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經濟價值,藥用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良種選擇,苗木培育,造林技術,造林地選擇,造林密度,林木管護,病害,亞種分類,蘭考泡桐,楸葉泡桐,毛泡桐,白花泡桐,川泡桐,台灣泡桐,
形態特徵
樹皮灰色、灰褐色或灰黑色,幼時平滑,老時縱裂。假二杈分枝。單葉,對生,葉大,卵形,全緣或有淺裂,具長柄,柄上有絨毛。花大,淡紫色或白色,頂生圓錐花序,由多數聚傘花序複合而成。花萼鍾狀或盤狀,肥厚,5深裂,裂片不等大。花冠鐘形或漏斗形,上唇2裂、反卷,下唇3裂,直伸或微卷;雄蕊4枚,2長2短,著生於花冠簡基部;雌蕊1枚,花柱細長。蒴果卵形或橢圓形,熟後背縫開裂。種子多數為長圓形,小而輕,兩側具有條紋的翅。在某些地區,泡桐花又被稱為喇叭花。
生長環境
泡桐喜光,較耐陰,喜溫暖氣候,耐寒性不強,對黏重瘠薄土壤有較強適應性。幼年生長極快,是速生樹種。
泡桐原產中國,分布很廣,大致分布於北緯20~40°、東經98~125°之間,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崗地、平原生長良好。耐乾旱能力較強,在年降水量400~500毫米的地方仍能正常生長,但不宜在強風襲擊的風口和山脊處栽植。泡桐為喜光樹種,不耐蔭蔽,多栽於四旁,在土壤肥沃、深厚、濕潤但不積水的陽坡山場或平原、崗地、丘陵、山區栽植,均能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在中國北起遼寧南部、北京、延安一線,南至廣東、廣西,東起台灣,西至雲南、貴州、四川都有分布。寮國北部也有分布,朝鮮、日本、阿根廷、美國南部、巴西、巴拉圭有引種栽培。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撓不裂,易於加工。氣乾容重輕。隔潮性好。不易變形。聲學性好,共鳴性強。不易燃燒,油漆染色良好。可供建築、家具、人造板和樂器等用材。桐材的纖維素含量高、材色較淺,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葉、花、果和樹皮可入藥。桐木用途
河南的蘭考泡桐的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均勻,不撓不裂,易於加工。聲學性好,共鳴性強。不易燃燒,油漆染色良好。氣乾容重輕。隔潮性好。不易變形。桐材的纖維素含量高、材色較淺,是造紙工業的好原料。可供建築、家具、人造板和樂器等用材。
蘭考泡桐的葉、花、果和樹皮可入藥。樹姿優美,花色美麗鮮艷,並有較強的淨化空氣和抗大氣污染的能力,是城市和工礦區綠化的好樹種。特別適合製作航空、艦船模型、膠合板、救生器械等,由於其木質疏鬆,共振好,也適合製作樂器,小枝可用來製作炭筆。在蘭考當地有大小樂器廠上百家。
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苦,寒。
【功能主治】
根:祛風,解毒,消腫,止痛。用於筋骨疼痛,瘡瘍腫毒,紅崩白帶。
果:化痰止咳。用於氣管炎。
【用法用量】根、果均為0.5~1兩。
繁殖方法
