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釉剔刻花瓷瓶

褐釉剔刻花瓷瓶

褐釉剔刻花瓷瓶此瓶1986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紅慶鄉的西夏窖藏中,形制頗似中原地區常見的宋元經瓶,瘦勁挺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褐釉剔刻花瓷瓶
  • 出土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紅慶鄉
  • :39.5厘米
  • 出土時間:1986年
設計工藝,流傳歷史,文物研究,

設計工藝

高39.5厘米,小口,口外有較寬的邊唇,似蘑菇狀,束頸,斜肩,深腹,平底。胎為淺棕黃色,施褐釉,以剔地刻花技法進行花紋裝飾。腹部為兩個對稱的花形開光,內飾花紋主題為折枝牡丹花,以零亂的牡丹葉子填空。下腹部刻畫一鹿紋。近底處及底部均未施釉。現為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鄂爾多斯博物館收藏

流傳歷史

西夏党項族向來崇尚武功,憑藉武力與宋、遼抗衡,尤其在夏景宗元昊和夏毅宗諒祚時期,勢力迅速擴大,當時內蒙古的不少地區成了西夏的疆域,這件西夏褐釉剔刻花瓷瓶,出土在內蒙古自治區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此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珍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猴鹿紋瓶,形狀和製作風格皆與這件瓷瓶相同,據說在甘肅境內也出土過類似的瓷瓶。這些酒瓶可能均為西夏人之遺物。

文物研究

所謂的剔地刻花,就是在器體外所附之化妝土或施釉的胎體上畫出紋樣,再將花紋以外的地方剔除,使露出下層的白色化妝土或素胎,預留的花紋外凸,具有淺浮雕的裝飾效果。這種裝飾技法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但是,河南河北一帶的磁州窯系普遍採用先施化妝土再剔地,最後施透明釉入窯燒造的做法。而在黑釉上剔地直接露出素胎的作法,應是山西瓷窯的裝飾特徵。這件褐釉剔刻花瓷瓶就是採用的直接剔出素胎的做法,看來應是受山西瓷窯裝飾風格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