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三村

蚝三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西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蚝二村沙二村沙三村石圍村德豐圍村。1992年,蚝業大隊根據自願原則,將村民按蚝業養殖和農業種植進行分配,其中願意從事蚝業養殖的村民分配至蚝一村、蚝二村、蚝三村和蚝四村,願意從事農業種植的分配至沙一村、沙二村、沙三村和沙四村,蚝三村由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蚝三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姓氏,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沙井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蚝業大隊;1959年,屬西海蚝業公社;1961年,屬沙井公社蚝業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蚝業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蚝三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蚝三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養沙井蚝為主。1980年以後,傳統養蚝業逐漸解體,蚝田污染嚴重,生產日漸式微。而今沙井蚝的異地養殖已獲成功。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金融投資。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904人,其中男性426人,女性478人;80歲以上58人,最年長者92歲(1男1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000人。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居民以陳姓為主。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被拆,新建樓房。
現存宗祠有陳氏宗祠,位於沙井大街,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曾作大規模重修,占地面積910.44平方米,宗祠前建石圍牆,南北兩側各設院門;布局為五開間四進三天井,有前堂、中堂、後堂、後樓。中堂屏風上懸掛“義德堂”匾額,後堂設有神台。以方圓石柱承擔梁架,屋頂船形脊,布局嚴謹。陳氏宗祠中有楹聯“鳳集高岡佇看文明天下;龍蟠沙井行將霖雨蒼生”,書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匾額“義德堂”書於清代。
蚝三村
陳氏宗祠
沙井蚝文化博物館,位於沙井大街342號,原為成立於1955年的沙井蚝廠,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設有機房、鍋爐煮蚝室及烘乾車間、曬場,是當時廣東省最大的蚝業加工廠。當時,沙井蚝廠所在的沙井蚝業生產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先進個人得到了進京被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的機會。後在沙井蚝廠原址建立了沙井蚝文化博物館,裡面陳列著1958年由周恩來總理親筆題字的“國務院獎狀”,以及養蚝、制蚝設施等一批文物展品,2011年蚝文化博物館被公布為寶安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方習俗

蚝三村普通人家的年俗基本與沙井附近村落大同小異。每年農曆九月十三祭祖日,陳氏族人會前往陳朝舉墓進行祭拜。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食品有端午粽(鹹蛋肉粽、鹼水粽)、油角、炒米餅和麻花(作為年貨)。

公共設施

松福路、西環路經過該村。1958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話,1987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村內有蚝業國小,設6個年級,18個班,2015年底在校學生約900人,教職工50人。有蚝沙幼稚園,目前在園幼兒約120人,教職工15人。村內建有豐澤園社區小區廣場和豐澤園活動中心,設有游泳池、籃球場、網球場和圖書室(藏書約1.5萬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