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起源
姓氏起源
源出一
衛(Wèi 衞)出自
姬姓,來源於
周文王的第九子
康叔之後,以周國封地國名為氏。上古周文王的第九子康叔被封於衛(今河南省
淇縣),接管舊殷都朝歌七族的遺民,建立了
衛國。到春秋戰國時,衛國被秦國兼併。衛國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世代相傳姓衛。據《
辭源》記載:衛,古國名。
周武王弟康叔封地。至懿公為狄所滅。戴公野處漕邑,文公又什居楚丘。秦始皇既統一。全國獨置衛郡,為附庸。至二世元年廢;衛,姓。周文王子康叔封於衛,子孫以國為氏。漢有丞相
衛綰,見《元和姓篡》。
衛國滅亡之後,其公族子孫以及國民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衛氏,世代相傳至今。衛氏族人大多尊奉衛康叔(姬封)為得姓始祖。
源出二
源於
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昌黎衛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後燕錄》記載:晉朝時期,居於昌黎地區(今河南昌黎)鮮卑民族中有昌黎衛氏、渴燭渾氏部落,為鮮卑族的兩支氏族部落,北魏王朝建立後,皆隸屬於鮮卑拓拔部。
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在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昌黎衛部隨之進入中原,在北魏孝文帝進行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過程中,昌黎衛氏、渴燭渾氏皆漢化為單姓衛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三
漢成帝鴻嘉年賜侍者李平姓衛氏。
源出四
源於衛國公室,出自漢朝時期
朝鮮半島衛滿朝鮮,屬於以國名為氏。衛滿朝鮮,亦稱衛氏朝鮮,公元前195~前108年,是漢朝初期由故燕國流亡者衛滿推翻了原朝鮮半島上的箕子朝鮮自立的一個政權,是朝鮮半島歷史中最早得到考古及文獻證明的國家。在戰國時期,燕國在全盛時期勢力曾一度進入朝鮮半島,其地域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朝鮮就成了遼東郡以外的邊界國家。據史籍《史記》的記載,漢朝初期,有一個名叫衛滿的故燕國人,原來是燕王盧綰的屬下。後燕王盧綰背叛漢朝,漢高祖劉邦率軍鎮壓,盧綰亡命
匈奴,
衛滿亦一同前往。後衛滿帶同千餘名黨徒進入朝鮮半島地區。漢武帝之後,西漢在朝鮮半島北部的郡縣(比如
漢四郡:
臨屯郡、
真番郡、
樂浪郡、
玄菟郡)設定情況有所變化。漢昭帝劉弗陵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罷去臨屯、真番二郡,併入樂浪、玄菟二郡。樂浪郡治所仍在今朝鮮平壤,管轄貊、沃沮等族;玄菟郡治所則初在夫租(今朝鮮鹹興),後因受貊所侵而遷往高句麗西北(今遼寧東部新賓地區),管轄高句麗、夫余等族。漢王朝在朝鮮北部地區進行郡縣統治,客觀上大大促進了漢與朝鮮半島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助於漢朝先進文化在朝鮮漢朝郡縣地區的傳播。當時不僅有漢人官吏到朝鮮四郡去任職,更有很多富商大賈與農民前往經商、墾荒,史學家將這一時期朝鮮半島的文化稱作“樂浪文化”,其實也就是漢文化。
衛滿朝鮮滅亡之後,有其王族後裔子孫內遷中原,以故國名稱為姓氏,稱衛氏,主要分布在河南與山西交界處的焦作地區,逐漸生息繁衍,世代相傳至今。
源出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首領、建州衛官阿哈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阿哈出,完顏氏族成員,是明朝時期建州女真的第一任行政長官,原為女真胡里改(火兒阿)部首領。胡里改部,源出宋朝時期的女真族英雄完顏·胡里改(烏延·胡里改),曷懶路星顯水人(今黑龍江牡丹江),公元1010~1170年,後為愛也窟(今黑龍江圖們江一帶)謀克,後授世襲河東南路婆朵火河(今山西汾陽河)謀克,其族逐漸來壯大為胡里改部。“胡里改”,就是金國東北部邊境地區的總稱,鎮所在今黑龍江省的依蘭市。北宋末期的公元十二世紀初,女真統領完顏·阿骨打統一了女真民族各部,建立了強大一時的金國政權。以後,部分女真族人遷入中原,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在東北地區的部分女真族人,在元朝時期歸合芝府水達達等路管轄,在明朝初期,被分稱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部分。
