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簡介,生物學特性,卵,若蟲,成蟲,分布範圍,危害,發生規律,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化學防治,
簡介
茶翅蝽,俗稱“臭板蟲”“梨蝽象”,屬半翅目、異翅亞目、蝽次目、蝽總科、蝽科、蝽亞科、茶翅蝽屬。茶翅蝽寄主範圍廣泛,可為害蘋果、梨、桃、櫻桃、杏、海棠、山楂等果樹,也可為害大豆、菜豆和甜菜等作物,此外,對榆樹、梧桐和枸杞等樹木亦有危害。在新入侵地由於缺乏自然天敵的控制,茶翅蝽迅速演變成為主要害蟲,據統計目前已遭受為害的作物有170種,在美國2010年僅蘋果產業的損失就達三千七百萬美元。茶翅蝽還因聚集在房屋內越冬,並在受到干擾或驚嚇時放出難聞的氣味而令人不悅。因此,這曾是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主要農業害蟲,由於其全球性的擴散廣泛的寄主和嚴重的為害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生物學特性
卵
短圓筒形,長約0.9~1.2毫米,從上方看為球形,具假卵蓋,中央微微隆起,周緣環生短小刺毛,初產時青白色、近孵化時變深褐色,若蟲即將孵化時卵殼上方出現黑色的三角口。
若蟲
共5齡,初孵若蟲近圓形,體長約1.5毫米,頭部黑色,腹部淡橙黃色,各腹節兩側節間有一長方形黑斑,共8對,觸角第3節、第4節及第5節可見白色環斑。2齡若蟲體長約3.0~3.3毫米,淡褐色,頭部黑褐色,胸部和腹部背面具有黑斑。前胸背板側緣具6對不等長的刺突。3齡若蟲體長約4.5~5毫米,棕褐色,前胸背板兩側具有4對刺突,腹部各節背板及側緣各具一黑斑,腹部背面可見3對臭腺孔,出現翅芽。4齡若蟲體長約8毫米,茶褐色,翅芽增大。5齡若蟲體長約10~12毫米,翅芽伸達腹部第三節後緣。
成蟲
體長一般在12~16mm,寬6.5~9.0mm,身體扁平略呈橢圓形,前胸背板前緣具有4個黃褐色小斑點,呈一橫列排列,小盾片基部大部分個體均具有5個淡黃色斑點,其中位於兩端角處的2個較大。不同個體體色差異較大,茶褐色、淡褐色,或灰褐色略帶紅色,具有黃色的深刻點,或金綠色閃光的刻點,或體略具紫綠色光澤。田間調查時區別於其它蝽類昆蟲的特徵是觸角5節,並且最末2節有2條白帶將黑色的觸角分割為黑白相問;並且足亦是黑白相間30℃以下,發育速度隨著溫度的增加而加快。剛產下的卵為淡黃白色,逐漸變深色,若蟲即將孵化時卵殼上方出現黑色的三角口。
茶翅蝽在韓國南部地區一年發生2代。在日本多篇文獻報導均為一年發生1或2代。在中國不同地區發生代數不同,在我國南方地區茶翅蝽一年可發生5~6代。北方則每年發生1~2代,7月中旬以前所產的卵當年可發育為成蟲,完成兩代的發育;而7月中旬後所產的卵當年則不能發育到成蟲。在北京地區,茶翅蝽在樹洞裡、牆壁縫隙或房前屋後的雜物里越冬。3月末當日溫升高到10℃左右時便陸續出蟄,出蟄的成蟲多在陽光充足的門窗牆壁及台階上爬行,晚間多聚集在背風溫暖的地方。5月初,越冬成蟲開始交配。產卵有2個高峰期分別是5月末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初。9月下旬氣溫逐漸下降,一般在12~15℃左右,大量的成蟲開始遷移準備越冬。包括越冬期在內,成蟲壽命可達300d。
分布範圍
茶翅蝽在中國、朝鮮、韓國和日本作為本地種群廣泛分布。在日本被視為重要的農業害蟲;在韓國嚴重威脅水稻、山地作物、果樹以及雜草。茶翅蝽除了在新疆和青海地區沒有報導外,在中國其他地區均有發生,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前該蟲並不是主要的農業害蟲。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茶翅蝽開始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1996年秋天,茶翅蝽在美國賓夕法尼亞艾倫鎮首次被發現。此後,茶翅蝽便迅速的在美國傳播,在新墨西哥州、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緬因州及華盛頓州等40個州入侵為害。2010年,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亦發現了茶翅蝽的入侵。2010年,紐西蘭從東京進口的汽車裡截獲了茶翅蝽。在歐洲,茶翅蝽首次於2004年在列支敦斯登的誘蟲燈中被發現,2007年在瑞士的蘇黎世周邊地區發現了茶翅蝽的種群,之後在德國、法國、義大利、匈牙利和希臘都報導了茶翅蝽的發生。
