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簡介
煎堆,傳統小吃。華北地區稱
麻團,東北地區稱麻圓,海南又稱
珍袋,廣西又稱
油堆,是中國油炸麵食的一種,由於流行於廣東地區,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
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唐人王梵志有詩讚曰:“貪他油煎追,愛若鳳梨蜜。”“煎堆碌碌,
金銀滿屋。”
明末清初文學家
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
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䭔(duī)”演變來的。
食品種類
廣東人製作煎堆由來已久。在煎堆“家族”中,品種眾多,有
石岐煎堆、
九江煎堆、空心煎堆等,但當以
龍江煎堆為上品。龍江煎堆呈球形(寓團圓之意,有“碌得起”的吉祥意蘊),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黃,表皮勻布芝麻,爆谷餡甘蜜味濃,其皮酥脆異常,為新春送禮佳品。
煎堆在香港的粥品店會視作油器發售,而部份香港
酒樓也會視之為點心發售。在台灣則因為外型緣故直接以“芝麻球”稱呼,為常見的點心。
海南風味小吃很多,較為獨特的要算煎堆了,在海口又稱珍袋(均為海南方言音譯),一種油炸米製品。色澤金黃,外形渾圓中空,口感芳香酥脆體積膨大滾圓,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軟粘連,餡又香甜可口。
在海南,元宵節時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樑,孩子滿月招待客人,煎堆總是少不了的,久別家鄉的海外僑胞歸鄉,也總忘不了嘗一嘗煎堆的美味。平常市面上賣的煎堆不過小拳頭般大小,而在農曆二月十五日軍坡節期間,煎堆做得格外大,有的像籃球似的。據老人講,古代在軍坡節祭神用的煎堆還要大,煎堆小了神靈會發怒的。
製作方法
餡料有
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糖果、椰子絲、
芝麻、肉丁和冬瓜糖等,接著把芝麻灑在糰子表皮上,放進油鍋里炸,油最好是椰子油或花生油。
油炸時,邊炸邊不停地翻動,使其厚薄一致,圓圓勻稱,幾分鐘後撈起,涼一會再炸,如此三、四次,直到表皮呈金燦燦的。食用時,須用剪刀剪成小塊或用手掰破分片。煎堆風味獨特,製作考究。須精選新鮮糯米,入水浸泡5小時左右。然後再用石碾碾為米粉狀,用篩子篩取精細部分,再用水搓成粉團,放進鍋中煮熟,然後滲和餘下的糯米粉用手搓擦,使其均勻,而後捏成拳頭大小的空心米糰子,加進餡料。
分類
一般來說各地因習俗的關係各地的煎堆的樣子可能會有不同。在現在的西安,煎堆也真的只是一個麻團,裡面無餡,吃起來只有淡淡的芝麻香。
“煎堆“以
南海九江最為著名,其特點香脆、酥化、可口,是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居民過年必不可少的年宵食物
在兩廣一帶的煎堆品種很多,每一個品種吃起來味道都很有層次:入口的時候清香,咀嚼的時候濃香,吃到餡的時候甜如蜜……因為品種的原因可能煎堆就不叫煎堆了,在酒樓裡面也許會有很多好聽的名字來吸引顧客。在海南,過節祭神用的煎堆可以做到籃球那么大……因為品種的原因可能煎堆就不叫煎堆了,在
酒樓裡面也許會有很多好聽的名字來吸引顧客。
營養成分
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
而芝麻含有多種營養物質,每百克芝麻含蛋白質21.9克,脂肪61.7克,鈣564毫克,磷368毫克;特別是鐵的含量極高,每百克可高達50毫克。因此,古人說芝麻能“填精”、“益髓”、“補血”,其根據也在於此。此外,芝麻還含有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等。