在火兒阿豆漫古論·阿哈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的官職稱謂為姓氏者,早在明朝中葉就漢化稱衛氏,為滿族漢姓衛氏之先。
源出六
源於滿族,出自明、清時期巴佳爾氏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佳爾氏,亦稱巴佳拉氏,滿語為Bajara mongu或Pajala mongu,漢義“皇帝衛士”,出自金國時期宮廷侍衛軍,成員大多為完顏氏族人。“巴佳爾”,實際上原是一種官職稱謂,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大內侍衛”,在元朝時期演變為一批由原金廷侍衛組成的部落名稱,後成為該部落的族人姓氏。這是非常古老的老滿洲部族之一,人數甚少,有四個小分支。
清朝中葉以後,巴佳爾氏大多冠漢姓為衛氏、富氏、巴氏等。
源出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旺舒特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旺舒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奉命遷駐中衛(今遼寧瀋陽)。明朝中葉以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sut Hala,在明朝時期即已冠漢姓為衛氏。
⑵.蒙古族土默特氏,以部為氏,世居中衛(今遼寧瀋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umot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衛氏。
⑶.蒙古族旺古爾沁氏,世居中衛(今遼寧瀋陽)。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nggurcin Hala。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王氏,其中亦有部分族人以世居地名稱為衛氏者。
得姓始祖
衛康叔。據《姓纂》的考證,衛姓的開山祖是康叔。上古周文王第九子叫康叔,被封於上古商代首都朝歌,商朝已為周朝代替,原商遺民,有七族歸康叔管理,康叔於是建立衛國,即河南省淇縣,就在衛地繁衍了40餘代。後衛國遷至濮陽,至春秋戰國末年,衛國才被強秦所滅,衛併入秦,衛國公族的後代,遂約定以國名為姓,子孫都姓衛,稱為衛氏。
遷徙分布
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一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因此,
衛姓出於姬姓,起源於河南。發展和演變:衛姓不僅僅是康叔的後代,古代少數民族
鮮卑族在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候也有改姓“衛”的。衛姓從河南發祥 地向外發展,有一支逐步遷移到河東郡,發展成為望族,因此衛姓郡望河東。按,
周文王第九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被封在康地,稱“
康叔”,後來轉封衛地,國都在殷商舊都
朝歌。管理商朝的遺民。後來衛國又遷到今天的河南濮陽。衛國被秦所滅後,衛國貴族子孫便以國名“衛”為姓。因此,衛姓出於姬姓,起源於河南,望居河東郡(秦代初置。在今天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陳留郡(秦始皇置陳留縣,漢代改置陳留郡。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
姓氏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河東郡:古代河東郡有四:
②
秦朝初期(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夏縣、臨汾市、萬榮縣、永濟市、聞喜縣一帶地區。東晉時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濟蒲州鎮)。隋、唐兩朝為蒲州河東郡。隋朝時期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在明朝被並河東縣,劃入蒲州。
③唐朝時期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在蒲州,節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
