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靖康之亂)

靖康之變

靖康之亂一般指本詞條

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導致北宋滅亡的歷史事件。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

北宋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金軍分東、西兩路南下攻打宋朝。東路由完顏乾離不領軍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領軍直撲太原。東路金兵破燕京,渡過黃河,南下汴京(今河南開封)。宋徽宗見勢危,乃禪位於太子趙桓,是為宋欽宗。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完顏宗翰率金兵東路軍進至汴京城下,逼宋議和後撤軍,金人要求五百萬兩黃金及五千萬兩銀幣,並割讓中山、河間、太原三鎮。同年八月,金軍又兩路攻宋;閏十一月,金兩路軍會師攻克汴京。宋欽宗親自至金人軍營議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欽二帝之外,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貴卿朝臣等共三千餘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

基本介紹

  • 名稱:靖康之變
  • 地點:北宋東京
  • 時間:1126—1127年
  • 參戰方北宋金朝
  • 結果:北宋首都淪陷,北宋滅亡
  • 主要指揮官:完顏宗望、完顏宗翰
  • 影響:宋室南遷、宋朝和金國南北對峙
戰爭背景,金朝興起,海上之盟,戰爭起因,戰爭經過,金兵侵宋,第一次開封之戰,金第一次撤軍,金第二次攻宋,第二次開封之戰,二帝被俘,戰爭結果,北宋滅亡,宋室南遷,戰爭評價,戰爭影響,意識形態變化,北方地區破壞,經濟重心南移,史書記載,

戰爭背景

金朝興起

女真先世稱肅慎,源出自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靺鞨,原居住在今黑龍江與松花江合流以下的黑龍江流域的南北地區。遼天慶四年(1114年)九月,遼朝加強對寧江州(今吉林扶餘東)的防禦,阿骨打集諸路兵誓師於來流水(今拉林河),舉起抗遼鬥爭的義旗。接著攻占遼的寧江州、出河店(今黑龍江肇源西南的吐什吐)、賓州(今吉林農安東北)、鹹州(今遼寧開原)。終於在次年(遼天慶五年,宋政和五年)正月初一日(1115年1月28日)即帝位,國號為金,年號為收國,是為金太祖。
金朝從建國伊始就確定了以農為本,不改易舊俗,發展奴隸制和抗遼滅遼的對內對外的方針。宣和五年(金天輔七年,1123年)八月,金太祖死,弟吳乞買即位,是為太宗,基本上繼承太祖事業,繼續平定張覺,張覺叛軍被宗望平定,張覺逃奔於宋。金太宗即位之初,對宋朝守太祖的命令,與西夏議和。這主要是為穩定南京(原平州)的形勢以及進一步擒捉遼天祚帝,這是當時滅遼所需要的,也是為鞏固金代遼而統治所需要的。金對宋不斷派遣使臣通好。天會三年三月二十日(1125年3月26日),天祚帝被擒,遼亡。六月,金派李用和等充告慶使如宋。金滅遼後,繼遼與宋對峙。金與遼不同,是個新興起的政權,這個政權的出現和發展使當時南北雙方的政治關係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亦不再是金宋夾攻滅遼,而是金代遼與北宋的和戰問題。金代遼而為宗主。

海上之盟

主詞條:海上之盟
北宋末年,政治腐敗,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貫統治集團想乘遼朝衰亡之際,採取聯金滅遼的戰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以建立“萬世功業”。
宋徽宗趙佶宋徽宗趙佶
政和元年(1111年),鄭允中、童貫使遼,遼人馬植夜謁童貫獻滅遼之策,受到童貫的重視,遂約馬植歸來,馬植到宋首都開封童貫家後,上書給徽宗,獻計宋派遣使臣自登州(今山東蓬萊)、萊州(今屬山東)渡海到遼東與女真結盟,共滅遼朝,可以奪取五代後晉割給遼朝的燕、雲地區。深受宋徽宗賞識,賜馬植姓名為李良嗣,後又賜姓趙。金朝建立後宋曾遣使渡海,但未能登入而回。
重和元年(金天輔二年,1118年)馬政使金口頭表達宋金聯合攻遼及燕、雲地區歸來,金遣散覩等人使宋商議結盟事務。宣和二年(金天輔四年,1120年)宋遣趙良嗣、馬政先後使金,金亦數次遣使來宋,雙方議定夾攻遼朝,遼燕京由宋軍攻取,金軍進攻遼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等地,遼亡後燕雲地區歸宋朝,宋將原納給遼朝的歲幣轉給金朝,史稱“海上之盟”。

