效評價為依據的績效工資制;(3)核心科研和工程技術骨幹實行協定薪酬制,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動態調整。
評價制度。以服務科研為主要價值導向,建立以用戶和同行專家等相關第三方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評價制度,重在評價建設目標完成情況和運行效率、重大產出。
(三)工作安排
大科學研究中心建設堅持成熟一項,啟動一項,分步實施,逐步完善。每箇中心建設都分為方案編制及籌建的培育階段、建設及運行過程階段、評估完善發展階段等三個階段,逐步完善,穩步提升。
1、啟動首批試點培育工作(2014-2015年底)
第一批重點啟動2-3箇中心建設,綜合考慮綜合類中心和專業類中心,形成示範,並培育和引導後續中心建設。
——2014年底前完成方案細化。建立協調機制,按照綜合、專業兩種類型,分別完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細化制度設計,制定大致推進建設規劃,推動大科學裝置面向國內外開放共享,提升服務創新能力。
——2014年至2015年試點培育首批大科學研究中心。組織第一批中心的培育工作,重點推動合肥、上海2個綜合研究中心的試點工作,整合現有資源,做好可行性研究,組織每箇中心編制實施方案,經相關程式通過諮詢論證並報院長辦公會審議後,啟動籌建工作。
2、首批建設運行和第二批遴選培育(2016年至2020年)
——第一批中心籌建完成,按程式驗收後,報院長辦公會批准轉入正式運行,給予配套支持。
——第二批試點培育。於2016年開始遴選培育,確定候選中心,協助其進行方案設計,確定管理模式,以及人、財、物配置,開展籌建工作,至2020年啟動建設5-10個左右。重點整合資源,組建中科院科學考察船隊,統籌提高海洋科學研究平台的開放共享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動天文台統籌提高各類天文望遠鏡的利用效率。
3、第三批遴選培育與建設(2018年至2030年)
第三批中心於2018年開始遴選培育。經過多批培育推進和動態調整,2020年前建設5-10個,到2030年建成15個左右大科學研究中心,其中依託大科學裝置集群,建成若干國家科學中心,成為我國科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五、建設服務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研究所
(一)定位與目標
以側重滿足服務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為基本功能定位,圍繞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特色優勢學科領域,依託特色優勢學科,圍繞“一三五”規劃,突出重點領域和重要方向,擇優擇重給予支持,組建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研究所,有效集聚相關領域優勢科研力量,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提升頂層設計、協同攻關和系統集成能力,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不斷夯實特色科學基礎,提升對國家重大巨觀決策和可持續發展的支持力度,在滿足國家、地方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方面做出引領和支撐性貢獻,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方面一直不可替代的堅實的科技支撐力量。
(二)遴選標準與要求
1、遴選標準
研究方向。社會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特殊需求領域;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交叉研究;長期觀測、持續積累的基礎性工作。
研究水平。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在國內行業或區域相關領域具有核心優勢。
團隊組織。凝聚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國內相關領域具有核心優勢的團隊。擁有善於把握國家需求、本領域國內最高水平、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專家,且有學科綜合、善於集成的研究團隊。
資源情況。主要承擔國家、地方委託的科技任務和院組織的科技任務。
2、成果產出形式
(1)為巨觀決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建議和建設性解決方案;(2)在本領域裡形成新理論、新方法、新標準和新工具;(3)為相關特色學科提供長期積累的基礎數據和開放共享的分析技術平台;(4)造就一流科學家、戰略科技專家和技術專才。
3、體制機制
治理結構。(1)特色研究所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理事會由院機關、政府部門、主要參加單位代表等構成;(2)設立將可持續發展重大需求轉化為科技任務的戰略研究組織。
科研組織模式。以滿足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為主要價值導向,特色研究所以重大問題牽引,多學科交叉,建立綜合性、網路化的研究模式。加強與政府、公眾、科學界交流互動。
資源配置模式。特色研究所採取國家任務、穩定支持和市場競爭相結合的配置資源模式。(1)主要承擔國家、地方委託的科技任務和院組織的科技任務;(2)院保障植物園、野外台站、觀測網路、資源與信息基礎設施等的運行經費;(3)承擔其他科技任務,院資源配置採取與院外競爭經費以一定比例掛鈎匹配的方式。
人事制度。實行Tenure track式的崗位聘用制度,末位淘汰。對項目負責人和核心骨幹實行協定薪酬制,根據任務完成情況動態調整;對其他人員實行以績效為主的績效工資制。
評價制度。建立以同行評價和套用部門、地方政府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的評價制度,重在評價研究質量、效益和影響。
(三)工作安排
堅持系統規劃、提前培育、務求實效的原則穩步推進特色研究所建設。
12014年底前完成方案制定
圍繞國家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重大需求,凝鍊重大科技問題,結合中科院特色優勢學科,加強頂層設計,制定特色研究所建設規劃,並且系統設計適合特色研究所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細化制度設計,制定大致推進建設步驟。
22015年試點培育
開展特色研究所建設試點,做好可行性研究,編制實施方案,經相關程式通過諮詢論證並報院長辦公會審議後,啟動籌建工作。
32016年至2020年建設及運行
