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五泉山於1955年闢為公園,原有的亭台樓閣都已修葺一新,經過綠化和建設,園內曲徑通幽,現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山上舉辦廟會,除
浴佛和法事活動外,還設有花卉展覽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春節期間還舉辦燈飾展覽。五泉山現已成為蘭州人休閒旅遊的首選去處,也是來蘭遊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名稱由來
西漢年間,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騎兵萬人,奉
武帝之命征討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他的部隊途經蘭州,紮營在
皋蘭山腳下。經過了長途跋涉,全軍已是人困馬乏,附近一帶怎么也找不到水源,不能做飯。副將急忙請示,要驃騎將軍拿主意。
霍去病鎮
定自若,拿起馬鞭在山坡上戳了五下,霎時有五股清泉順著鞭痕從山坡汩汩流出,水味甘甜,不光供足了三軍將土的用水,而且一直流傳下來,成為歷代百姓飲用的重要水源。據說,這就是五泉山名的來歷。其實,公元前121年年僅20歲的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匈奴時,從現今甘肅臨洮出發,過
焉支山,與匈奴軍隊鏖戰於皋蘭山下,這個皋蘭山是如今
張掖地區高台縣北的
合黎山,蘭州的南山大約在北朝的時候才稱作
皋蘭山,與
霍去病毫無關係。但是後來的人們,一直把蘭州的皋蘭山當作霍去病遠征的皋蘭山,明朝以後就有了霍去病鞭戳五泉的傳說。
歷史傳說
五泉山位於蘭州市南,
皋蘭山北麓。層樓疊閣,沿山鋪陣,溪流如帶,綠樹掩映,好一派清幽山色。五泉山因山上有
五眼山泉而得名。相傳武帝時,
霍去病西征匈奴,曾屯兵此山,士卒疲渴,霍去病“著鞭出泉”。這五眼泉如今猶在。一為甘露泉,在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蔽,清泉涓涓,久雨不淫,大旱不乾,飲之如甘露。二為掬月泉,在文昌宮東面,泉寬約尺許,深約五尺,形如井狀,中秋之夜,月出東山,這裡得月最早,月影投泉心,如掬月盤中。三為摸子泉曠觀樓下的摸子洞中。過去善男信女,用手在泉水中摸索,說摸著石子的生男孩,摸著瓦片的生女孩。清末學者劉爾欣曾在洞口書寫一聯,嘲諷這種迷信行為是“糊糊塗塗,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四為蒙泉,在東龍口下。這裡懸崖凌空,有瀑布瀉下,如掛練,如揚絲,墜入亂石叢中,濺起無數明珠,流到草坡間,積成一片明鏡。“蒙”為卦名,寓意東谷山下有險之意。五為惠泉,在西龍口下的企橋南端谷底,泉圓形,水淨沙明,清澈見底,味甘美,宜於烹菜,且有灌溉之利,有惠於民,故而得名。
五泉山是蘭州市內著名的名勝之地,在唐,宋時代這裡就建有寺廟,後毀於兵火。現如今建築一萬多平方米,其中
崇慶寺、嘛尼寺、臥佛殿、
地藏寺等多系明清時代建築。古建築群多集中於中峰。進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殿宇層疊,樓閣錯落,甚為壯觀。中峰兩側為東西龍口,幽谷之中清泉吐翠,林蔭如蓋,廊榭亭閣環繞。東龍口利用山泉之水,新建了碧波蕩漾的蓮池和逶迤池上的
九曲橋,池邊佇立二龍戲珠釉壁。240多級,97盈的長廊盤旋而上,將東龍口與中峰連通。西龍口依山就勢,建成高閣橫秀,飛泉掛碧的“小蓬萊”和碧水,亭台,綠樹相映成趣的“翠山新圃”。西龍口西側的動物園,辟有鹿苑,熊池,獅虎房,
猴山,禽園,熊貓館等。五泉山的“
銅接引佛”,“
泰和鐵鐘”是公園的“鎮山之寶”,現為國家級的保護文物。
