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

蜀人

蜀人,先秦時代部落名,也是漢族先民諸部之一。原居陝南漢中盆地及岷江上游。相傳黃帝後代,蠶叢柏灌魚鳧代為蜀王,與夏商多交往,隨周武王伐紂,封於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蜀人
  • 類別:部落名
  • 分布:陝南漢中盆地及岷江上游
  • 稱呼年代:先秦時代
  • 蜀王:蠶叢、柏灌、魚鳧
  • 來歷:因隨周武王伐紂而封為蜀
歷史沿革,歷史傳說,蜀王鱉靈的傳說,五丁力士的傳說,其他傳說,古蜀國諸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筆名,

歷史沿革

古蜀人先祖為蜀山氏。蜀國不只擁有單獨一個王朝,在秦滅蜀之前,蜀分別由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諸族統領。開明五世之前,蜀國的都城建於廣都樊鄉(即今天的雙流縣)。到了開明九世建都於新都。開明十二世時“五丁力士”開闢了石牛道,打通了從蜀至秦的信道
西周時蜀王杜宇建都今郫縣。疆域北 至漢中,南到今青神,西達天全、蘆山,東抵涪水。春秋時代建開明王國,移治今成都。 居川西平原,從事農業。
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在位時秦國滅掉了蜀國,蜀地從此成為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秦滅蜀後,蜀人殘部一支在王子安陽王帶領下輾轉南遷,最後到達交趾消滅了當地的文郎國,在現今越南北部建立了甌雒國,並持續了一百多年。
開明氏傳位十二世,於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為秦所滅。秦滅蜀後,置蜀郡,大量移民,發展生產,主要從事農業,蜀人很快被中原民族同化,以後即不見於歷史。從考古遺存中看,自商代到春秋,蜀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很深。禮器酒器等器物均為中原風格。兵器則有銅戈銅鉞銅戟等,裝飾川鳥紋最為常見。從大墓出土的器物中可見,到戰國時楚文化的影響明顯增多;而小墓則多為船棺葬,殉葬器物與巴人大同小異。
關於蜀國歷史最著名的詩句是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李商隱在《錦瑟》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鵑”的詩句。相傳望帝原名杜宇,立荊州一個傳說死而復生的人鱉靈為丞相。當時洪水泛濫,而蜀國四面環山,中間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鱉靈鑿穿巫山,引導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長江。隔幾年,望帝因他功高,傳位於他,自己修道,死後化為杜鵑鳥。
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文物的風格與同時期中原一帶的文化迥然不同,同時文物的精美也表明古代蜀人達到了相當發達的文明程度。

歷史傳說

遠古時代的蜀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蠶叢。他曾經教導當地百姓如何養蠶。在蠶叢的帶動下,四川的養蠶業逐漸發達起來。蜀字的本義,就是蠶的意思。蠶叢這個人的眼睛生得很特別,是向上直豎的。他死後,用石棺埋藏,百姓也都仿效他的做法。後人稱這種用石棺埋藏的墳,叫縱目人冢。
蠶叢死了以後,由柏灌當王,然後由魚鳧當王。在魚鳧領導下,蜀國百姓的生活不斷得到改善。魚鳧後來打獵時得道成仙。關於古代蜀國,人們所知道的,基本上就是這些了。
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逝。不知過了多少年,忽然有一個青年男子,叫杜宇的,從天上降了下來,成了蜀國的國王,號望帝。望帝當國王的時候,很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老百姓怎樣種植莊稼,叮囑人民要遵循農時,搞好生產。他熱愛百姓,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擁護。

