蚝一村

蚝一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西北部,茅洲河東北岸邊,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面積0.8平方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一村、蚝二村、沙二村。地貌以沙田為主。1992年,蚝業大隊根據自願原則,將村民按蚝業養殖和農業種植進行分配,其中願意從事蚝業養殖的村民分配至蚝一村、蚝二村、蚝三村和蚝四村,願意從事農業種植的分配至沙一村、沙二村、沙三村和沙四村,蚝一村由此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蚝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姓氏,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本地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沙井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蚝業大隊;1959年,屬西海蚝業公社;1961年,屬沙井公社蚝業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蚝業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蚝一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蚝一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養殖沙井蚝為主。改革開放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金融投資。
沙井蚝田分布區域在深圳市沙井、福永、黃田、前海、後海和香港流浮山一帶。沙井蚝業從宋代開始插桿養蚝,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是世界上最早人工養蚝的地區。據沙井蚝民講,最早養蚝是在璋澎(在今東莞市麻涌鎮)一帶。到了明代,養蚝已有相當的規模,養蚝的區域已南移到東莞、新安交界一帶,與龍穴洲相近。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取消鹽場,以陳姓為主的沙井鹽民利用石頭、瓦片等養蚝,發展成沙井蚝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沙井蚝業形成了打山口、流水定作息、集體協作等生產習俗和蚝殼砌牆、禮拜天后的生活習 俗 ; 有 一 整 套 成 熟 的 養 殖 和 加 工 技 術 ,生產程式有種蚝、列蚝、搬蚝、散蚝、開蚝等。沙井蚝業社1956年被國家評為“模範合作社”,1957年被國家評為“全國勞模集體單位”。20世紀50年代,沙井蚝業派專家到遼 寧 、 海 南 、 湛 江 、 新 會 等 地 傳 授 放 蚝 技術。蘇聯、日本、越南等國水產專家紛紛到沙井考察。60年代,受水產部的委派,先後前往越南廣寧省海防市傳授養蚝技術。自1980年以來,蚝田污染嚴重,生產日漸式微,傳統養蚝業解體,而今沙井蚝的異地養殖已獲成功。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1200人,其中男性576人,女性624人;80歲以上1人,89歲(男);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3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8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30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馬來西亞和加拿大。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村民以陳姓為主。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被拆,新建樓房。

地方習俗

舞 南 獅 是 蚝一 村 的 民 俗 , 技藝同沙二村。蚝一村普通人家的年俗基本與沙井附近村落大同小異。每年農曆九月十三祭祖日,陳氏族人前往陳朝舉墓進行祭拜。

本地特產

特色農產品有沙井蚝、蚝豉和蚝油。特色傳統食品有端午粽(如鹹蛋肉粽、鹼水粽)、油角、炒米餅和麻花(多為年貨)。

公共設施

錦程路、民主大道經過該村。1958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6年通電話,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有籃球場6個、圖書館1個、游泳池1個、羽毛球場4個、老人活動中心1個、社區活動中心1個、工人活動中心2個,有不對外開放的小型公園4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