“銅接引佛”原在蘭州東關接引寺內安放,現移至五泉山金剛殿。這是一件明洪武年(公元1370年)所鑄的銅佛,身高一丈六尺,身圍八尺。重約萬餘斤。造型優美,衣褶顯晰,面部神態敦厚丰韻,怡靜莊重,面含微笑,左手托缽,右手舒展,一副悲天憫人、接引眾生普渡的形態。這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文物。
“泰和鐵鐘”原為
普照寺物,後安放在五泉山鐘廳內。這座鐵鐘為金代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所鑄造,鐘高九尺,直徑六尺,重一萬斤。造型宏偉肅穆,聲音渾厚洪亮。
地理環境
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築為主,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
萬源閣、
文昌宮、
地藏寺、
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以石階亭廊相連。中峰兩翼為東西龍口,五泉沿東龍口──文昌宮──西龍口一線呈弧形排列,懸于山腰。各泉間又以石階棧橋和亭閣四廊相連。
主要景點
五泉山自然風景區
五泉山自然風景區,位於內蒙古風光秀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與
大興安嶺原始森林交匯處
鄂溫克旗境內,海拔937.7米,區域範圍6.8平方公里,因景區內天然形成的生命之泉、智慧之泉、富饒之泉、珍貴之泉、聖泉,五眼泉水千年流淌,四季噴涌而得名。
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有具備神奇療效的泉水,有集天地精華的元氣洞,有鬼斧神工的臥佛山,有風光旖旎的寶勒高湖,有難得一見的野生動物和珍惜植物,黑、
白樺林錯落有致。全國僅有的
樟子松林系貫穿景區,孕育美麗傳說的“結義”、“鹿角”、“情侶”、“臥龍”等樟子松藏身其中,天鵝、黃羊、野豬、等幾十種野生動物在此處沒,是國內難見的一處集草原、森林、濕地、湖泊、泉水、動植物觀賞等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天然公園。1996年晉升為自治區級自然風景區,2002年授予呼倫貝爾市文明單位稱號。該景區是以草原風光、民族風情、森林景觀為特色的綜合性旅遊區。五泉山自然風景區交通十分便利,距呼倫貝爾市中心僅48公里,從
海拉爾機場驅車45分鐘即可到達;距“森林之都”
牙克石市35公里。保護區內通信、娛樂、食宿等基礎設施完備。擁有可容納600人同時就餐的餐飲中心,150人住宿的歐式貴賓客房等,是您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的理想去處。
臥佛山
五泉山寶勒高湖的對面,有一座臥佛山,形似仰臥的巨佛,佛口微開,傳說有人在夜裡11--12點鐘的時候看到過佛光閃現,這座臥佛山在這裡一臥就是幾千年的歷史,傳說五泉山這塊風水寶地聚集了天地之精華,極具靈性,是潛心修養,一心向佛的聖地,這尊數千年如一日仰臥在草原勝景中的巨佛給人無限遐想,五泉山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尊大佛的佛光普照才人傑地靈,安康祥和。
智慧之泉
相傳,清朝的
鄂溫克族大將軍海蘭察,出生在巴彥嵯崗一帶。他自幼喪父,從小開始放牧,身體瘦弱,並不強壯。一天,海蘭察發現一頭熊,它總是跟在羊群後面轉悠,攆也不走。他忍耐不住,摸上前去,拉開弓朝它射了 一箭,正好射中,熊跛著一條腿鑽進林子。
鄂溫克人敬畏熊,視其為神。海蘭察覺得自己小小年紀自己闖了大禍,心裡很難受。但他還是順著血跡攆了上去,想看個究竟。翻過幾道山樑,在山腳下,他看見了那頭受傷的熊。這頭熊在地上一連打了幾個滾兒,他每打一個滾,就有一股泉水從地里冒出來。打了幾個滾兒 之後,熊的傷竟然好了,不緊不慢地走進林子。海蘭察覺得這幾眼泉水不同一般,從此他每天來此飲用。幾年後,他變得體魄強健,臂力過人,成為部族中騎馬、摔跤、射箭的能手。部族裡的人覺得他頭腦清醒,機敏過人,好象變了一個人似的。
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