蜀王鱉靈的傳說

那時蜀國經常鬧水災。望帝也想盡各種方法來治理水災,但始終不能從根本上根除水患。有一年,忽然從河裡逆流漂來一具男屍。人們見了感到十分驚奇。因為河流上的東西總是順流而下,怎么這個屍體卻是順流而上?好事者便把這個屍體打撈上來。更令人吃驚的是,屍體剛一打撈上來,便復活了,開口講話,稱自己是楚國人,名叫,因失足落水,從家鄉一直漂到這裡。這個訊息讓望帝知道後,望帝便叫人把他叫來想見。兩人一見面,便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機,大有相見恨晚之感覺。望帝覺得鱉靈是個難得的人材,便任命他為蜀國的宰相。
鱉靈到來不久,一場大洪水爆發了。這場洪水之大,和當年堯時候的洪水幾乎不相上下。老百姓深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國家陷入一片混亂。蜀國人口銳減了百分之六七十。鱉靈受望帝的委任,擔任治理洪水的任務。在治水上,鱉靈顯示出過人的才幹。他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從蜀國流到長江。這樣,使水患得到解除,蜀國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鱉靈在治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杜宇十分感謝,便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鱉靈受了禪讓,號稱開明帝,又叫叢帝。望帝死後,靈魂化成杜鵑。他生前愛護人民,死了仍然惦念百姓的生活,每到清明、穀雨、立夏、小滿,就飛到田間一聲聲地鳴叫。人們聽見這種聲音,都說:這是我們的望帝杜宇啊!於是相互提醒:是時候了,快播種吧。或者說:是時候了,快插秧吧。人們因此又把杜鵑叫做知更鳥、催工鳥。

五丁力士的傳說

杜宇傳帝位給鱉靈,鱉靈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子孫。後來,他們又把首都遷移到新都。當時強大的秦國,常想吞滅蜀國。但是蜀國地勢險要,蜀話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軍隊不容易通行,硬攻顯然不是辦法。三國演義中,鄧艾軍隊進攻蜀國,也是用偷襲才得手的。秦惠王便想出一條妙計:叫人作了五頭石牛,每天在石牛屁股後面擺上一堆金子,謊稱石牛是金牛,每天能拉一堆金子。貪婪的蜀王聽到這個訊息,想要得到這些所謂的金牛,便托人向秦王索求,秦王馬上答應了。但是石牛很重,怎么搬取?當時蜀國有五個大力士,力大無比,叫五丁力士。蜀王就叫他們去鑿山開路,把金牛拉回來。五丁力士好不容易開出一條金牛路,拉回這些所謂的金牛,回到成都,才發現他們不過是石牛,方知上當受騙。蜀王后來托人狠狠地嘲罵了秦國國君是“東方牧犢兒。”,並把這些石牛運回秦國。秦王說聽講金牛道已打通,十分高興。但十分覬諱五丁力士,因為其力無窮,不敢馬上進攻。於是又生出一計,托人向蜀王講:金牛是沒有,但是我們有五個天仙似的小姑娘,比金子還珍貴,如果蜀國國王要的話,願意無私奉獻。秦王的本意,想用美女計,來迷惑蜀國國王。美女計,比三十六計還靈,英雄難過美人關。蜀王本是好色之徒,聽了以 後,欣喜若狂。再次叫五大力士到秦國去一趟,要他們把五位美女及早接回來。五丁力士帶著五位美女回家路上,經過梓潼這個地方,忽然看到一條大蛇正向一座山洞鑽去。五丁力士中的一位,趕緊跑過去抓住它的尾巴,一個勁地往外拉,企圖把蛇殺死,為民除害。但蛇很大,一個人拖不動,於是五個兄弟一起過來。這時蛇頭已進入洞內,蛇尾巴正在洞口。他們幾人聯合用手技去拖蛇的尾巴。過了一段時間。巨蛇才一點點地從山洞裡拖了出來,弟兄們十分高興。忽然妖風作怪,只聽到一聲巨響,地動山搖,大山崩塌下來,耍那間五個壯士和五個美女都被壓死了,化為血泥,一座大山化為五座峰嶺!蜀國國王聽了這個訊息,悲痛欲絕。他是做夢也想得到這五位美女,供他尋歡作樂啊。他親自登臨這五座山,並命名這五座山為五婦 。
秦王聽說五丁壯士已死,蜀道已通,知道進攻蜀國的時機已經成熟,不由得心花怒放,就派大軍從金牛道進攻蜀國,很快便消滅了蜀國,並把蜀王殺死了。這時那望帝魂靈變化成的杜鵑鳥,眼見故國滅亡,內心十分痛苦,每當桃花盛開之際,便一聲聲地叫喊著;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蜀國人民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知道他們的國君又在思念自己的故國了。
以上這些傳說,在李白的《蜀道難》詩歌中有所反映:噫吁戲,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茫。爾來四萬八千歲,乃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勾連。

