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養村

辛養村

辛養村是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下轄村。辛養村,位於沙井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0.5千米。該村始建於宋末元初,開村祖為陳夢龍之子陳宋恩,其後裔分居辛養、衙邊、壁崗、後享、馬安山、灶下、南山等村。為歸德(今沙井)陳氏一支,以陳俊卿為太始祖。陳姓為該村第一大姓。第二大姓為袁姓,清朝末年從松崗樓崗遷至此地。相鄰自然村有衙邊村、東塘村、沙三村。曾用名陳辛養、駙馬祖、龍津堡、雍睦鄉、五福堂、地官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辛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傳統經濟,人口,本地方言,傳統建築,本地特色,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宋元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沙井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辛養大隊;1963年,屬沙井公社東風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並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東風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辛養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辛養社區。

傳統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種植與養殖為主,主要作物有水稻、花生、玉米、香蕉、龍眼和荔枝,養殖豬、鴨、雞等。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

人口

陳姓為該村第一大姓,為歸德(今沙井)陳氏一支,以陳俊卿為太始祖。第二大姓為袁姓,清朝末年從松崗樓崗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550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300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9歲(女);實際在村人口536人;海外留學2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契約胞約6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人,居住在美國。

本地方言

世居村民主要是陳姓和袁姓,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桶。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20世紀80年代後,傳統民居多被拆,新建樓房。
存有陳氏大宗祠雍睦堂和宗佑陳公祠。陳氏大宗祠始建於清朝,重建於2007年,坐西向東為三開間三進兩天井布局,面闊12.7米,進深42.45米,占地面積540平方米。磚木石結構,清水磚牆,石牆基、牆角。前堂明間為紅砂岩牆體。開凹斗式門,門額石匾書“陳氏大宗祠”。有對聯“朝鳳嶺跨鳳崗秀毓鳳毛遠紹千秋鳳卜;宅龍津環龍穴祥征龍耳寵叨五色龍章”。大門兩側有塾台、石檐柱、石月梁、獅形槍墩,檐下有彩繪,木雕封檐板。前後天井兩側有廊房。石金柱,穿斗式與抬梁式混合梁架。前堂掛“戶部主事”匾,落款“鹹豐元年,臣陳桂籍恭承”。中堂掛“貢生”匾,落款“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拔貢,臣陳嵩齡恭承”。該宗祠規模較大,保存較完好,特別是其木雕、石刻、灰塑、彩繪等技藝精湛,梁架、斗拱、檐板及石雕構件用料考究,有確以紀年,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現仍作宗祠使用,為寶安區第四批不可移動文物。
辛養村
陳氏大宗祠
宗佑陳公祠,始建於清朝,重修於2000年,占地面積158.56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磚木石結構。為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現仍作宗祠使用。

本地特色

村內特色農產品有石碘龍眼芭蕉荔枝。傳統節慶食品有炒米餅煎堆油角。特色工藝品竹篾蔑編織的爹筐。

公共設施

環鎮路經過該村。1963年通電,1983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並通自來水,1985年通電話,1998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辛養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約300人,教職工30人。村中設有圖書室,藏書約1.3萬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