戰爭起因

與金朝締結盟約之後,北宋出兵燕雲。但由於宋軍腐敗,缺乏戰鬥力,數十萬大軍兩次攻打遼南京(燕京),均被遼守軍打敗,遼南京還是由金軍攻占。宋每年加付一百萬貫錢為代稅錢,隨同每年的“歲幣”交付給金朝,宣和五年(金天會元年,1123年)四月,金方將燕京及所屬九州中的西部六州歸宋。但燕京居民大部已被金俘往東北作奴隸,宋所得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處”殘破不堪的一座空城,宋設燕山府路統治新得的燕京地區。雲州遼西京)地區,金太祖也表示在宋出犒軍費給金的條件下歸屬宋朝。五月,金已許將朔(今屬山西)、武(今山西神池)、蔚(今河北蔚縣)三州先歸宋,還沒有來得及執行,就因同年六月金太祖病死而中止。
金太宗即位之初也是遵守盟約的。宣和六年(金天會二年,1124年),當時的主將完顏宗翰完顏宗望都反對割山西地與宋,太宗還說:“是違先帝之命也,其速與之。”宗翰、宗望反對割山西地,《金史·宗翰傳》有一段記述很清楚:“宗翰復奏曰:‘先皇帝征遼之初,圖宋協力夾攻,故許以燕地。宋人既盟之後,請加幣以求山西諸鎮,先皇帝辭其加幣。盟書曰: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今宋數路招納叛亡,厚以恩賞。累疏叛人姓名,索之童貫,嘗期以月日,約以誓書,一無所致。盟未期年,今已如此,萬世守約,其可望乎。且西鄙未寧,割付山西諸郡,則諸軍失屯據之所,將有經略,或難持久,請姑置勿割。’上(太宗)悉如所請。”
據此宋朝亦知求山西地並非失約,因之請加幣以求之,金太祖不要宋朝的加幣獨許之,這是把合法占領的原遼地讓給宋,其目的是為和好,其條件是“無容匿逋逃,誘擾邊民”。完顏宗翰認為宋朝已違反條件的規定,是敗約的行為,因此反對再割山西諸鎮與宋朝,同時也是從鞏固金朝西邊的形勢出發的。宣和五年(金天會二年,1123年)十一月,金軍打敗張覺,張覺逃亡燕山府藏匿,金朝向北宋索要張覺。後來北宋雖然殺張覺送回首級,但北宋藏匿金朝叛將一事成為金朝南侵的藉口。

戰爭經過

金兵侵宋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天會三年,1125年)八月,完顏宗望完顏宗翰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十月,東路完顏宗望率軍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島市盧龍縣)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縣)戍將韓民毅投降。十二月甲辰(陽曆1126年1月2日),於白河(今北京密雲縣白河峽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雲縣古北口鎮)大敗宋軍;兩天后,宋將郭藥師降,宋燕山府防衛崩潰;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來援軍三萬人,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於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金軍南下簡圖金軍南下簡圖
西路左副元帥完顏宗翰則率軍自大同太原(今均在山西),沒有宗望順利。天會三年十二月庚子日(陽曆1125年12月29日)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戊申日(陽曆1126年1月6日)破代州(今山西代縣),陽曆1月13日中山投降,1月15日包圍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貽誤軍機,直到得知完顏宗望已經和宋講和以後才罷兵。
靖康元年(金天會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宗望軍渡過黃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縣),正月,包圍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綱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二月,脅宋以康王趙構、太宰張邦昌為人質,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今屬河北)三鎮議和。