其他傳說

關於望帝化杜鵑,還有多種傳說。下面再補充兩種傳說:一、鱉靈治水期間,望帝在家和鱉靈的妻子私通。鱉靈治水成功回家後,望帝感到對不起鱉靈,心中非常慚愧,才跑到深山裡去隱居。後來死了,靈魂就化做杜鵑鳥。望帝儘管有一些缺點,但他愛人民,其總體上說,是一位好國君。人民一聽到杜鵑的叫聲,就聯想到望帝生前的好處來,自然就感到杜鵑的叫聲充滿著悲哀。二、鱉靈治水不功,望帝把帝位讓給他,自己隱居在西山。而鱉靈卻趁機占有瞭望帝的妻子。望帝聽到這個訊息,內心十分痛苦。但鱉靈大權在手,望帝對付不過他,無可奈何,只有一天到頭悲憤、哀泣而已。後來,杜宇臨死時,囑咐西山的杜鵑說:杜鵑鳥,你叫吧,把我的心情,叫給人民聽吧。從此,杜鵑就飛在蜀國境內,日夜哀鳴,直到它的口中流血。
後人對於望帝,批評的少,同情的多。因為無論如何,望帝在愛情上,是個失敗者。而且又有喪國之恨。李商隱: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這首詩主要敘述望帝在愛情上很不得意。他與他心愛的人,無法相聚,只好藉助杜鵑聲聲,表達自己對情人無限的思念。