泡桐對熱量要求較高,對大氣乾旱的適應能力較強,但因種類不同而有一定差異。對土壤肥力、土層厚度和疏鬆程度也有較高要求。在怕水淹、粘重的土壤上生長不良。地下水位不足2米時,生長也差。土壤pH以6~7.5為好。泡桐生長迅速,7~8年生即可成材。在北方地區,以蘭考泡桐生長最快。楸葉泡桐次之,毛泡桐生長較慢。不同種類的生長過程有所不同。如蘭考泡桐的高生長有明顯的階段性,能由不定芽或潛伏芽形成強壯的徒長枝自然接乾。栽植後經過2~8年,自然接乾向上生長。在整個生長過程中,一般能自然接乾3~4次,個別能自然接乾5次。第1次自然接乾高生長量最大,可達3米以上,以後逐漸降低。胸徑的連年生長量高峰在4~10年。材積連年生長量高峰出現在7~14年,這種高峰出現的時間早晚和數值大小,取決於土壤條件和撫育管理措施。
泡桐是一種喜光的速生樹種,原產於中國,春季先葉開花,花大,是不明顯的唇形,略有香味,盛花時滿樹花非常壯觀,花落後長出大葉,葉密而大,樹蔭非常隔光。是良好的綠化和行道樹種。但泡桐不太耐寒,一般分布在海河流域南部和黃河流域以南,是黃河故道上防風固沙的最好樹種。且泡桐抗污染性較強,用作工廠附近的隔離帶十分好。
泡桐育苗方法有插根、播種、留根等,以插根育苗最普遍。苗□地應選用排灌方便、土壤通氣良好、地下水位在1.5~2.0米以下的砂壤土和壤土,重茬地不宜。苗木長度以15~20厘米,粗度以1.5~4.0厘米為好。株行距1.0×1.0米或1.0×1.2米。在苗木生長發育過程中加強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蟲害。
一般隨整地隨造林,採用穴狀整地,深1米,長、寬各 1米。根據造林的目的和經營管理水平確定合理的造林方式和造林密度。在路旁、渠旁、河旁,可成行栽植,株距可為3~5米;在條件較好的地區,株間還可栽紫穗槐等。在宅旁、村旁可帶狀或塊狀栽植,初植造林密度4×4米。實行糧食作物-泡桐間作時以桐為主的間作型,初植造林密度5×5米,每畝26株;以糧為主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40米,每畝3株;桐糧並重的間作型,造林密度5×10米,每畝13株。造林一般在秋季落葉後到第2年春季發芽前進行。有的地區進行秋季帶葉栽植,也可取得較好效果。
栽培技術
良種選擇
泡桐有白花泡桐、楸葉泡桐、蘭考泡桐、台灣泡桐、南方泡桐、鄂川泡桐、川泡桐、毛泡桐、山明泡桐等,江西宜推廣鄉土樹種白花泡桐。白花泡桐在我國分布地域十分遼闊,根據撫州市林科所試驗,廣西樂業種源苗木生長期和高峰生長期較長,生長量較大,比江西種源可獲24%的增益,是江西栽培的較佳種源。用優良無性系造林增產效益顯著。江西撫州市林科所通過白花泡桐地理種源試驗和優良無性系繁育篩選,培育出了31號、159號、201號、202號、208號等5個增產效益均達25%以上的優良無性系。這些優良無性系應是作為短周期原料林建設的首選材料。
苗木培育
一年生壯苗的標準一般認為:高5米以上,地徑7~8厘米為特級苗;高4~5米,地徑6~7厘米為一級苗;高3~4米,地徑5~6厘米為二級苗;高2~3米,地徑4~5厘米為三級苗。造林時應選用二級苗以上的壯苗。泡桐苗木繁育比較容易,方法很多,其中埋根育苗具有技術簡便、出苗整齊、出苗快、成活率高、苗木質量好、育苗成本低等優點,是生產上使用最多的方法。埋根育苗的操作如下。
種根採集與處理
用於育苗的最好種根是一年生苗木出圃後餘留下來的或修剪下來的苗根。多年生的幼樹或大樹樹根雖可作種根,但效果較差,一般不宜採用。種根採集時間從落葉到發芽前均可,但通常是與苗木出圃結合進行。種根挖出後,選擇1~2厘米粗無損傷的苗根,按長10~15厘米剪集根條。剪取種根時,為防止埋根時倒埋種根的現象發生,應做到上端平剪、下端斜剪。種根剪取後應放置太陽下晾曬1~2天,然後再根據粗度不同分別按一定數量綁紮成捆。春季採集好的種根可放置陰涼處隨時運往圃地埋根育苗;冬季採集的種根則應及時儲藏。