④宋朝時期有河東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陝西東北角。大金國時期分為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黃河以東夏縣一帶地區。明朝時期並河東縣入蒲州。
陳留郡: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陳留縣,漢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改置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東部至民權縣、寧陵縣、西至開封市、尉氏縣、北至延津縣、南至杞縣一帶地區。北魏時期改治到浚儀。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隋、唐兩朝皆為汴州陳留郡。1957年丁酉併入河南省開封縣。
遼東郡:在中國歷史上,“遼東”這個稱謂有四重意思:
①郡、國名,戰國時期燕國置郡,洽所在襄平(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大凌河以東一帶地區;西晉時期曾改稱遼東國;十六國時期的後燕國末期,其地歸入東海郡;北燕時期又復置遼東郡於今遼寧省西部一帶地區;北齊時期廢黜;到東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遼東屬國都尉,治所在昌黎(今義縣),其時轄地在今遼寧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帶;三國時期的曹魏改為昌黎郡。
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遼都衛,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為遼東都司,治所在定遼中衛(今遼寧遼陽),其時轄地為今遼寧省大部地區;自明正統後期因兀良哈諸族南移,漸失遼河套(今遼河中游兩岸地);從明朝天啟元年~崇禎十五年(公元1621~1642年)期間,全境為後金(清)所並。
③軍鎮名,明朝“九邊”之一,相當於遼東都司的轄境,主要是鎮守總兵官駐廣寧(今遼寧北鎮)明朝隆慶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後冬季則移駐遼陽(今遼寧遼陽);明朝末期廢黜。
④地區名,泛指遼河以東地區。
堂號
陳留堂:以望立堂。
河東堂:以望立堂,亦稱蒲坂堂、太原堂、并州堂、平陽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餘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友順堂:資料有待補充。
一部堂:資料有待補充。
光大堂:山西衛氏某派。
永世堂:安徽衛氏某派。
敦本堂:肥西衛氏一派。
鑑湖堂:安徽合肥南鄉(萬年埠)衛氏一派。(河東郡)
祠聯
四言
源自姬姓;
望出陳留。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商·周文王第九子受封后建立衛國,其後人以國為姓。下聯典指其郡望陳留,漢置,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
長平列爵;
沫土分封。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衛青,抗擊匈奴有功,封長平侯。下聯典出“沫”為春秋時衛國地名,周初封衛國,後以國為姓。
禮宗名世;
易學傳家。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東漢·衛宏,初從九江謝曼卿習《毛詩》,作《毛詩序》;後隨大司空杜林受《古文尚書》,作《訓旨》。曾集西漢雜事為《漢舊儀》四篇。
河東世澤;
威烈家聲。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衛青,封長平侯,拜大將軍,卒謚烈。
貞婦全義;
夫人筆圖。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衛宏,作《毛詩序》,折《柏舟》篇為衛世子共伯妻所作。下聯典指晉·衛夫人,工書法,師鐘繇,作《筆陣圖》。
宣威西域;
傳績京兆。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漢·衛青七出擊匈奴事,威震絕域。
望隆易聖;
譽重璧人。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衛大經,專攻《周易》,世稱“易聖”。下聯典指晉·衛玠,風神秀異,有璧人之目。
霜凝珠彩;
玉映冰姿。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晉·衛玠,風神秀異。其舅嘗言:“珠玉在側,覺我形穢。”下聯典出衛玠之岳父名樂廣,有重名,時人稱婦翁冰清,女婿玉潤。”