古蜀國諸王

蠶叢

蠶叢相傳為蜀王的先祖﹐教人蠶桑。
蠶叢何許人也?他是“蜀”的化身,是中國華夏第一個把山上野蠶變為家蠶的人。是古蜀國第一個蜀王。他“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以其偉大的膽略和超群的智慧,在成都平原發展生產和經濟,鑄就了古蜀國的歷史輝煌。瞿上城,是蠶叢在成都平原立國治蜀建立的第一個都城。是蠶叢王創造輝煌古蜀國歷史的第一個“指揮所”。
蠶叢王究竟是啥樣?蠶從王又是怎樣到的瞿上及當時到瞿上立國的情景如何?四千年前,古蜀歷史沒有文字記載,更沒有留下任何圖片文獻。廣漢三星堆發掘出眾多貼金縱目人面像,有說那個長長眼珠的就是蠶叢王的化身,但也有學者予以否認。蠶叢王究竟啥模樣?所有這些都成為蜀人一道千古之謎。
岷江是個“太史公”,神筆書寫天地史。岷江奇石通靈,理解人間後來必有人要考證,必然會將蠶叢王的當時身影感應石上。這塊乾乾淨淨的石面上,青白線條相間。那挫落有致的青色線條中明顯呈現出一個古蜀人圖案。夕陽西照,這古蜀人高高個子,穿著青衣,後腦勻上一束長長翹起的頭髮,臉部上兩眼縱目,雙手曲拱,連夕照的身影都表現了出來。看那神情,他在瞿正拱手向一座山峰相拜,像是在默默地述說:“四處輾轉,我終於到了我該來的地方!”庚即向隨從傳言,“立國此地也,名瞿上,意為我到了我該來的地方!”
四川著名歷史學家李澄波考證,瞿上城在雙流縣南牧馬山九倒拐。實地查看,"九倒拐"山勢特殊,暗藏玄機。山前,八百多米寬的歷史洪江古河、楊柳河匯合後,浩浩蕩蕩從九倒拐山腳下流過,江中有豐富的魚群;洪江對面,是一馬平川的平地,溝河縱橫,土壤肥沃,可供種糧,發展農業生產;山後,山巒重疊,綿綿起伏,兩條九彎八拐的山溝從山腳通向山頂,與其它山地交匯。在那茂密陰深的山地中,野免、野羊、野狼成群,還有老虎出沒,可以狩獵,為這裡生存提供肉食蛋白之源;兩溝間的半山腰,是一塊梯度平地,山勢就象一把巨大的交椅穩穩安放在兩山溝壑之間;兩側,綿綿山巒伸向遠方,就象一隻巨鷹的雙翅。如果把兩溝間半山腰那塊梯度平地比著一隻鷹身,前面那塊山包比著鷹頭,後面的諸山比著鷹尾,從歷史洪江對面遠看過來,這裡地勢就象一隻將要離地騰飛的巨膺。從山體的石質看,多為砂石岩,是開山鑿洞居穴和生息繁衍的好地方。地勢可進,可退,可守,方便外界聯繫,讓人一看,這裡就是一塊"風水"寶地。蠶叢王率部駕著木筏順著岷江洪江古河道考察,或沿著岸邊長途跋涉來到牧馬山腳下,一眼看中九倒拐這塊地方,決定在此立國治蜀,並取名"瞿上"。意為縱目人建立蜀國治所選擇的最好的地方。四川省文史館已故李金彝先生認為"瞿上"可作"瞿到"解,說瞿父之山的人到過這裡,尤今言"上街"可言為"到街"。前輩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民國二十九年考察雙流牧馬山後得出結論說:"這是平原西部的一座開頭的山,雖甚低小,而岡阜縈迴,仿佛城垣一般,防守極便,立國在這裡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種,足以自給。假使我是當時的王者,走到這個形勝所在,也不肯把它放棄的"。"我敢臆斷,牧馬山定是一塊好地方,蠶叢和杜宇的都城遺址有尋得的可能,古墓更有大批發掘出來的希望"。
該石甚奇,翻轉背面,石上還呈現一幅圖案,在急流湍急的江面上,一位古模樣的人正手揮竹桿撐筏靠岸,其意又合蠶叢當時是率部是從岷江上游順江水上到的瞿上。把該石定名為《蠶叢王瞿上》再合適不過了。

柏灌

柏灌之名,晉人常璩的《華陽國志》、六朝《文選·蜀都賦》、宋朝《太平御覽》皆雲蜀國“次王曰柏灌”。唯獨《蜀王本紀》記載的叫“柏濩”(音貨)。唐人在《藝文類聚》中說得更玄,“蜀王始曰蠶叢,次曰伯雍”,把柏灌換成了伯雍,不知道根據是什麼。由此可見,柏灌的生平,雖然沒有記載,其名字卻仍然是歷代史官爭論的焦點。
柏灌遷到了山東
柏灌的生平無史記載,他的命運,更是個謎團。今天的溫江壽安鎮長青村,有座方圓4畝,高3米的圓形土丘,當地人叫它“八卦山”或“八卦墓”。古人有崇拜八卦的傳統,認為八卦蘊藏著乾坤,司馬遷的墓也叫“八卦墓”,本不足奇。然而,《溫江縣誌》卻記載說,此地“歷代相傳為蜀王柏灌之墓”,八卦是柏灌之訛。《溫江縣誌》之說,不知源於何處。
柏灌王的命運到底如何?學者譚繼和還提出了一個猜測。這個觀點不僅揭示了柏灌部落的命運,還可以解釋為何柏灌典籍無載之謎,不過這個猜測,卻已經將柏灌的年代拉到了4000多年前的夏代。

