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洞悉錯覺

被洞悉錯覺

被洞悉錯覺是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自我中心性的知覺偏向,主要表現為當人們意欲向他人傳遞某些信息或隱藏自身內部狀態時,傾向於高估他人對自己內心想法的洞悉水平。

也就是說,我們會覺得我們的情感對於他人來說很容易看透,但實際上卻不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被洞悉錯覺
  • 外文名: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測定,來源,功能,

測定

在Newton (1990)的博士論文中,他用了一份簡單有效的方法測定了這種錯覺的存在:那就是你來打出歌曲的節奏讓你的朋友們猜是那首歌。
敲節奏猜歌曲與被洞悉的錯覺
測試之前,參與者們大都感覺歌曲很容易從節奏中猜出來。一般人認為至少能猜出50%的歌曲。可實際上,卻只有3%的歌曲被猜出。
有人疑問是不是因為歌曲本身太難、敲節奏的人五音不全導致沒有節奏感。可實際上,很多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且即使節奏感再差的人都能打出拍子的,比如生日歌這種。
當你給朋友打拍子的時候,你的腦海里已經浮現出歌曲的音調,對於你來說,猜出歌曲的名字簡直就是易如反掌,那歌曲的名字就好像已經帖在你的腦門兒上等著你的朋友讀出來而已。可你的朋友呢,他其實什麼都聽不見,聽見的只是你用手打出來的簡單節拍而已。但是,在我們打拍子的時候,我們卻總是忘記這一點。
於是,這被洞悉的錯覺又一次出場了。
如果僅僅是聽拍子猜歌曲這樣的事情有些錯覺也就無妨了,可惜的是,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也總是有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寫了一封電子郵件,覺得自己的意思已經非常清楚了,可對方還是會錯了義。這其實就是在溝通中信息從一個人的頭腦轉移到另一個人的頭腦的過程中出現了扭曲,而這種扭曲的來源則是前面提到的被洞悉的錯覺。於是,在我們遇到類似的問題的時候,先不用急火攻心的想要弄明白,對方還是會搞錯。有些時候,你的表達/表現並沒有你自己想像的那么容易參透就是了。

來源

被洞悉錯覺的概念最早是由Gilovich等人於上世紀末年提出的。
Gilovich及其合作者在實驗後發現:儘管每個人都會避免自己的隱私泄露於外人,也會儘可能客觀地去推測他人探查自己內心活動的程度,然而他們仍然傾向認為自己語言的掩飾、表情的偽裝和負罪感的逃避能被人看穿,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在這個推測過程中,過高的估計別人對自己的洞悉水平而產生的被“看透”的錯誤知覺就是被洞悉錯覺。由於被洞悉錯覺涉及到個體耐於溝通意圖的清晰性的認知,因此,研究者們主要採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分別考察“表演者”與“觀眾”的推測水平的差異,並以此作為被洞悉錯覺的強度大小的指標。
理論來源一:社會知覺自我知覺的不對稱性。
一般來說,社會知覺可分為對他人的知覺、人際知覺和自我知覺等幾種。這些知覺並不總是真實和客觀的,而是常常會出現知覺偏差。被洞悉錯覺這種受知覺主客體以及情境變數的影響而產生的知覺偏差,其理論源頭可以追溯到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不對稱性的研究。
從Cooley的“鏡像自我”的報告,到Jonesh和Nisbett有關表演者與觀察者在判斷上的系統偏差的研究,再到Krueger和GiLbert對“偏向知覺”及其“相應偏向”的研究,及90年代末期心理學家們對個體對自己和個體對他人這兩種偏向知覺的差異性研究,研究者們逐漸深化了知覺主體信息溝通的差異性。而被洞悉錯覺的研究不僅是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不對稱思想的進一步深化,而且還對這種不對稱的本質屬性進行了更為動態的描述。
理論來源二:心理理論與元認知的研究。
由於被洞悉錯覺產生的過程涉及了三種認知成分:
一、對自己認知體驗的認知;
二、對他人心理活動、內容及情緒體驗的認知;
三、對他人與自己認知間差異的認知。
由此而言,產生被洞悉錯覺的心理過程既包含了對自己心理資源使用的情況,又包含了對他人心理資源的理解,因此,其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理論來源要追溯到心理理論與元認知的研究。心理理論關注一個人對他人的心理資源的理解,是一種可以預測他人行為的系統。而元認知主要關注一個人對自己的心理資源使用情況,不但涉及個體對自身思考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涉及到自我深思熟慮的能力及情緒調節系統等心理能力

功能

從被洞悉錯覺的本質――自我知覺和社會知覺的不對稱性上來看,其功能具有適應性與非適應性兩個方面。進化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們對自己或對他人的很多偏見並不一定都是壞事,這種偏見的產生總會傾向有利於他們適應的價值,是適應環境的結果,具有進化的根源。
而現代錯誤管理理論也認為,在不確定條件下,由於“錯誤肯定”和“錯誤否定”的不對稱性,決策者不可能同時使兩類誤差同時最小化,
一類誤差機率的減少必然會導致另一類誤差機率的增加,這就會促使決策者選擇成本較少的一方,由此,適度高估被洞悉水平具有出一定的適應性。這種適應性在人際互動中表現為,可以防止把不想為人知的信息泄露給其他人,從而避免不必要的尷尬與非議,此外,這種自我中心式的推測的適應意義在於可以使個體降低社會焦慮的風險
而另一方面,嚴重的被洞悉錯覺可能導致人際交往障礙,甚至導致自我泄露感的產生,成為抑鬱、社會焦慮、妄想等精神疾患的病理機制,從而產生一系列負性情緒體驗,如羞愧、不快、後悔、焦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