五言
兩青御外侮;
七出立大功。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衛青七擊匈奴事。下聯典指明·衛青防倭十餘年有功,立祠以祀。
七言
綰侯望重拜太傅;
將軍功高封長平。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建陵侯衛綰,以廉忠被景帝拜為河間王太傅。後官至丞相。下聯典指西漢名將衛青(公元前?-前106年),字仲青,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西南)人。武帝時,官至大將軍,封長平侯。元朔二年(前127年),率軍大敗匈奴,收復秦時河南地(今內蒙古自治區古河套一帶)。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與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擊敗匈奴主力。他前後七次帶兵出擊匈奴,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掠奪,安定了北邊諸郡,解除了匈奴對漢王朝的威脅。
正節嘗從履祥學;
茂漪早作羲之師。
——佚名撰衛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學者衛富益,崇德人。嘗學於金履祥、許謙。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說》、《讀史篡要》、《耕讀怡情錄》等書傳世。卒後門有謚正節先生。下聯典指東晉女書法家衛夫人,名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人。王羲之少時曾從她學書。
八言及以上
詩詠柏舟,義全貞婦;
圖成筆陣,傳自夫人。
——佚名撰衛姓宗祠對聯
上聯典指東漢·衛宏。下聯典指東晉·衛夫人。
壯歲從軍,奇功至七出;
髫齡操守,清節歷三朝。
——佚名撰衛姓宗祠對聯
上聯典指西漢名將衛青。下聯典自宋代參知政事衛涇的事典。衛涇,字清叔。淳熙中進士第一。開禧中封秦國公。
家譜
江蘇崑山石浦衛族考,(明)葉盛修,明天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黃山衛氏家譜詳,(清)衛修竹續修,衛葆昌校,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安徽黃山衛氏家譜兩卷,(清)衛葆昌校,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江蘇南通崇川衛氏宗譜六卷,(清)衛於呂等修,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崇川一部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山西衛氏家譜兩卷,(清)衛鶴鳴修,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現被收藏在河北大學圖書館。
江蘇無錫錫山衛氏宗譜十六卷,首一卷,(清)衛湘纂修,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友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現被收藏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江蘇吳縣衛氏家乘,(清)衛顧民藏,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衛氏宗譜,(明)衛英輯,衛緒渙述修,清朝時期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僅存三冊)。
衛氏家譜,(民國)衛國善、衛靖川纂修,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常熟衛氏家乘,著者待考,手寫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
字輩
安徽新衛衛氏字輩:“朝庭品任……”
安徽肥西衛氏字輩:“廣先功平志尤紅”。
安徽合肥濱湖萬年埠衛氏字輩(源涇):“秉道從先,永承世澤,邦國之良,光昭大德”。(世是第十五輩)
山東文登衛氏字輩:“恩思紹前人志長昭青永世謀居心中繁茂慶千秋”。
山東兗州衛氏字輩:“長忠廣士……”
山東濟南衛氏字輩:“榮忠孝成憲”。
山東煙臺衛氏字輩:“文昌德茂廣遠澤長吉善餘慶繼世傳家”。
山東濟南衛家樓衛氏:“良士宏培克,鳳太春連東。夏光照盛景,久延慶振明。詩文澤祥雲,玉德傳吉興。萬代繁永昌,榮華孝先成。國富齊安樂,錦繡立新功。”