魚鳧

傳說中古蜀國帝王名。
神話中蜀人的祖先是“蠶叢”和“魚鳧”。蜀與“鐲”通,即野蠶。蠶叢“目縱”,居岷山下的石穴里,蠶叢、柏砱、魚鳧三代都有數百歲,“神化不死”。他主要的功績是“教民蠶桑”。從《蜀王本記》到今日川西民間口頭故事都有很多這方面的故事。《華陽國志-蜀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有蜀侯蠶叢,其縱目。蠶叢,即蠶叢氏,是蜀人的先王。
魚鳧即魚老鴰,本是一種捕魚的水鳥,這是神話中蜀人祖先,部落的圖騰,現溫江縣一帶有不少關於魚鳧的故事和遺蹟。關於魚鳧國破,古文獻的記載都寥寥數語。“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蜀王本紀》)”魚鳧王田於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為立祠。”(《華陽國志》)還有一個版本的《蜀工本紀》則說:“(魚鳧)王獵至湔山,便仙去,今廟祀之於湔。”(引《御覽》卷八八八)這就紿後來的學者和作家留了極大的想像空間。
蜀人的祖先,從“教民養蠶”的蠶叢到“教民捕魚”的魚鳧,到“教民務農”的杜宇,治水的開明,都和農業生產有關。

杜宇

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傳播也最廣。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
據說,杜宇是“從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則是從井中出來的。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以致他“仙去”後化為杜鵑鳥,每到春天來臨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種,以致啼出血來。
傳說蜀人最崇奉的祖先杜宇,當他的部下鱉靈帶領人馬去治水之際,他卻和鱉靈的妻子私通,鱉靈歸來,一種說法是他“自以為德行不如鱉靈”學堯之禪讓,委國而去;另一種說法則是鱉靈用武力將他趕走,因此後人的詩中才有“蜀魂千年尚怨誰”,“似向春風訴國亡”這樣的句子。《四川通志》有“望帝自逃之後,欲復位不得,死化為鵑”的說法。望帝化鵑的故事,除《蜀王本紀》中只有簡短的記載,但在民間傳說中卻派生出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把他樹成理想之君。

開明

傳說中中國古代蜀國國王,又有說法認為是蜀國朝代名,其時代大約為中原春秋時。傳說開明原名鱉靈,開明為號,原是蜀王杜宇(望帝)之相。因治水有功,使蜀國“民得陸處”,接替杜宇為王,稱叢帝。傳至開明十二世時,蜀國於前316年為秦國所滅。
取代杜宇之後開創“開明”王朝的鱉靈,據說是從楚國漂上來的一具死屍,到紋山下復活了。被杜宇任為相,以治水有功而得王位。接著的開明王朝,又因好色而帶來滅頂之災的。

筆名

蜀人,本名陳有發 1938年生,筆名陳艾、蜀人、邊鼓爾東等。四川巴縣人。1961年畢業於四川省戲劇學校表演專業大專班。1980年前一直在四川人藝任話劇演員。1980年後歷任《戲劇家》編輯(委)、《四川文化報》副總編、四川省文化廳藝委會副秘書長。四川省電影家、電視家、戲劇家協會及川劇理論研究會會員。主要作品有話劇、電影連環畫《一雙繡花鞋》、《漩渦里的歌》,電視劇《急轉彎陡坡》,川劇《佛海煙雲》(均為合作);話劇《飯掌柜奇遇》、小品《南郭歸隊》、《開刀之前》等。電視小品《新聞記者採訪手記》(合作,獲西南五省優秀單本電視劇獎)、《迎接檢查團》(獲《戲劇與電影》影視劇小品徵文獎);參演的影視劇主要作品有《拔哥的故事》、《同一片藍天》(獲巴蜀文藝二等獎)、《唐玄奘》、《三言兩拍》、《抓壯丁》、《萬水千山》等數十部(集);在全國和省市級報刊上發表上百篇(首)影視劇評論、專訪、雜文、報告文學及詩詞等,其中《玩友-大眾化的民眾藝術》編入《振興川劇十年》一書。辭條輯入《四川戲劇家名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