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一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沙一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西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東塘村沙二村蚝一村三間仔村。沙一村是沙井大村的一部分。沙井大村的主要姓氏是陳姓,據《寶安沙井陳氏族譜彙編》載,沙井陳氏奉北宋名臣陳襄(1017—1080)為太始祖,其先祖於唐末從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隨王潮入閩,遷徙到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陳朝舉(1134—1213),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進士,征授政議大夫。因金亂,輾轉南遷,初至南雄珠璣巷,後立家歸德場涌口裡(今沙井衙邊雲林新村一帶)。有三子,分別為陳康道、陳康適、陳康運。其後裔分布於沙井沙一、沙二、沙三、沙四、蚝一、蚝二、蚝三、蚝四,福永陳屋,松崗燕川,橫崗荷坳,龍崗及東莞茶山等地。寶安松崗燕川陳康道房、沙井陳康運房奉陳朝舉為一世祖,而橫崗荷坳陳康適房奉陳朝舉為始祖、陳康適為一世祖(始遷歸善之祖)。宋末元初,陳康運房五世陳友亮從涌口轉居沙井,為沙井開基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沙一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傳統技藝,本地美食,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沙井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沙一大隊;1963年屬朝陽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朝陽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沙一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沙一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種植水稻、紅谷及蔬菜為主,養魚為輔。改革開放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金融投資。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619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334人;80歲以上26人,最年長者100歲(女)。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5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431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人,居住在美國。

歷史文化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20世紀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被拆,新建樓房。
現存榕波公家塾,屬區級不可移動文物,位於沙一村的東邊,鄰近東塘村,占地面積200平方米,始建於清朝,重修於2010年,磚木石結構,清水磚外牆,硬山頂,現經過修繕,保存完好。
沙一村
榕波公家塾

地方習俗

陳氏族人於每年農曆九月十三祭祖,前往陳朝舉墓進行祭拜,除沙井陳氏族人外,龍崗區荷坳和寶安區松崗燕川同宗也會前往參加。

傳統技藝

蚝的生產是沙一村的特色技藝,形成於明清時期,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主要包括開蚝和煮蚝油。沙井蚝養殖世代相傳,生產技藝不斷改進,從原始的自然捕撈逐步向排种放養、投石放養、堆石放養等生產方式演變。現在利用自然環境,自然采苗和人工育苗相結合,使用繩吊式養蚝。

本地美食

特色傳統食品有炒米餅、茶果、油角(主要為年貨)。

公共設施

西環路和民主大道經過該村。1979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198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際網路。2015年,村內建有沙一村民幼稚園,在園幼兒約400人,教職工20人。設有沙一泰興花園籃球場、沙一老年之家和沙一舊村圖書室(藏書約1.5萬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