河南洛陽衛氏字輩:“天盡收聖文應萬大玉廷良鳳兆世德克廣延澤成”。
河南濟源衛氏字輩:“仁義禮智斯乃宗原同紀士守家學永傳”。
河南項城衛氏字輩:“雲延申懷國紹
河南省淮陽縣衛氏輩:。。。賢林芳如(洪)遠文登國志。。。
湖北大冶衛氏字輩:“世士明良家國其昌茂衍才揚書學”。
湖北棗陽衛氏字輩:“起瑞玉明廷百世紹文光修德應遠大作善自永昌”。
湖北鄖陽衛氏字輩:“德朝廷慶大定”。
遼寧大連衛氏字輩:“世連德茂廣元澤長”。
遼寧本溪衛氏字輩:“士潮連萬事潤傳達啟瑞昌”。
黑龍江大慶衛氏字輩:“文昌德茂廣遠澤長吉善餘慶繼世傳家”。
衛氏一支字輩:“永有文全世時新志仕光朝廷興國正宗夏大榮昌”。
姓氏名望
古代
衛鞅
衛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衛綰
衛綰(?-前131年),西漢代國人。他的主要活動是在漢景帝時期,歷任中郎將、
河間王太傅、太子太傅,
御史大夫,並做過三年丞相。他寡言敦厚,謹守職守,是一位無為政治的奉行者。衛綰
膂力過人,且有高超的御車之術,
漢文帝做代王時,他就護駕於左右,文帝即位後,他隨至京師漢文帝為郎官,不久升中郎將。謹慎小心,為文帝信任。至漢武帝即位,以不稱職之名被罷免。死後,諡號哀侯。衛綰一生為官,位居顯要,既無拾遺補闕之功,更談不上興利除弊之績,只是默默無言,守道而已。從他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漢初
黃老政治的一些具體情形。
衛子夫
衛子夫(?-前91年),名不詳,字子夫。是中國漢代平陽(今山西臨汾)人,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原是平陽侯曹壽和平陽公主的謳者,後漢武帝到訪平陽公主家時臨幸了她,並把她和衛青一同帶入宮中(前139年春)。初封為夫人(夫人是僅次皇后的嬪妃,被封之時,竇太后尚在世),元朔元年(前128年)生下劉據,被立為皇后,元狩元年(前122年)劉據被立為太子。征和三年(前90年),江充等人製造的巫蠱案牽連到太子,太子劉據被迫起兵反抗,兵敗自殺,衛子夫因牽扯在內、不能自明而自殺。其時葬於桐柏(對著長樂未央宮),十八年後她的曾孫劉詢登基為漢宣帝,當即以皇后禮重新厚葬她,追諡號曰 “思”,建園置周衛。史稱孝武衛思後。
衛青
衛青:字仲卿。漢朝時
河東郡平陽(今山西臨汾縣)人。西漢武帝時期的將領,本來姓鄭,因為異父姐
衛子夫在平陽公主家得到武帝的寵幸而冒姓衛,他曾先後七征匈奴,屢建戰功,拜為大將軍,封長平侯。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騎兵南侵上谷郡、今河北懷來)。漢武帝派遣四路軍馬同時出擊,衛青一路,率軍萬騎,到達蘢城,斬獲七百人,封關內侯。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結大量兵力再次進犯漢朝上谷、漁陽,漢武帝派衛青率大軍進攻久為匈奴盤踞的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地區)。衛青等人引軍北上,繞到敵人後方,擊敗匈奴的牡羊王和樓煩王,收復了秦時蒙恬所辟的河南地,漢朝在這裡設定了朔方郡和九原郡,建築了朔方城。
衛宏
衛宏:東漢時詩人,先隨九江謝曼卿學《
毛詩》,作《
毛詩序》,“善得風、雅之旨”(《後漢書·儒林傳》);後隨大司空
杜林學《古文尚書》,作《訓旨》。光武帝時,任議郎,又集西漢雜事,編有作《漢書舊儀》四篇,今有輯本。又著賦、頌、誄七首,皆傳於世。由集西京雜事,。衛宏能書,北魏
王愔《古今文字志目》中卷列秦、漢、吳五十九人,中有衛宏。
衛瓘
衛瓘:西晉書法家。字伯玉(220-291),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曾任三國魏鎮東將軍,西晉時任司空、太保等職,惠帝時被賈后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父衛覬長於書法。衛瓘擅長隸書、章草,師承張芝書法傳統,自稱得張芝之筋,風格流便秀美。其章草筆畫去掉波勢,見出今草端倪。無墨跡傳世,北宋《淳化閣帖》收有他的刻帖《頓首州民帖》。
衛恆
衛恆:西晉書法家。字巨山(?-291),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子。曾任黃門侍郎,惠帝時與其父衛瓘一道為賈后所殺。出身書法世家,祖父衛覬、父親衛瓘均是書法名家,受家庭薰陶,自幼喜愛書法,能傳其家法,擅長草書、章草、隸及散隸等書體。無墨跡傳世,僅北宋《淳化閣帖》收有草書二行。著《四體書勢》,論述草、章草、隸、散隸四種書體的演變,並保存了一些書法史料。