完成試點特色研究所的籌建,按程式驗收後,報院長辦公會批准轉入正式運行,給予配套支持。期間,啟動對後續擬組建的特色研究所進行遴選,確定候選特色研究所,組織制定實施方案,確定科研組織和人、財、物配置模式,開展籌建工作。
力爭到2030年,完成特色研究所的整體布局與建設。
六、推進若干研究所與院屬大學的科教融合
(一)定位與目標
發揮科技資源優勢,建立健全研究所、四類科研機構與院屬大學等教育機構間相互聯繫和銜接、緊密合作、動態轉換的機制,建立知識學習、創新和傳播相互促進的新模式,探索科教融合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新機制。總體規劃,系統布局,分類推進,通過科研與教育緊密融合,打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教育型研究機構。
(二)工作安排
1、至20156月完成總體規劃
加強教育機構建設,加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步伐,支持上海科技大學建設。在系統梳理中科院教育資源和科研科學領域布局的基礎上,系統謀劃科教融合的思路,形成總體規劃,細化推進步驟,並設計緊密融合、順暢運行、動態轉換的機制。
22014-2015年底試點建設基礎學院
根據學科布局規劃,結合卓越創新中心、特色研究所建設,選擇條件成熟的、以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為主的研究所,與國科大深度融合,試點建設“基礎學院”,探索科研與教育緊密結合的創新模式。形成以奠定學科基礎、自由探索和人才培養為主要模式的“基礎學院”與重大科研問題導向、定向研究為主要模式的卓越創新中心和特色研究所有機融合、動態調整轉化的模式。
32016年開始試點建設技術學院
根據領域布局,結合創新研究院、特色研究所的建設,選擇條件成熟的、技術研發特徵明顯的研究所,與國科大深度融合,試點建設“技術學院”,形成以相關領域全創新鏈研究和人才培養為主要模式的“技術學院”與重大需求導向、重大任務牽引的聯合攻關為主要模式的創新研究院和特色研究所有機融合、動態調整轉化的模式。
4、系統推進科教融合
在試點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深入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畫”,加強與院內外大學人才培養合作,不斷完善科教融合的運行機制,整體提升中科院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組織隊伍開展跨學科跨領域協同創新的能力。
七、建設服務決策、科學前瞻的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
(一)定位與目標
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是支撐學部和全院戰略研究工作的研究和管理執行機構。發揮學部的主導作用,集成院思想庫相關研究力量,有效吸納國內外高端智力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凸顯特色和優勢,成為科技界和政府的科技信息源和思想庫。
其主要任務是:(1)及時準確把握科技發展大勢,引導學科交叉和技術融合,開展經濟社會領域科技相關重大問題決策諮詢評議,研究科技健康發展的方針、政策、環境和科學管理模式。(2)統籌布局科研院所、學部、教育機構有關出思想的各研究單元,統籌協調院相關人才、隊伍和經費,院戰略研究和諮詢研究重大任務選題立項和過程管理,思想庫品牌產品的管理、發布和傳播。
其總體目標是:發揮多學科交叉、科學前瞻和技術預見的特色和優勢,建設有效支持高水平科技智庫的研究系統和管理平台,形成重大問題諮詢報告、月度科技動態、年度科技報告、五年科技預測預見報告等系列品牌產品,不斷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提出科學前瞻的諮詢意見和建議,在國家科技規劃、科學政策、科技決策等方面發揮權威性影響,同時為院改革發展提供決策支持,成為國家倚重、社會信任、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科技智庫。
(二)研究布局
聚焦促進科技發展(Policy for Science)和科技促進發展(Science for Policy),從科技規律出發前瞻思考世界科技發展走勢,從科學技術影響和作用的角度研究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重點研究方向:
在促進科技發展方面:(1)科學前瞻,技術預見,科學自身發展規律研究;(2)重要領域科技路線圖研究和新科技革命可能方向研究;(3)中國科學院發展戰略與規劃前期研究。
在科技促進發展方面:(1)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2)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3)科技體制與政策研究;(4)科學文化與科技倫理研究。
(三)體制機制
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構建領域方向和重大任務交叉的兩維組織模式,依託相關研究所分別建立研究部和學部研究支撐中心,橫向按照學部四個專門委員會職能布局若干學部研究支撐中心,縱向按照領域方向和管理職能布局若干研究部和管理部,組織全院乃至全國相關力量,形成矩陣式網路化結構。
院部學部下放或相關研究所“讓渡”部分管理權給研究院研究(管理)部和學部研究支撐中心,以保障其在研究任務實施、人員管理、研究方向設定與經費調控、績效激勵等方面的自主權。研究院以重大任務為牽引,最佳化資源配置;爭取國家增量支持,用於研究院建設和重大戰略研究與諮詢任務;其運行經費、人員經費、研究任務經費,研究活動組織、人事管理、考核評價等,執行四類機構共性政策。
(四)工作安排
2014-2015年,完成研究院組建和核心隊伍招聘,建立選題立項、組織執行、評審批准發布的管理制度。圍繞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展決策研究,面向“十三五”開展科技戰略研究,辨識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可能的方向,支撐國家和中科院規劃制定。制定中科院思想庫建設發展規劃,明確2020年、2030年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建設步驟與重要舉措。
2016-2020年,研究院有序運行,有效支撐學部發揮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諮詢機構的作用,持續開展重大諮詢研究、學科戰略研究、重要領域戰略研究、科技政策與文化研究,積極承擔國家委託開展的決策研究、第三方評估等任務,構建預測、定量分析和政策模擬工具和平台。完善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選題相結合的機制,統一全院出思想相關研究與產出的標準、平台和品牌。與國際知名科技智庫開展深入合作,人員互訪和成果交流常態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