第一次開封之戰

此時只有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參與圍攻開封。完顏宗翰的金國西路軍不但在太原被絆住,而且又拒絕完顏宗望提出的隔斷西軍(宋朝征西夏的邊防軍,是宋當時最精銳部隊)的部署,以至种師道率十萬西軍順利趕到開封,完顏宗望被動後撤到開封西北遠郊孟陽紮營寨。姚平仲軍劫完顏宗望營寨被全殲一事,有人指是投降派李邦彥、李梲為逼主戰派李綱、种師道議和而有意無意透露給奸細鄧圭所致。
劫寨失敗以後,李綱、种師道被撤銷軍權。金兵復至開封城下,宋欽宗大恐,遣使說:“初不知其事,且將加罪其人。”李邦彥又使宋欽宗下令不得得罪金兵,一霹靂炮手發炮後竟被梟首處死。完顏宗望再攻城時被西軍擊退,於是停止進攻,改肅王趙樞為人質,康王趙構得以回歸。

金第一次撤軍

完顏宗望的金國東路軍第一次圍攻開封不果,臨走前派人入城辭行,並送來一封拜辭信,說是“非不欲詣闕廷展辭,少敘悃愊,以在軍中,不克如願,謹遣某某等充代辭使副,有些少禮物,具於別幅,謹奉書奏辭。”
完顏宗望退軍之時,种師道之弟种師中率領的西軍精銳秦鳳軍三萬人開到東京開封,种師道即命他率部尾隨金軍之後,俟其半渡而擊之,完全消滅其尚在南岸的一半,將金國最精銳的東路軍打殘以消後患。李綱也建議用澶淵故事“護送”金軍出境,密告諸將有機會就縱兵追擊。宋欽宗也同意李綱表面上的建議,派軍十萬,緊緊“護送”。但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又最終壓到了主戰派,派人在黃河邊上樹立大旗,嚴令軍隊不得繞過大旗趕金軍,否則一概處死。
以後种師道又提出亡羊補牢的辦法,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預為下次“防秋”之計。宋欽宗準奏施行,不久又被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壓到,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拒絕採用种師道之言。以後种師道氣憤致疾,以至病死。李綱則被外調河北河東宣撫使,無所作為,最後被逐到江西。

金第二次攻宋

不久,金國以蕭仲恭使宋,耶律余睹監軍。宋欽宗認為此二人都是原遼國貴族,可誘而用之,以蠟丸封了一封書信讓蕭仲恭送耶律余睹,使為內應。蕭仲恭忙跑回金國見完顏宗望,以蠟丸書信獻之。八月,宗望以此為由集合軍隊重新伐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顏宗翰和完顏宗望兩人的比賽。
宋欽宗宋欽宗
第一階段,西路完顏宗翰八月庚戌(陽曆1126年9月5日)和第一次攻宋一樣從大同出發,第二天破宋張灝軍於文水(今在山西),陽曆9月21日克太原。東路完顏宗望9月8日從保州出發,當天破宋兵於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中山(今河北定州)。陽曆9月15日,攻下新樂(今在河北)。9月26日,破宋大將种師中於井陘,取天威軍(今河北井陘縣),克真定(今河北正定)。
第二階段,經過休整,西路完顏宗翰陽曆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進攻,22日攻下威勝軍(今山西沁縣),29日克隆德府(今山西長治),渡盟津(今河南孟津)。宋西京(今河南洛陽)、永安軍(今河南偃師東)、鄭州(今河南省會)皆投降。12月4日,完顏宗翰克澤州(今山西晉城市)。東路完顏宗望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進攻;12月4日宗望諸軍渡河,隨後攻下臨河縣(今河南濬縣東北臨河村南)、大名縣(今在河北)、德清軍(今河南清豐)、開德府(今河南濮陽);於12月10日克懷州(今河南沁陽)併到達汴京城下。12月16日,宋出兵拒戰,被完顏宗望等擊敗。12月17日,完顏宗翰才到達汴京城下,又被完顏宗望搶了先。

