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塘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下轄村)

東塘村(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東塘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5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一村沙頭村辛養村。該村由東山村和塘下村兩村合併而成,取名東塘村。東塘村與沙井大村連成一片。始建於南宋,據《曾氏祖譜》記載,唐玄宗年間(712—756年)曾氏族人從江西贛州遷移至廣東韶關;宋代因靖康之亂從韶關南下珠江三角洲後遷居沙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東塘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地方習俗,本地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東民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銀星大隊;1961年屬東塘大隊;1963年屬朝陽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朝陽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東塘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東塘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海上運輸、經商貿易、養蚝和農業種植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芭蕉、龍眼、荔枝等。改革開放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441人,其中男性214人,女性227人;80歲以上18人,最年長者102歲(女);實際在村人口424人;常年在城鎮生活和打工15人;海外留學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2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約20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人,主要分布在越南和美國。歸僑2人。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村民主要為曾姓。據《曾氏祖譜》記載,唐玄宗年間(712—756年)曾氏族人從江西贛州遷移至廣東韶關;宋代因靖康之亂從韶關南下珠江三角洲後遷居沙井。該村存有《曾氏祖譜》,修於清朝,由曾氏家族纂修。據《曾氏祖譜》所載,曾氏族人族規與家訓有《祖例列後》和《從之祖條例》,均於南宋制定。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大多被拆,新建樓房。代表性民居“齋祠”建於明朝,占地面積120平方米,為磚木石結構,保存較差,已無人居住。
存有宗祠2座,分別為東塘曾氏大宗祠和潤祖曾公祠。東塘曾氏大宗祠,始建於宋代,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修擴建,2012年再次重建,占地面積800平方米。該宗祠為三開間三進兩天井、磚木石結構,清水磚外牆,硬山頂,灰瓦覆面。
潤祖曾公祠,始建於明朝,重建於2011年,占地面積400平方米,三開間二進一天井,磚木石結構。有書於清朝的楹聯“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匾額“三省堂”,兩者各地曾氏宗祠均有。

地方習俗

每年重陽節前後,村民前往曾氏大宗祠祭祖。東塘村普通人家的年俗基本與沙井附近村落大同小異。

本地特產

特色農產品有沙井蚝。特色傳統食品有煎堆、油果、炸糖丸和炒米餅。特色工藝品有竹篾製品。

公共設施

新沙路、西環路、東塘街經過該村。1970年通電,1980年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1988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村內建有東興花園和東興花園活動中心,設有籃球場和圖書室(藏書約1000冊)。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