危害
成蟲和若蟲均可為害,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果實、植物枝條和嫩葉吸取汁液。口針隨著生長發育而變長,在5齡若蟲時有7mm,在成蟲期則達到8mm。成蟲經常成對在同一果實上為害,而若蟲則聚集為害。被為害的果實輕則會呈現部分凹陷斑,重則可造成果實畸形,不但直接影響水果品質和質量,還可造成落果。除了刺吸對植物造成直接為害外,被刺吸的部位很容易被病菌侵染,更重要的是在刺吸的同時可傳播病毒。泡桐是重要的經濟樹種,泡桐叢枝病主要靠茶翅蝽進行傳播,該病是泡桐樹毀滅性的病害。
茶翅蝽對葡萄的為害也間接影響了葡萄酒的品質。另外,其受到干擾時釋放出的難聞氣味及成群聚集在房屋牆壁和天花板上時的排泄物直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便。
茶翅蝽食性較雜,據統計該蟲可為害300多種植物,主要包括蘋果、梨、桃、櫻桃、杏、海棠、山楂、李子、胡桃、榛子、草莓、葡萄等果樹,也可為害大豆、菜豆、甜菜、蘆筍、番茄、辣椒、黃瓜、茄子、甜玉米、菊花、玫瑰、百日草、向日葵、等蔬菜花卉植物。此外,對榆樹、梧桐、枸杞、唐棣、火棘、莢迷、金銀花、泡桐、柿子、楓樹、椴木、楓香、紫荊和美國冬青等樹木亦可造成為害。茶翅蝽在不同的生活階段喜食不同的寄主植物,在北京地區茶翅蝽4月出蟄後分散到桑樹、榆樹、柳樹和槐樹上,但是到了6月就會飛到梨樹上。在河北中南部地區從5月到8月期間調查泡桐、蘋果、桃、梨和楊樹上茶翅蝽的種群動態,結果顯示茶翅蝽種群數量在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有所不同。
茶翅蝽在我國20世紀60~70年代本是次要害蟲不列為主要防治對象,但進入80年代以後由於種植與耕作等條件變化導致茶翅蝽的蟲口密度大幅度上升,致使桃、梨果實等級嚴重下降,在長江以北的地區對這兩種果樹的為害率常達到50%~80%,甚至更高,成為果樹上重大害蟲之一。
發生規律
茶翅蝽因地區不同發生代數也不同,在南方地區一年可發生5~6代,北方一年發生1~2代。以成蟲在樹皮縫隙、牆縫、石縫、樹洞、草堆或室內、室外的屋檐下等處越冬,越冬成蟲具有群集性,一般幾個或十幾個聚集在一起。室內越冬的成蟲,如有綠色植物亦在室內可繼續為害。越冬成蟲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陸續出蟄。越冬代成蟲可一直為害至6月份,7月上旬以前所產的卵,可完成一年兩代的發育,7月上旬以後產的卵則一年發生一代。成蟲喜歡在中午氣溫較高,陽光充足時活動,交尾時間一般在晚上。成蟲產卵於葉背,塊產,每塊卵約20~30粒,溫濕度適宜時,卵期為5~9天。剛孵出的若蟲不分散,聚集在卵殼上或在其附近,靜伏1~2天后開始分散危害。成蟲、若蟲以刺吸林木果樹的嫩梢和果實。據調查,茶翅蝽不同時間危害不同的寄主植物,成蟲出蟄後危害泡桐、榆樹、柳樹、桑樹和槐樹等,5月中旬~7月初,茶翅蝽近70%的種群數量在泡桐樹上。部分成蟲6月份會轉移到梨樹和桃樹上,蘋果樹和白楊樹也有分布。在長江以北地區的梨樹、桃樹為害率常達到50%~80%。成蟲若在8月中旬以後羽化,則不再產卵,成為越冬代成蟲。越冬代成蟲壽命可達300天。9月下旬氣溫開始下降,成蟲陸續越冬,10月中旬室外仍可見少量未潛藏越冬的成蟲。
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
茶翅蝽的寄生性天敵主要是卵寄生蜂,卵寄生蜂這一重要的天敵在害蟲生物防治中廣為套用,由於其受寄主卵殼的保護從而可以減少殺蟲劑對其毒害,並且孵化後可以立即吸吮卵黃規避有毒物質的積累,因此成為重要的生防作用物。在茶翅蝽的新入侵地缺乏有效的天敵,加拿大本土的寄生蜂等足黑卵蜂和瑞士的黃足溝卵蜂。雖然可以將卵產在茶翅蝽卵塊內,但並不能成功的完成生長發育。因此傳統生物防治(classicalbiologicalcontml)將是控制茶翅蝽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從茶翅蝽的原產地區引進其天敵,在新入侵地的農田或自然生態系統中釋放並建立種群,達到控制該害蟲的目的。總結現有的文獻報導,茶翅蝽原產地的卵寄生蜂共有16種,另外還有1種寄蠅可寄生茶翅蝽的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