第二次開封之戰

和第一次開封圍城戰相比,第二次圍城戰宋朝的處境要困難得多:
首先,王稟守衛的太原在被完顏婁室的五萬金軍圍困二百五十多天后終於失守,完顏婁室的這部分軍隊南渡黃河,西趨洛陽,封鎖了潼關,把宋朝最精銳的西軍關在潼關以內,斷絕了其東來的勤王之路。
其次,第一次圍城戰時,只有完顏宗望的東路軍到達開封城下,兵力有限,攻城的活動限於西、北兩隅,有時蔓延到東北角,南面諸門則始終未受攻擊。第二次圍城時,金軍兩路合攻,四面合圍,陷東京於徹底孤立。
李綱李綱
再次,第一次圍城以前,北宋朝廷在完顏宗望到達開封的前夕定下了戰守之策。李綱被任命為親征行營使和御營京域四壁守御使,取得主持戰守的大權。而第二次圍城時,李綱已經因為姚平仲劫寨失敗一事和种師道一起被褫奪軍權,宋欽宗把戰、守、和的全權都授給宰相何?。何?一邊迷信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一邊派出樞密使馮澥到完顏宗翰軍中求和,自以為雙料保險,卻不是守城之道。宋欽宗又臨時派待罪在京的劉韐提舉四壁守御,另外又以次相孫傅為守御使,事權不一,掣肘實多。孫傅和何?一樣,把希望寄托在妖人郭京的六甲神兵身上。
第二次圍城時,完顏宗望的東路軍增加到八萬人,主要將領完顏闍母、完顏昌、劉彥宗等仍在軍中,只有郭藥師以燕京留守的名義,留駐燕京。西路軍仍以完顏宗翰、完顏希尹、完顏婁室三大將為主副帥,完顏銀術可等戰將都屬麾下,漢人高慶裔,時立愛為謀主。完顏婁窒、完顏希尹兩人輪流至潼關外督師阻止宋朝的西軍勤王。西路軍的總人數,原來與東路軍相等,也是六萬餘人,經過長期的圍攻太原,兵力不斷補充,總數增加了一倍以上,這時除封鎖潼關的五萬人外,仍有七八萬人參加第二次開封圍城。計東西兩路金軍的兵力已超過十五萬人,比第一次圍城戰增加了一倍半。而宋朝這邊,第一次圍城時開封原來的禁軍加上西北陸續開來的勤王軍,總數達到二三十萬人。
解圍後,這些大軍沒有安放到應當去的地方,一部分被遣送復員回西北,一部分參加太原解圍戰而遭到損失,一部分在黃河南岸潰散,還有一部分被投降派大臣唐恪、耿南仲以經濟上的理由遣散。以致第二次圍城時城內守軍不滿七萬。各地勤王軍早已受到唐恪、耿南仲的命令而裹足不前。只有南道總管張叔夜與兩個兒子伯奮、仲熊違抗這一投降式的朝命,募兵一萬三千人勤王,在潁昌府遭遇完顏宗翰部,大小十八戰互有勝負,最後全軍突入開封城,這是第二次圍城之役中唯一的一支能夠進入開封城的勤王軍。

二帝被俘

靖康元年(天會四年,1126年)閏十一月丙辰日(1127年1月9日),因為郭京作祟,完顏宗望、完顏宗翰與諸將破城,俘宋徽宗、欽宗二帝。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二月丙寅日(3月20日),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金太宗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貶為庶人,強行脫去二帝龍袍,隨行的李若水抱著欽宗身體,斥責金人為狗輩。完顏宗翰初時想招降李若水,過了幾天看看無效,就隨便讓手下處理他。李若水罵不絕口,被宗翰的手下割裂咽喉而死節。
三月丁酉日(4月20日),金軍大肆搜掠後,立張邦昌為帝,國號“大楚”。隨後分兩路撤退;一路由宗望監押,包括徽宗、鄭皇后及親王、皇孫、駙馬、公主、妃嬪等一行人沿滑州北去,另一路由宗翰監押,包括欽宗、朱皇后、太子、宗室及孫傅、張叔夜、秦檜等人沿鄭州北行,其中還有教坊樂工、技藝工匠等數千人,攜文籍輿圖、寶器法物,百姓男女不下10萬人等北返。史稱“靖康之變”。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