在背風向陽、排水良好的地方,挖寬1米,深0.5~0.7米的儲藏溝,溝長視種根多少而定,溝底鋪10厘米的濕沙,將晾曬過的種根大頭向上排列於溝內,種根之間的空隙用濕沙填實,種根太多時可上下排二層,中間用濕沙隔開,上面再蓋20~30厘米濕沙,最後用土封坑,封土厚度以不凍種根為宜。沙的濕度以手握成團不出水,鬆手不散為宜。放種根時,每隔1~2米立一草把,以利通氣。種根儲藏後,周邊應挖溝排水,防止雨雪水流入溝內。在種根儲藏期間,每隔一月左右,檢查一次,以防種根霉爛。如發現霉爛,應翻坑晾曬,也可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根30分鐘後,晾乾再儲藏。如沙子過乾,應及時灑水保濕。圃地選擇與整地:泡桐苗喜光、喜肥、喜濕、怕旱、怕淹,苗圃地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耕作層超過50厘米,土壤肥沃,通氣性良好,地下水位在1.5米以下,排灌方便,背風向陽的沙壤、壤土或輕黏土。整地時每畝施入腐熟有機農雜肥300公斤,磷肥30公斤,然後深耕40~50厘米。最好在秋末冬初時深耕,可促使土壤風化,凍死越冬害蟲。耙碎、耙平後作床,床高20厘米,床面寬70~75厘米。四周開好排灌邊溝,圃地面積大的要開中溝。
埋根育苗:2月中下旬至3月底都可埋根。埋根時對粗度不同的種根應分開育苗。
埋根方法:首先按株行距定點挖穴或用竹籤引眼,將種根大頭向上直插於穴中,注意不要損傷種根和幼芽,上端略低於地面1~2厘米,然後填土壓實,使種根與土壤密接,再在上面蓋少量虛土。若種根分不清大小頭,則將種根平埋,以避免倒插種根現象。一般培育乾高4米左右的一級苗木,其密度每畝667株、株行距各1米。若要培育5米以上的特級苗,其株行距可適當加大到12米。為便於管理操作,也可以採用寬行距、窄株距的方式。
苗期管理:出苗期:從埋根到5月上中旬苗木出齊,高約10厘米時為出苗期。這個時期一是要及時排除苗地積水,二是防止雨後地表板結。最好採用地膜覆蓋,既可增加地溫,又可防止地錶板結,延長苗木的生長期。三是對每穴萌發出的數個萌芽,只保留1~2個健壯芽,其餘的芽及時抹去。生長初期:5月中下旬至6月底7月初為生長初期。這一時期苗木的根系生長較快,苗高生長較慢。此期的管理工作,一是定苗。當苗高達10~20厘米時,每穴保留一株健壯幼苗,其餘的除掉。二是搞好幼苗根部鬆土、培土和苗地除草。三是每隔10天追施0.2%尿素水溶液,每株澆1公斤。也可以在5月底以前,每畝施硫酸銨26~40公斤;6月中下旬,每畝施磷酸銨40~50公斤。施肥方法是在離苗木20~30厘米處挖半月形溝,施肥後封土。天旱時應結合施肥適當灌水。速生期:7月中下旬至8月底9月初為速生期。這一時期苗木地上、地下部分生長迅速,高生長10天可達1米多。因此,該階段的水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由於這階段高溫、高濕、雨水多,雜草生長很快,要採取人工或化學除草方式及時除去雜草。除草時,為了能促進埋根苗根系發育,提高苗木質量,應結合進行一次根部培土5~10厘米。雨水季節要保證排水溝暢通,雨後苗地無積水;乾旱季節要注意灌水,保持土壤濕潤。在7月上旬、下旬、8月中旬,要各追施一次速效肥,每次每畝施硫酸銨60~100公斤。為促進苗乾的生長,苗木在生長期間由葉腋萌發的副梢,應及時抹掉。速生期葉腋芽長速很快,應5天左右抹一次。