衛鑠:字茂漪,西晉書法家。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女。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世所共推,而他們究竟師承何人?卻不大有人注意,更很少有人知道。說來令人不敢置信,王氏父子的老師,竟然是一位出自衛家的女子。這位不大為人所知的才女,叫做衛鑠,後人尊稱為衛夫人。是東晉望族之一衛瓘的女兒,衛瓘在當時不但武功彪炳,而且寫得一手好草書。衛夫人家學淵博,她所寫的隸書與正書,更冠絕一時。曾有“粹玉壺之冰,爛瑤台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的時譽。《書斷》一書,也特別推崇她的字說:“衛夫人隸書尤善規矩”。有這樣好的老師,怪不得王氏父子的字會寫得那樣好了。
衛玠:字叔寶(285-312),小字虎,西晉河東安邑(今山西省夏縣)人,衛瓘之孫。衛玠的死,至少有兩種說法,都見於《世說新語》。一種是上面這則記載。說是衛玠剛渡江南來,見大將軍王敦,因有謝鯤(幼輿)在坐,徹夜暢談,結果累得一病不起。另一種說法是,衛玠南渡後到豫章,然後到下都(東晉都城建康),因為人長得極其漂亮,名氣又大得嚇人,所以“觀者如堵牆”,大有狗仔隊圍攻的架式。由於不堪勞累,遂病而死。
衛涇:字清叔(1159-1226),初號拙齋居士,晚號西園居士,南宋初江蘇省崑山石浦人。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進士第一,為崑山歷史上第一個狀元。在朝廷為官,他曾向孝宗陳述不可苟安的政見。光宗初政,又請臥薪嘗膽,毋忘故土。寧宗慶元三年(1197年)被派往使金,歸言金弱蒙強,“一弱國滅,一強敵生”,頗有政治家的遠見,後南宋果為蒙元所滅。累官至中書舍人、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後因排擠,出知潭州。68歲病重辭仕,未幾去世。理宗為輟朝一日,以示哀悼,特贈太師,追封秦國公,諡文節,又封吳郡開國公。
衛康叔:姓姬,名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周公旦把武庚所統治的殷朝遺民,封給康叔。定居 在黃河和淇水之間的商朝故都朝歌這個地方。周公旦擔心康叔年紀大小,不足以勝任,乃作《康浩》、《酒浩》、《梓材》以示告誡,所以到了他的封國,很快就能安撫其人民,人民也非常的歡悅。後周成王拔舉康叔為周司寇,賞賜寶貴的祭器給衛國,以彰顯他的美德。
衛大經:唐代蒲州解梁(山西省臨晉縣西南)人。因有學問而遠近聞名,不媚俗,經常閉門而謝絕與他人來往。他生來天資聰慧而有很高悟性,通曉天文曆象,對天宇間的玄奧也有很深的研究和探索。後來壽終正寢,葬於解梁郊外。唐開元年間發大水,姜師度奉皇帝之命開鑿無鹹河,用以灌溉鹽田。他拆除了很多房舍,剷平了很多墳丘,解梁的百姓都很不滿。等挖到衛先生墓前,在向地下挖土時,發現一塊石頭,刻字為銘,那是當年衛先生留下的話。他寫道:“姜師度,更移向南三五步。”修河工得此石後,便把這一情形稟報姜師度。姜師度對此事十分驚奇,他感嘆良久,對左右的僚屬們說:“衛先生真是奇才啊!”就立即命令修河工們改變河道走向,離開衛先生的墓地幾十步遠。
衛富益:宋末元初崇德人,祖籍華亭(今上海松江),南宋著名學者。衛富益少有異質,識見高遠,讀書不務章句。嘗學於金履祥、許謙學《易》,深為業師所器重。祥興二年(1279年),張世傑兵敗崖山,陸秀夫負帝投海,南宋滅亡.富益聞訊,日夜悲泣,設壇以祭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詞極哀慘,觀者無不墜淚。從此決意不仕,隱居石人涇(今屠甸鎮),創白社書院講學。著有《四書考證》、《性理集義》、《易說》、《讀史篡要》、《耕讀怡情錄》等書傳世。卒後門有謚正節先生。
清雍正乾隆年間人,祖籍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現河南濟源市玉泉辦事處人),工部尚書,名列清史稿列傳九十六。生於1702年,卒於1756年。為官三十年,以興修水利、賑災諸多,深受人民敬仰愛戴。著有《淮安府志》
衛培鼎;乾隆年間,濼口歷城王爐莊人,赴貴州省任都勻南籠知府,在即12年。深得當地百姓讚譽,告老還鄉,回原籍攜三子文淵閣大學士衛克鈞,遷居長清縣孟官莊修張氏廟安家,後為衛家樓。其後人在此安居樂業。
衛立煌:字俊如(1896年-1960年),安徽省合肥人,國民黨愛國將領,上將軍銜。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三師第九旅旅長。1943年冬,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於1945年1月收復畹町,同中國駐印軍會師,打通了中印公路。1948年1月任東北“剿總”總司令,所部在東北人民解放軍發動的遼瀋戰役中慘敗,被軟禁於南京。1949年初秘密去香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致電毛澤東祝賀。1955年3月回國,並發表“告台灣袍澤朋友書”。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委員會常委等職。被毛澤東稱譽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1960年1月病逝。