戰爭結果

北宋滅亡

北宋滅亡後,已經退位的宋徽宗趙佶與北宋皇帝欽宗趙桓以及皇室、皇族、貴戚、近臣、各種工匠等14000多人,被押往金國。徽、欽二帝先後被囚禁在燕京(今北京)、中京(內蒙寧城縣)、上京(黑龍江省阿城市)、韓州(遼寧省昌圖縣)等地,最後遷徙至五國城(黑龍江省依蘭縣)。徽、欽二帝在五國城囚禁的時間最長。欽宗後被遷往金上京及燕京,最終於被俘29年(1156年)後死於燕京。徽、欽二帝在金兵的押解下,一路北行,宋徽宗被金帝辱封為昏德公。從汴京到韓州期間,基本上處於輾轉遷徙過程,到了五國城後,囚禁生活才穩定。天會十三年(1135年),徽宗由於8年的俘虜生活,有家不能歸,有國不能回,精神上始終處於落魄他鄉的壓抑狀態,再加上身患重病,於四月病故。
靖康之變後,金朝授意宋在汴京的其餘官僚議立偽政權。汴京的一些官吏、人民等向金軍請求復立趙氏,被金軍拒絕。經過反覆商議,金軍絕不允立趙氏,所以二月十一日,宋百官議立張邦昌。在金兵的壓力下,十三日,留守司、開封府召集文武官員、僧道、軍民併到宣德門集議擁戴張邦昌事。南宋政權建立之後,李綱等議張邦昌僭逆及受偽命,要求給予處分。趙構將其流放於潭州(今湖南長沙),不久賜死,年四十七。張邦昌偽政權之亡,使金以傀儡政權統治宋之土地計畫失敗。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七月二十七日金太宗又下詔,立扶持宋朝降臣、原濟南知府劉豫為皇帝,國號“大齊”,定都北京大名府,管轄黃河故道以南的河南、陝西地區,史稱“偽齊”。天會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金熙宗廢除齊國,在汴京設立行尚書台,治理河南、陝西地區。

宋室南遷

東京淪陷後,康王趙構于靖康元年(天會四年,1126年)十二月一日於相州建大元帥府,就任大元帥,此時金軍早已攻占開封的城牆,北宋處於存亡危急之際,欽宗再次蠟書詔令趙構入援開封。趙構一面傳檄河北各州府起兵會於北京大名府,於中旬派小部隊南下湯陰(今屬河南)作疑兵,自率近萬軍隊出北門北上,經臨漳(今河北臨漳西南),踏河冰渡過黃河,到達大名。靖康二年(天會五年,1127年)正月初逃到東南方的東平府。二月下旬初,趙構等逃到濟州。金軍建立偽楚後,在濟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趙構在濟州稱帝以重建宋朝,趙構採納了宗澤的建議,前往作為宋太祖趙匡胤興王之地的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然後再即位當皇帝。趙構見時機成熟,遂於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為宋高宗,後建都(行在所)於臨安(今浙江杭州),史稱南宋。
高宗即位後,尊元祐皇后為元祐太后(後改隆祐太后,即孟太后),任命黃潛善為執政、汪伯彥為樞密院長官,分別兼任統兵的御營使和副使,實際掌握軍政大權。封原偽楚帝張邦昌為太保、郡王,並參決大事。隨後任命主張抗金的名臣李綱為右相。高宗被迫表示:“朕當與卿等獨留中原,訓練將士,益聚兵馬。都城(開封),可守;雖金賊,可戰。”同時將孟太后、六宮及衛士家屬發往東南,作南逃的準備。當八月初孟太后等離開封府到應天府後,高宗已決定逃往江南地區,遂於八月初升黃潛善為右相,李綱雖同時升為左相,但十多天后即因反對逃往東南而罷相,任相僅兩個半月,高宗隨即令孟太后逃往江寧。九月,金軍按照與偽楚的地界劃分,逐漸分兵占領河北、河東州縣,而被貶的偽楚帝張邦昌也於同月下旬被處死於貶地潭州。
宋高宗播遷形勢宋高宗播遷形勢
為了躲避金軍可能的南侵,十月初一,高宗立即從南京應天府乘船南逃,同月末即逃到揚州。南宋的建立、偽楚的消滅與張邦昌被殺,違背了金太宗不立趙氏而立異姓為帝,作為附屬國的條件。宋高宗還否定了北宋欽宗割讓河北、河東兩路並成為金朝屬國的承諾,而且任命了河北招撫使與河東經制使以圖收復兩河地區,公然與金抗衡。金太宗隨即於同年十二月下詔進攻南宋,但在戰略上是採取會師河北進攻南宋,還是先取陝西,然後進攻南宋,金軍將領意見不一。金太宗決定:“康王(趙)構當窮其所往而追之,俟平宋,當立藩輔如張邦昌者。陝右之地,亦未可置而不取。”,命婁室率西路金軍,作為偏師,以進取陝西;左副元帥宗翰(粘罕)率軍會合右副元帥宗輔(訛里朵)於濮陽(今屬河南),組成東路金軍,作為進攻南宋的主力,發動了南宋建立後金軍第一次大規模南侵的軍事行動。

