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二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沙二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3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一村、蚝一村、蚝二村、蚝三村。沙二村是沙井大村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二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姓氏,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沙井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沙二大隊;1963年屬朝陽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朝陽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沙二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沙二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水稻、紅谷、蔬菜種植為主,養魚為輔。改革開放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金融投資。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513人,其中男性206人,女性307人;80歲以上24人,最年長者101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8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1人、台灣同胞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人數不詳,主要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

歷史文化

村民姓氏

村民主要為陳姓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20世紀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被拆,新建樓房。

地方習俗

沙二村普通人家的祭祀習俗基本與附近村落(除了客家人和疍家人)大同小異。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一般都擇時(吉時)添香、燒元寶、點花燭,最後放鞭炮。正月會擇日祈福(俗語說年頭作福,年尾酬神),一般會請專人擇時,有些人家為了省事自己查看“黃曆”(稱“通書”,當地人習慣叫作“通勝”)擇日。當地人都有打牙祭的習慣,原每月的初二、十六都要加菜打牙祭。現在一般是正月初二開頭牙(因正月初一吃齋),年尾十二月十六做尾牙,其餘都省去了。還有人日、正月初八、十五元宵、十九要做薄撐,用米粉加南乳、炒花生或番薯煮熟拌成糊狀用油煎成薄餅,意為紀念女媧補天,同時在大門框兩邊(當地人叫門夾)插上桃樹枝和連葉片的大蒜。農曆二月十九觀音誕,煮齋菜拜觀音。三月清明掃墓拜祭祖先。另外春分和秋分在家裡蒸肉餅(加蛋)一碟,拜祭一些失散的祖先。五月初五端午節,裹粽子,有普通的米粽和鹼水粽,還專門買一些食品如螃蟹、雞蛋和苞粟(玉米)等,給小孩過節,叫賣粽奶;另外包一些特小的粽子,可以玩耍也可以吃。六月十九觀音誕,煮齋菜。七月初七,食涼粉;據說當日用水泡涼粉留作藥用,可清熱解毒。七月十四鬼仔節。八月初三煮湯丸,俗稱糖不甩。中秋節吃月餅和各式各樣的水果,一定要吃柚子( 當地稱和轆 ) 、 柿子 、 楊桃 、 香蕉 、 菱角;給小孩吃的月餅仔約3厘米左右,還有豬籠餅(把餅做成豬的形狀,配上一個竹絲編的小豬籠)。小孩用兩個菱角做成玩具菱角車。九月初九重陽節,沒有登高的習慣,但要掃墓,外出的人,尤其是香港的沙井人一般都要回鄉掃墓。十二月十六尾牙,會吃一頓較為豐盛的飯菜。冬至的菜餚最為豐富,俗稱“冬至大過年”。除夕晚送舊迎新,也是酬神的日子。有的家庭每天都上香三次,時間是在早、中、晚飯前。也有每天上香一次的,還有隻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上香的。
舞南獅是沙二村的特色民俗,多在喜慶的日子進行。如逢年過節、店鋪開張、集會慶典等,村民會舞獅助興。獅子用彩布條製作而成,每頭獅子由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鑼鼓及音樂伴奏下,舞獅者要以各種招式來表現南派武功,舞動時以馬步前行。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食品有炒米餅、茶果、油角(主要為年貨)。

公共設施

民主大道經過該村。1979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1988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際網路。村內國小有立才實驗學校和冠群實驗學校,共設15個年級,100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共約6000人,教職工約300人;有立才幼稚園,在園幼兒約500人,教職工約50人。村中設有沙二新村籃球場、沙二新村活動室和沙二圖書室,圖書室藏書約5000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