衛景林 (1906-1990)。國民黨陸軍少將,山西人。1925年考入山西太原北方軍官學校。1926年參加了北伐戰爭。“九·一八”事變後入傅作義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了長城抗戰及平型關戰役等,屢立戰功,歷任師長、軍長等。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在傅作義將軍指揮下,作為董其武將軍的得力助手,參與了“九·一九”綏遠起義。新中國成立後,任解放軍第三十七軍副軍長。1951年9月率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從朝鮮歸來後,隨軍部帶領兩個師集體轉業到建築工程部,歷任機械施工管理局副局長、建築機械管理局副局長、國家建設部顧問。曾任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3月9日在北京病逝。
衛慶元 1917年生,河南孟州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任戰士、排長、連長、股長,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直屬軍務處科長、副處長、處長。解放戰爭時期,任第二野戰軍後勤部師級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18兵團後勤部領導,西南軍區進藏司令部後勤副部長,解放軍總後勤部駐渝辦事處財務部部長。1965年任解放軍總後勤部白城辦事處副主任,烏魯木齊軍區後勤部副部長、顧問。1982年離休。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勳榮譽章。2013年2月27日在西安逝世,享年96歲。
近代
衛新根(1945.12-——),山西省澤州縣山河鎮橫嶺村人。1965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專文化。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警察部隊交通指揮部參謀長。少將警銜。
先後在內蒙古、寧夏、河北張家口服役,歷任戰士、班長、排長、通信參謀、作訓參謀、副股長、股長,1975年至1981年任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1990年北京亞運會召開期間,時任武警北京二總隊15支隊隊長,率部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警衛任務,榮立集體三等功。1998年4月,時任北京武警二總隊隊長,擔任國慶50周年武警受閱部隊前指總指揮。1999年7月,任武警交通指揮部參謀長。曾率部參加我市境內的晉陽、晉焦兩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先後6次立功受獎。被武警部隊評為優秀紀檢幹部。
2000年8月被授予少將警銜。
衛殿斌(1934.4.20-——),山西省晉城市周村鎮衛窯村人。1950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歷任華北軍區獨立第21團炮連,任戰士、班長。1951年10月被挑選為海軍航空兵飛行員,入海軍第一航空學校學習飛行。1954年10月畢業。1955年8月調入作戰部隊。在此期間歷任教員、領航長,領航主任。1967年被評為“海軍學習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在北京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1968年任飛行大隊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78年任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1979年應朝鮮人民軍國防部的邀請,帶領專家組到朝鮮人民軍空軍幫助、指導。1983年任師政治委員。1984年任軍副政治委員。1990年任軍政治委員,後任解放軍海軍東海艦隊航空兵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自擔任領導以來,所領導的單位都被評為先進。榮獲“個人三等功”五次,“集體二等功”兩次,嘉獎多次。1994年退役。
1989年被授于海軍少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