戰爭評價

  • 永樂大典》:靖康之變,恥莫大焉。仇雪恥,今其時矣。
  • 呂思勉:宋朝的滅亡,可以說是我國民族的文化,一時未能急劇轉變,以適應於競爭之故。原來遊牧民族以掠奪為生產,而其生活又極適宜於戰鬥,所以其勢甚強,文明民族,往往為其所乘,羅馬的見軛於蠻族,和中國的見軛於五胡和遼、金、元、清,正是一個道理。……試看宋朝南渡以後,軍政的腐敗,人民的困苦,而一部份士大夫反溺於晏安酖毒,歌舞湖山可知。
  • 胡繩:當金兵南下時,一路經過險關要津,全無宋兵抵禦,使金人都嘆息說,宋朝太無人了。足見當時宋朝軍隊的無能了。

戰爭影響

意識形態變化

中國婦女的節烈論,從靖康之變開始被宋代道學家所注重。因為北宋後宮嬪妃、宗室婦女全部被擄往北方為奴為娼。這個恥辱使道學家們捨棄了北宋時期重生存輕貞節的觀念,轉而大力提倡婦女捨生命保貞節。由於當時的環境,這種觀念也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到了明清之際,女性殉節的貞節牌坊日益增多,在生存與貞節之間,女性們只能選擇後者。

北方地區破壞

北宋的紡織業主要是絲織業,其次為麻紡織業。作為兩稅的 “絲帛”類的七類產品,有四種即絹、布、絲綿、紬,其中絹的數量最大,而北方的京東地區是產絹的集中地,“契丹謂之綾州區,真是名 副其實的產綾地區”,占全國總量的百分之十六以上,但這兩個地區恰恰是金軍兩次南侵的受害最嚴重的地區,這對於北宋的紡織業是個不小的損失。
宋金時期的北人南遷形勢宋金時期的北人南遷形勢
北宋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最傑出的要算是北宋時期的各種瓷器了。當時,燒造瓷器的窯戶,遍布全國各地,所造瓷器各具特色。但是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製造瓷器的窯廠大都被毀,珍貴精美的瓷器大都被擄去金朝,技術高超的瓷器製造師傅也損失很多。北宋的鑄錢業、採礦、冶煉業既受自然條件的制約,也受政府政策的影響,但“靖康之變”前後時期,政府根本無法正常運作。“朝令夕改,各州所造銅、鐵錢不足往日之數”。在金軍兩次南侵過程中,北宋與西夏等國的互市貿易可以說備 受打擊甚至無法繼續下去,“少有蕃商舶船前來”。
靖康之變,金兵大舉南下侵宋,北宋滅亡;取而代之的南宋,其統治範圍狹小,僅僅只是秦嶺淮河以南的江南地區,國土面積只是北宋的三分之二。南宋偏安東南,完全丟失傳統農耕區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田賦收入大幅度減 少,財政開始倚重非農產業。

經濟重心南移

靖康之變客觀上加強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隨著金軍的兩次南侵,北方各民族人民的家園被毀,廣大人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出現了歷史上又一次南遷的浪潮。靖康之變後,北方的經濟重心已然受到很大影響,加之無數難民遷至南方,必然導致經濟中心南移。在經濟重心南移的同時,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漢族的生活區域中,南北方民族的生產技術互相借鑑,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也不斷融合。總之,大量北方少數民族遷至南地不但補充了南方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增加了南方的軍事力量,促進了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的融合,完成了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

史書記載

  • 《靖康稗史箋證》
  • 《南征錄匯》
  • 《開封府狀》
  • 《呻吟語》
  • 《青宮譯語》
  • 《宋俘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