生長後期:9月上旬以後,苗木地上部分生長逐漸減緩,至10月中、下旬封頂,高生長完全停止。但9月上旬至下旬,此時苗木生長量仍大,可在9月上旬每畝再施磷鉀複合肥40~50公斤,促進苗木的後期生長,提高苗木質量。在整個苗木生長過程中,還應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泡桐苗期的害蟲主要有金龜子、小地老虎、泡桐網蝽、泡桐葉甲等。金龜子的幼蟲叫蠐螬,在土裡過冬,春暖後爬到土表層咬食苗木。防治方法主要是圃地翻耕時放雞鴨吃掉或人工捕殺;苗木出土後,在被害的苗木上澆灑20%桐子餅液(10公斤桐子餅滲水40公斤),防治效果很好。小地老虎的幼蟲在4月底開始出來活動,白天躲在土裡,晚上爬到地面咬斷幼苗根部。防治方法主要在被害苗木附近扒開土來捕殺。泡桐網蝽主要危害葉片,可用40%樂果800~1000倍液噴殺。泡桐葉甲也是危害葉片,可用敵百蟲粉劑噴殺。病害有炭疽病、黑豆病,以炭疽病為主。可用1份硫酸銅和10份碳酸氫銨混合,密封24小時後,配製200倍液噴灑幼苗,防治炭疽病和黑豆病都有較好的效果。苗木出圃:泡桐埋根苗出圃除秋季10月左右帶葉造林外,通常是在春節前後進行。泡桐苗木根系脆嫩,在挖苗、運苗過程中,應儘量避免損傷苗根,防止辟裂、折斷。由於泡桐埋根苗多數形成兩層根,出圃時除挖出上層根外,還應挖出下層根;起苗時根幅大小一般保持在50厘米左右為宜。
造林技術
造林地選擇
泡桐根系呼吸強度高,穿透力差,土壤結構緊密、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透氣性差,均不適合根系生長。因此,營造短周期原料林,最好選擇土層厚度1米以上、地下水位3米以下、土壤氮、磷含量分別在0.01%和0.05%以上的土地。以“四旁”植樹最佳。小於30度的和山腳、山谷,只要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不過高,都可選作造林地。
造林密度
確定合理的造林密度,是泡桐林速生豐產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白花泡桐用作“四旁”造林,其株行距以6米×6米為宜。在紅壤丘陵地營造泡桐純林,培育胸徑12厘米左右的中小徑材,不需間伐,初始密度以3米×3米為好。
林木管護
栽植當年,因降雨泥土下沉和強風影響,有些苗木發生傾斜或倒伏,應及時扶正,適當培土。泡桐的樹皮很薄,尤其是幼年階段,遭受損傷後,很難癒合,而且隨著樹幹的粗生長加快,傷口逐漸加深,變成溝狀裂痕,或者畸形發展,對材質影響很大,必須加強保護,嚴防人、畜損傷。 水肥管理:泡桐根系分布較淺,不耐土壤乾旱,幼林期每年冬季應翻鋤一次,深約10~20厘米;能套種農作物或花卉、藥材等則更好。有條件的地方,在乾旱季節灌2~3次水,能促使林分速生豐產。泡桐速生,需要充足的養分供應。可根據林木大小,在離樹幹基部30~70厘米處,挖10~30厘米深的圓形或半圓形的施肥溝,每顆樹施氮肥0.1~0.2公斤,與土拌均,然後覆土封蓋。抹芽和接乾:抹芽:泡桐造林當年,苗幹上會從腋芽處萌發側枝,有的萌發位置在苗乾的三分之二以下部位,造成主幹過低,影響出材率和木材質量。因此,對一年生樹幹上分布較低腋芽,在沒有木質化時必須抹(摘)除,以提高主幹的高生長,達到培育高大通直無節良材,提高木材產量和質量。
病害
亞種分類
蘭考泡桐
