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釀酒歷史

西夏釀酒歷史

我國古老羌族一支的党項人,在歷史上曾建立了西夏國。他們生性豪爽,與酒有著不解之緣。當西夏出現了空前的鼎盛時期時,富足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同時也促進了酒業的大發展,形成了我國釀酒歷史的祖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夏釀酒歷史
  • 時間:1038年—1227年
歷史演變,技藝發展,技藝的發現,

歷史演變

西夏釀酒歷史
隨著釀酒工藝的改進,西夏釀酒生產逐漸成為一個行業。到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仁孝天盛年間,西夏出現了空前的鼎盛時期,富足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促進了酒業的大發展。統治者為了保證西夏特殊釀造技藝不致外傳,宮廷、宗室能夠千年獨享甘洌清醇、芳香沁人皇宮貢酒,官府仿照中原制度,在國內設定“酒務”機構,指派專人負責日常事務,並通過法律的形式,相應制訂了酒政與酒法,管理釀酒作坊,發展釀造業。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專列《酒種種門》,詳細規定了酒的生產與管理制度:釀酒須經官府批准,並頒發生產許可證。如果無證釀酒,釀酒數量達到百斤的,是官員罰馬兩匹,平民判處3個月徒刑;釀酒數量超過百斤的,不論官民一律判處6個月徒刑。

技藝發展

西夏法律規定酒麴也由官府統一生產專賣,無論京師還是地中、地邊,均設有踏曲庫與賣曲庫,專司酒麴的生產與銷售,不準個人私自製造酒麴或從鄰國進口酒麴,違反規定要依照情況嚴厲處罰,最輕處以13杖的體罰,最重可達無期徒刑。如果購買的人知道酒麴屬於私人製造也要按律治罪。曲也叫酒母,是釀酒所需要的原料,要釀酒必須制曲,“若作酒醴,爾唯麴櫱”,說明釀酒必須依靠酒麴的作用。曲的好壞直接影響著酒的質量和產量,因而要出好酒必須用好曲。這些措施不僅給官府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而且對於規範釀酒技藝、發展生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甘洌清醇、芳香沁人的西夏美酒逐漸成為珍貴的饋贈禮品,向宋遼統治者朝貢。文獻記載,西夏多次向宋遼獻金銀製品、酒具、果酒等。北宋陸游在酣醉後也揮毫潑墨寫下<秋波媚>,稱讚西夏美酒“憑高酹酒、此興悠哉”。

技藝的發現

1986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紅慶鄉,幾個在地里取土的農民準備拉完最後一車土就收工,可在鏟土的過程中他們忽然聽見“咣”的一聲。最初大家都以為是鐵鍬碰到石頭上了,可往下一挖發現地里埋著什麼東西,隱隱透出柔和的光芒。“快停下,不要把寶貝挖爛了!”眼尖的人連忙大喊:“這是瓷器啊!”考古人員在接到報告後趕到現場展開搶救性發掘,發現這是一處瓷器窖藏,為圓形土坑,距地表約1米,窖坑直徑達3米多,四周既沒有磚砌,也沒有木板擋土,裡面堆滿瓷器殘片。按堆積的規整狀況分析,窖主當時窖藏時十分倉促。經專家考定,此為西夏窖藏。
在清理碎片時,出土了幾件完整的精美瓷器,其中一件完整的褐釉剔刻花瓷瓶。此瓶高39.5厘米,形制頗似中原地區常見的宋元經瓶,瘦勁挺拔,小口,口外有較寬的邊唇,似蘑菇狀,束頸,斜肩,深腹,平底。胎為淺棕黃色,施褐釉,以剔地刻花技法進行花紋裝飾,腹部為兩個對稱的花形開光,內飾花紋主題為折枝牡丹花,以零亂的牡丹葉子填空,下腹部刻畫一鹿紋。回首做驚吼狀,口吐雲霧。近底處及底部均未施釉。“經瓶”一詞,始於宋代,是一種身形細高修長的酒瓶,專家引據有關文獻資料和考古材料,考證出土的褐釉剔刻花瓷瓶即為“經瓶”,是盛酒的酒器。西夏党項族向來崇尚武功,憑藉武力與宋、遼抗衡,尤其在夏景宗元昊和夏毅宗諒祚時期,勢力迅速擴大,當時內蒙古的不少地區成了西夏的疆域,這件西夏褐釉剔刻花瓷瓶,出土在內蒙古自治區也就沒有什麼奇怪的了。此外,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還珍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猴鹿紋瓶,形狀和製作風格皆與這件瓷瓶相同,據說在甘肅境內也出土過類似的瓷瓶。這些酒瓶可能均為西夏人之遺物。它存在於殘破的窖藏,或許就隱含著一段悲壯的歷史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