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邊村

衙邊村

衙邊村隸屬於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位於沙井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2千米。相鄰自然村有沙四村辛養村步涌村壆崗村。始建於明朝。因處於歸德鹽場衙署旁邊而得名。因地處沙地的北尾,古名沙尾。衙邊村與沙井大村連成一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衙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南地區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沙井街道
  • 車牌代碼:粵B
歷史沿革,經濟,人口,歷史文化,村民由來,地方方言,傳統建築,歷史遺蹟,本地特產,公共設施,

歷史沿革

建村至明萬曆元年(1573年),屬東莞縣;明萬曆元年至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松崗、沙井、新橋、雍睦、鳳凰聯鄉;1951年,屬寶安縣第四區涌邊鄉;1958年10月,屬超美公社;1959年,屬沙井公社衙邊大隊;1963年屬東風大隊;1979年1月,屬深圳市沙井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沙井公社;1983年7月,屬寶安縣沙井區東風鄉;1986年10月,屬沙井鎮衙邊行政村;1993年1月,屬深圳市寶安區沙井鎮;2004年,屬沙井街道衙邊社區。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玉米、香蕉、龍眼、荔枝,飼養雞、鴨、豬。改革開放後,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集體經濟分紅。

人口

2015年末,戶籍人口658人,其中男性450人,女性208人;80歲以上50人,最年長者95歲(男);海外留學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5萬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121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2人,主要分布在越南。

歷史文化

村民由來

民以陳姓和張姓為主,其中陳姓居民是歸德(今沙井)陳氏一支,以陳俊卿為太始祖,其子陳應元為始祖,在江左生下陳夢龍。陳夢龍之子陳宋恩,宋末來到此地,因見沙井民風淳樸,就安居下來。至陳夢龍七世孫因分家立村而形成村落。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

傳統建築

該村傳統民居為廣府民居,入門為廚房,接著是天井,過了天井是正房,正房後部是臥室,臥室有樓廊。三合土牆,房頂以杉木為梁、桁、桷。以天井、明瓦和牆上開一小窗採光,臥室光線很暗。20世紀80年代以後,傳統民居被拆,新建樓房。
衙邊村
衙邊村古民居
現存衙邊陳氏大宗祠、德輝陳公祠、念岡祖祠、泉養祖祠和鳳岡祖祠。衙邊陳氏大宗祠,建於清朝,於1999年重修,占地面積550平方米,三開間三進兩天井,磚木石結構。德輝陳公祠,建於清朝,於2007年重修,占地面積450平方米,三開間三進兩天井,磚木石結構。
衙邊村
陳氏大宗祠
念岡祖祠,始建於清朝,於1999年重修。存有恆足公家塾和迎陽祖家塾。恆足公家塾建於清朝,於1999年重修,占地面積150平方米;迎陽祖家塾建於清朝,於1999年重修。

歷史遺蹟

村附近還有陳朝舉墓、雲林仙井、雲溪井等文物古蹟。
陳朝舉墓在雲林新村,建於清朝,於1999年重修;原墓堂、享堂均為三合土夯成。正中立花崗岩墓碑一方,上刻“宋正議大夫野望陳公、誥封夫人晏氏大母之墓”。墓堂兩側各立一塊《更修初遷祖野望公墓誌》青石碑記。陳朝舉(1134—1213),諱孔碩,字朝舉,號野望,宋淳熙年間進士,征授政議大夫。因戰亂,自洛陽輾轉南遷,初至南雄珠璣巷,後立家歸德場涌口裡。其後裔分布於沙井、福永陳屋、松崗燕川、橫崗荷坳、龍崗及東莞茶山等地。
衙邊村
陳朝舉墓
村中存有雲林仙井,井沿用石條圍砌成正方形,井壁用石塊及青磚壘砌,底鋪青沙。清康熙《新安縣誌》載:“雲林仙井,在參里山側。成化間,布政陳選愛其清洌。”相傳該井能湧出美酒,後被一財主霸占,靠出售此美酒,發了橫財。他貪得無厭,還奢望出酒又出酒糟,餵豬賺更多的錢。一仙翁雲遊至此,見財主貪婪,便吟“天高未為高,人心更為高,清水化美酒,又嫌豬無糟”的歌謠,此井便不再涌酒。
雲溪井位於沙井鎮沙井中學 , 是 古 雲溪寺留存的唯一見證物。雲溪寺是古代新安縣著名的寺廟和風景名勝,始建於宋代。進士曾宋珍《雲溪寺》詩云:“溪水年年自淺深,山雲日日半晴陰;溪山好處劃開眼,看水看山悟此心”。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改稱萬壽寺。該井井口、井台均由花崗岩砌築,井壁砌以青磚。據傳,舊時沙井墟的茶樓專門僱工人到雲溪井汲取清泉,用來泡茶和製作其他清涼食品。當地村民又把雲溪井稱作“泡茶井”。

本地特產

村中特色農產品有石硤龍眼芭蕉,特色傳統食品有炒米餅、煎堆和油角。

公共設施

環鎮路、北環路經過該村。1975年通電,1983年通自來水及通電話,1986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20世紀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村內建有榮根學校,設6個年級,每個年級12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3800人,教職工200人;衙邊幼稚園,2015年在園幼兒約260人,教職工36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