生產製作
用料:糯米粉500克、白糖100克,生油2千克。
1、取100克糯米粉用清水調拌,搓成粉團,放沸水鍋里煮熟,撈出放在案板上,混入餘下的400克糕米粉並加入白糖,拌勻後用手掌反覆搓至有韌性和粘性(如太乾硬,可加進少許熱水再搓),即成糯米粉團。
2、將糯米粉團分成兩等份,分別揉圓,壓平,捏成空心圓球狀,留一小洞,往裡充氣後快速封口,即成兩個煎堆坯。
3、熱鍋落油,燒至120℃時,將煎堆坯輕輕放進熱油中,邊炸邊用長筷子翻動,使之均勻受熱,炸至體積比原坯大一倍時撈起,待完全冷卻後再用同樣方法炸一遍,如此反覆3---4次,使之膨脹至排球般大小即成。
做的時候可以包入豆沙餡,蓮蓉餡,也可以無餡。
飲食文化
傳說
為什麼農曆正月十九日要煎煎堆呢?民間有很多美麗的傳說。
1、傳說
女媧一邊補天,一邊製造牛馬雞羊等生畜,初七才做了人。十九日太累了,睡了。人們見女媧這樣苦、累,不去驚動女媧,又不會鍊石,只好家家戶戶用粉做煎堆,繫上
紅線,放在屋頂上,以補天穿。其實,正月十九日前後是雨水節令,大多年份都會下雨,如天機籟敗。春天下雨,人們又凍又餓,最簡便的是做煎堆,補肚又暖身,於是形成習俗。
2、關於煎堆的由來。還有一說,很久以前,有一年卅晚,
龍江鄉突然狂風驟起,冒出一頭吃人怪獸,弄得嚴橫遍野,只有少數躲藏在屋裡的人才倖存下來。這頭怪獸人們叫它作“年”。為剷除它,有位叫阿堆的鄉民,提議每戶人家用稻草、
米粉、鮮肉和
烈酒,仿造人身,引誘怪獸上鉤。結果,怪獸吃了草人後,因酒性發作,醉倒被殺掉,但在與怪獸戰鬥中阿堆不幸身亡。後來,鄉人為緬懷阿堆除獸安民的功績,每年歲晚都用糯米粉製作“煎堆”供祭他。
3、另一說是,玉皇大帝的女婿灶王爺每逢小年都要與灶君奶奶一起上天朝見玉帝,各家各戶便炸煎果交由灶王爺帶去獻給玉帝。這種煎,用糯米揉制經油炸而成,形似蟠桃仙果,餡里有花生米、糖冬瓜粒、蜜餞桔餅,還有爆谷花、芝麻子,人們叫它做“煎堆”。煎堆五味調和,鹹甜適當,意謂人丁興旺,花開富貴,合家平安,萬事大吉,寓示著人們的美願。久而久之,煎堆遂成為民間過年必備的食品。
起源
煎堆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當時叫
碌堆是長安宮廷的食品,初唐詩人
王梵志有詩云:“貪他油煎䭔,愛若鳳梨蜜。”後來不少中原人南遷,就把煎堆帶到南方,成為廣東著名的油器之一。
煎堆是一種年宵食品,始制於明代。其實在唐朝時長安已經有碌堆這種宮廷食品,唐初詩人王梵志有詩:“貪他油煎䭔,愛若鳳梨蜜。”之後有不少中原人南遷,帶著煎堆來到南方,成為兩廣的小吃。
這種食物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千年以前的秦漢時期,據文字記載唐代稱“煎堆”為“碌堆”,從初唐詩人王梵志“貪他油煎錘,愛若鳳梨蜜”的詩句里,可以知道煎堆該是唐朝長安宮廷中的上乘食品。因
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居民,有許多是在唐宋時期陸續從中原南遷入嶺南,所以“碌堆”也隨之傳入廣東,由此可見,今天廣東的“煎堆”,起源顯然是中原人南遷的結果。
習俗
煎堆在廣東,廣西,海南,香港和澳門一帶是賀年食品,正所謂“煎堆轆轆,金銀滿屋”即是富有富足的意思。另外有種石榴化煎堆,上面紅花點綴,就好像石榴一樣,寓意多子多福。
煎堆在廣東,廣西,海南以及香港澳門都有有得賣。一般會在街邊的油炸的小吃車,早餐車都會跟油條擺在一起買,部分酒樓茶樓也會當作點心來賣。
煎堆是嶺南出名的小吃,各地的品種略有不同。
吳川的煎堆用糯米粉、白糖水搓作,捏成圓團,放進熱油鑊中撈壓至鼓脹成拳頭大圓球形,表皮光滑,口感酥軟,滿嘴油香,
拜年煎堆特別好銷。拜年的時候,娘家一般收下三分之二的煎堆,其餘的給女兒帶回婆家。主人家不僅分給親戚朋友,還會挑著竹籮或捧著簸箕,挨家挨戶地分給一條街或整條村的人,無論是否熟悉,大家齊齊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