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也叫“椿”,因體後有一個
臭腺開口,遇到敵人時就放出臭氣,俗稱“放屁蟲”,“臭大姐”等。
椿象是一類翅膀變化異常的昆蟲的通稱,約有3萬多種,其中多數種類是害蟲,小部分種類是
益蟲。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扁平,體形有大型的也有微小的,
口器長成喙狀,適合刺吸。前翅的基部是革質,端部是膜質,後翅全部是膜質或退化消失。常見的椿象有捕食
小蟲、有益於農業的食蟲椿象,供中藥用的
九香蟲,供食用的
桂花蟬,還有為害農業的
軍配蟲,專門捕食幼魚為害養殖業的
田鱉和
松藻蟲等。
半翅目(Hemiptera)昆蟲綱的一目。分同翅亞目和
異翅亞目,但有多數學者主張將兩亞目提升為目,半翅目一名則作異翅亞目的目名。
異翅亞目(Heteroptera)此亞目昆蟲通稱“蝽”或“蝽蟓”。體扁平,微小到大型。口器長喙狀,適於刺吸。前翅基半部革質,端半部膜質;後翅全部膜質或退化。後足基節旁有揮發性
臭腺的開口,遇敵時即放出臭氣,故有“放屁蟲”之名。
不完全變態。種類極多,約有三萬餘種,如各種椿象和
軍配蟲是農業害蟲;臭蟲是醫、牧害蟲;食蟲椿象捕食
小蟲,是
益蟲;水棲常見的有
田鱉、
紅娘華和
松藻蟲等,捕食幼魚,是
淡水養殖的敵害;供中藥用的
九香蟲和供食用的
桂花蟬(Lethocerusindicus),是資源昆蟲。
形態特徵
體長1.7─2.5公分。體色黑褐色;頭部背側後方具一對微小的橙黃色,或橙褐色縱斑,觸角最末一節末端2/3部分為橙黃色或橙褐色,部分,個體在第二、三節尚有一段橙黃或橙褐色斑。
前胸背板外緣有一枚尖銳的
突刺,中央有一條橫向的弧形橙黃色或橙褐色細斑。
上翅膜質部分深褐色。腹部局部露出在上翅外側,各節具橙色系小斑點。後腳特別發達,尤其脛節基半段呈扁平的葉片狀,這是本種最主要的辨識特徵。身體腹面有許多黃色斑點;最大的特徵是後腳
脛節呈現葉片狀。
上翅前半部呈革質,膜質部分在腹背交疊出三圓錐形。具有一個很發達的刺吸式
口器。卵呈圓筒狀,上方有一蓋狀物,常排列整齊的產在葉子上。
陸生椿象發達短鞭狀觸角;水生椿象多半具
鐮刀式前腳;兩棲椿象的中、後腳特別細長,乍看外形近似
蜘蛛。
生態習性
成蟲幾乎全年可見,但冬季數量較少,廣泛分布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為吸食瓜類的害蟲。成蟲較少有成群密集在同一植物上覓食的情形。寄主植物為豆科、
葫蘆科等多種植物。體背黑褐色,後腳脛節呈葉片狀。會吸食瓜類汁液。身體腹面有許多黃色斑點。胸部前方有黃色新月形橫斑。會群聚吸食
苦瓜汁液。
陸生椿因食性不同,所以棲息環境也不太相同,肉食性
椿象並沒有特別固定的獵物,因此在植物叢間都有機會見到。兩棲與水生椿象則通常都生活在靜水水域中,如:池塘、
沼澤、湖泊等環境,都很容易找到它們的行蹤。
馬祖的椿象可說是到處可見,花叢枝葉間,都很容易觀察到,甚至有些土,是土棲的種類。得在石頭下才找的到,根據目前的調查記錄。馬祖的各種椿象出現的季節性差異頗大,有些椿象體型很小,有些頗大,多數有兩對翅膀,前後翅不同形,前翅基部是革質。其他部分是膜質,靜止的時候,翅膀平疊在背部。
椿象吃東西時,都是使用如吸管般尖尖的刺吸式
口器,穿透植物
表皮而吸取汁液。它們的形態差別很大,但都有類似的口器構造,由卵孵化為
若蟲之後,便有著與父母相似的外觀,只是個子比較小。沒有長翅罷了。之後長大變為成蟲,並不需要經過蛹的階段,成熟階段基本上與若蟲一樣,有同樣的口器。並吃同樣的食物,屬於
不完全變態。
防治方法
①捕捉成蟲、摘除卵塊。
②果實開始迅速膨大時噴第 一次藥保果,以後每月至少噴一次藥劑。可用90%敵百蟲800倍、40 %
氧化樂果1000倍、5%
百事達20 00倍、或52.25%農地樂1500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