蘭考泡桐(P. elongata)。樹幹通直,樹冠寬闊、圓卵形或扁球形。樹皮灰褐色。小枝節間長。葉卵形或寬卵形,先端鈍或尖,全緣或分裂,上面綠色或黃綠色,有光澤,下面被灰黃色或灰色星狀毛。花序狹圓錐形,花蕾洋梨狀倒卵形,花大,長8~10厘米,花萼鍾狀倒圓錐形,淺裂約三分之一,花冠鍾狀漏斗形,淺紫色。蒴果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3~5厘米,直徑2~3厘米,外有細毛而無粘腺,不粘手。種子小,橢圓形,連翅長5~6毫米。集中分布在河南省東部平原地區和山東省西南部。安徽北部,河北、山西、陝西、四川、湖北等省均有引種栽培。垂直分布海拔可達1400米。
楸葉泡桐
楸葉泡桐(P.catalpifolia)。樹幹通直,樹冠圓錐狀。葉似楸樹葉,長卵形,葉片下垂,先端長尖,全緣,上面深綠色。花冠細長,管狀漏斗形,淡紫色,長7.5~8厘米。蒴果較小,橢圓形,長4.5~5.5厘米。以山東膠東一帶及河南省伏牛山以北和太行山的淺山丘陵地區為主要產區,平原地區較少。河北、山西、陝西等省也有分布。
毛泡桐
毛泡桐(P.tomentosa)。樹幹多低矮彎曲,樹冠傘形。小枝、葉、花、果多長毛。葉卵形或廣卵形。花序為廣圓錐形,花蕾近球形,萼深裂,被毛不脫落,花冠鍾狀,鮮紫色或藍紫色。蒴果卵圓形,外被乳頭狀腺,粘手。分布於黃河流域至長江流域各省,以陝西及河南西部為主要產區。
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P.fortunei,圖2白花泡桐)。樹高可達27米,胸徑達2米。幼枝、嫩葉被枝狀毛和腺毛。葉心狀長卵形,先端漸尖,全緣,圓錐狀聚傘花序,花冠白色或淡紫色,腹部皺褶不明顯,花萼淺裂。蒴果橢圓形,長6~10厘米,果皮木質較厚。長江流域以南各省(自治區)為主要產區。北自河南南部大別山區,南至廣東、廣西,東起台灣,西至雲南、四川,均有分布。垂直分布廣西可達海拔1150~1520米,湖北西部及四川東部達600~1300米,四川峨嵋山可達2000米。
川泡桐
川泡桐(P.fargesii)。全體密被棕黃色星狀絨毛,枝條及葉表面無毛。葉心形,廣卵形,不粘。聚傘花序無總梗或很短。花冠白色或紫色,鍾狀,在基部彎曲處以上驟然膨大,花萼鍾狀,裂片卵形深裂,不反卷。蒴果卵形,長 4厘米,果皮革質。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湖北西部和湖南西南部。垂直分布可達海拔1200~3000米。
台灣泡桐
台灣泡桐糯米泡桐(廣西)、鐵泡桐(四川),P.kawakamii Ito。樹冠傘形。葉卵圓狀或廣卵狀心形,成熟葉背面毛為直帶關節的單毛,只有單個分叉的毛、星狀毛和腺頭毛混生,葉粘手。花序枝為廣圓錐狀,分枝稀疏、粗壯。聚傘花序無總梗。花萼深裂過半,不脫毛。花冠長3—5厘米,為本屬最小者,蒴果卵球形,果小長2—2.5厘米,寬2厘米。果殼薄殼質,不足1毫米,結實多。種子長圓形,種翅褐色,包括種翅長2.5—3.5毫米,寬2.5毫米,也為本屬最小的。本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的東南各省,包括: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南等省區,鄂西南、川東南也有分布。大多生長在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多野生。本種從果的大小來看。顯然存在大果和小果兩個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