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蝶戀花
準擬春來消寂寞。愁雨愁風,翻把春擔閣。不為傷春情緒惡,為憐鏡里顏非昨。
畢竟春光誰領略。九陌緇塵,抵死遮雲壑。若得尋春終遂約,不成長負東君諾?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準擬:打算、想要。
翻:同“反”。
擔閣:耽誤。
九陌:指漢代長安城中的九條大道,泛指都城繁華熱闈的街道。
緇(zī)塵:黑色塵土,指世俗污垢。
抵死:總是、老是。
雲壑:雲霧遮覆的山谷,借指僻靜的隱居的地方。
東君:指司春之神。
白話譯文
本打算讓萬紫千紅的春天來排解我的寂寞,卻沒料到近來總是風雨蕭索,春光遲遲不到。但我心緒低落並非因為傷春,而是為那鏡中老去的容顏。
到底如何才能夠安心享受春天?凡塵俗事總是縈繞心懷,讓人不能置身事外,做回清夢。我還是希望擺脫塵世的牽絆,去安享春天的美麗,不辜負春天之神對我的眷顧。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納蘭一生漂泊不定,多次隨康熙遠行,寂寞如影隨形,這種情緒讓納蘭成為傷情的公子哥,但同時也讓他留給後世眾多優美的詩詞,這首詞就是其中一首傷春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納蘭開篇寫道: “準擬春來消寂寞。”他本來是打算要在這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的。春光美好,本該出去遊玩,或是懷著愉悅的心情欣賞春日美景,但納蘭卻偏偏要去消遣寂寞。
寂寞如影隨形,伴隨納蘭一生。這種情緒讓納蘭成為傷情的公子哥,但同時也讓他蹈給後世眾多優美的詩詞。寂寞的納蘭本想在春光下消遣,卻沒想到運氣如此不好,偏偏趕上了春雨,這不合時宜的雨打擾了納蘭消遣的念頭,納蘭覺得這是辜負了春光。故而他寫道: “愁雨愁風,翻把春擔擱。”
這首詞表現詞人厭於侍衛生涯、蹉跎日老的感慨:本來打算在大好的春光下消遣寂寞,無奈愁風愁雨辜負了春光。情緒不好並不是因為傷春所致,而是因為對鏡顧影自憐。形容已日漸憔悴。那繁華的鬧市總是將幽僻的山谷遮蔽,沒人來領略這美好的春光。
無法過上自己想過的生活,難怪納蘭總是會心情煩愁。他自己心裡也清楚,自己的煩悶並非是天氣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於其他外在因素。故而他會憂傷地在上片結尾處寫道: “不為傷春情緒惡,為憐鏡里顏非昨。”
侍衛的工作磨平了納蘭的心性,他每日進宮當值,或者陪同皇帝出遊,在這單調無聊的歲月里,生活如何能夠豐富多彩。納蘭是有這樣一顆浪漫自由的心的,但他卻必須要學著壓抑自己的天性,學著要像他的父親那樣,去當好一個官,能夠在仕途上越走越遠。
這樣的心情,如何能夠在這大好的春光里尋覓到快樂。納蘭只能顧影自憐,看著鏡子裡的自己的樣貌,感慨日益的消瘦,只能是心境的鬱結造成的。寫完自己為何抑鬱之後,納蘭在下片中依然自問:“畢竟春光誰領略。”看到外面春雨陣陣,迷濛了這春的大地,納蘭不禁想到。除了自己之外,還有誰會在這個時候,想到要去感受春光呢。
納蘭認為繁華的鬧市總是將清幽之地遮蔽,讓他無法尋覓得一絲安寧。 “若得尋春終遂約,不成長負東君諾。”在這首詞的最後,納蘭無奈而又嚮往地寫道,怎樣才能不辜負春的美意,怎樣才能隨了自己的心愿,在這春光中好好地享受片刻安寧呢。
看似一首嘆春的詞,其實是納蘭表達內心哀怨的一首詞,詞中的字字句句都是納蘭內心的真實寫照。他渴望有自由單純的生活,還希望能夠遠離塵囂,可是世事總是不遂人願,讓他在這裡借詞抒發情感。
名家點評
首都師範大學東方古籍研究所研究員張秉戌《納蘭詞箋注》:“納蘭厭於侍衛生涯,渴慕離開市朝,過清幽平靜的生活。但這種願望又難以實現,蹉跎日老,不能不令其生出幾多悲慨。本篇所要表達的題旨在此。寫法上則是以辜負春光、傷春亦不足惜來反襯之,其轉折襯墊,層層入深地抒寫,更突出了所要表達的情懷。”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
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
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
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
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
通志堂集》、《
側帽集》、《
飲水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