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分布,寄主,危害特點,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防治方法,
分布
寄主
危害特點
近幾年隨農田生態環境變化,作物布局的改變,該蟲為害逐年加重。
形態特徵
,寬4.5—5mm,長橢圓形,黑褐色至黑色,頭中葉與側葉長相等,複眼突出,喙長達後足基節間。前胸背板前角刺向側方平伸。小盾片舌形,末端稍內凹或平截,長几達腹部末端,兩側緣在中部稍前處內彎。卵近短桶形,紅褐色,大小0,9×0.8(mm),假卵塊圓突,四周有小齒狀的呼吸精孔突40—50枚;卵殼網狀紋上具小刻點,被有白粉。1齡若蟲頭胸褐色,腹部黃褐色或紫紅色,節縫紅色,腹背具紅褐斑,體長1.3mm。3齡若蟲暗褐至灰褐色,腹部散生紅褐小點,前翅芽稍露,體長3.3mm。5齡若蟲頭部、胸部淺黑色,腹部稍帶綠色,後翅芽明顯,體長7.5—8.5mm。
生活習性
江蘇、浙江年生1代,江西2代,廣東2—3代。以成蟲及少數高齡若蟲在石塊下、土縫內5-10cm處或雜草根際、稻樁間、樹皮縫等處越冬。翌年初夏出蟄,群集在水稻上為害。成、若蟲喜在晴朗的白天潛伏在稻叢基部近水面處,傍晚或陰天上到葉片或穗部吸食,把卵聚產在稻株距水面6—9cm處的葉鞘上,卵塊多由14粒,排成2行。。生長旺盛、葉色濃綠的早播田,丘陵、山區壟田發生較重。天敵主要有稻蝽黑卵蜂、白僵菌、蜘蛛、青蛙等。
防治方法
(1)利用成蟲把卵產在近水面稻莖上和卵在水中浸孢24小時即不能孵化的特點,在產卵期先適當排水,降低產卵位置,然後灌水至10—13cm,浸孢24小時,隔3—4天再排灌1次,連續進行4—5次可殺死大量卵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