海蘭察以馬甲(兵丁)從征新疆北路,參加了清軍征討
準葛爾部的戰鬥。在後來的大大小小戰役中,他以勇武和智慧,屢建奇功。他征戰的鐵騎踏遍雲貴地區,青藏高原,還有大小金川。公元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海蘭察以參贊大臣的身份率軍出征台灣,平息叛亂,立了大功。海蘭察被冊封為
都統,成為清朝乾隆年間戰功赫赫的一代名將。據說台灣現今還有“海公廟”。
鄂溫克人為了紀念海蘭察這位大將軍,將這泉水命名為“加利尼——阿爾鮮”。意為“智慧之泉”。
樟子松--鹿角松
“鹿角松”,距五個泉眼不足三百米處的一片松樹林中生長一棵狀如雙臂抱月又似乍開的兩隻鹿角的松樹,人們命名為“鹿角松”,這片樹林也因此而為“鹿苑”。鹿是我國各民族長壽之象徵,人們紛紛來此祭拜,把紅布條或
哈達系在樹枝上,以求自己能增祿增壽。鹿苑前設一寨門,上書一對聯,上聯為“鹿苑鹿園好人增壽”。下聯為“祿源祿緣福地生財”,橫批為“鹿祿路通”。
草原風光
五泉山年平均溫度3℃,年降雨量在400~500毫米之間,日照時間達2750H/年。這裡遠離街區、鬧市、工廠和車間,沒有受過任何人工污染;水分充足,土質肥沃。寶勒高湖西邊,群山峻岭之間地域遼闊,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牧場。春夏雨季,綠草如茵,杏花、
芍藥、山丁香、
野百合和串兒紅等奇花異草漫山遍野,芳香四溢。鄂溫克、達斡爾、蒙古等北方遊牧民族,在此紮上蒙古包,騎著駿馬,來此放牧成群的牛羊。青山碧水、藍天白雲、河流小溪、牧歌唱晚,形成了北方大草原獨有的民族風情和田園風光。
寶勒高湖
“寶勒高湖”是蒙語,意為匯集在一起吉祥如意的泉水湖。它原是一條從大興安嶺經輪渡河順流而下的涓涓泉水匯集而成的河流。
元氣洞
在額日格尼阿爾鮮(即生命之泉)和加利尼阿爾鮮(即智慧之泉)上方5米處有一個風涼洞,此洞乃是上天之精氣,大地之精華,形成於山泉之間,故稱之為“元氣洞”。烈日炎炎的盛夏,將手伸進洞口,涼風習習吹來,使人感到涼爽舒適。這個洞溫度常年保持在4℃左右,吸引了不少遊人到此觀光遊覽。
旅遊信息
遊覽指南
五泉山中峰高處為
古建築群。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
萬源閣、
文昌宮、
地藏寺、
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以石階亭廊相連。中峰兩翼為東西龍口,五泉沿東龍口——文昌宮——西龍口一線呈弧形排列,懸于山腰。各泉間又以石階棧橋和亭閣四廊相連。
五泉山可分西、中、東三路遊覽,三路均有樓台亭閣、長棧虹橋、清泉飛瀑,但布局各異,自成體系,各有獨到之處。
若從西路前行,第一個風景點為“翠幽新圃”,圃內有梅花洞,洞內有幾汪清池,幾丈迴廊,一座凌波軒,一座八角亭,一座地下遊藝場。池中飛檐紅柱的倒影,和青幽山色相映,景致優美迷人。循西長廊而上,有一形似一輪初上新月的小亭,名“半月亭”,穿半月亭即到企橋,五泉之一的“惠泉”就緊依在企橋邊。泉圓形,四周綠樹掩映,芳草環繞,泉水清澈見底,味甘甜,宜於烹茶,且有灌溉之利,非常實惠,故名“惠泉”。
離開惠泉,踏著一道道青石階迴旋而上,就到了久負盛名的“嘛尼寺”。這裡古槐濃郁,寺院清幽,一排懸樓橫壓寺門,東為瞰霞樓,西為延月樓,樓下前方有依依徑、仄仄門、重重院、疊疊園、曲曲亭,小巧玲瓏,曲折有致。出嘛尼寺,向高處繼行,只見一面削壁上有涓涓清瀑直瀉壁下一汪清潭中,這便是西龍口。這裡距甘露泉很近。“甘露泉”是五泉中最高的一眼泉,地處
文昌宮西邊,孤亭掩護,源流纖細,久雨不淫,大旱不乾,飲之猶如甘露。相傳此泉合“天下太平,則天降甘露”之意而得名。
出
甘露泉就到了文昌宮。宮東側有一垣花牆,其花瓶狀小門的門楣上,大書著三個淡灰的隸字——掬月泉。此泉和其它幾眼泉迥然不同,說它是泉,其實更象井,泉水聚在一眼井樣的深洞中,距地面深約1.6米。每逢月夜,月影直投泉心,如掬月盤中,“掬月”雅名由此而來。這裡還是西、中、東三條上山路徑的匯合處。
與文昌宮毗鄰的是曠觀樓。登樓俯瞰,蘭州市容盡收眼底。樓下有一深約10米的古洞,洞底聚有一汪泉水,水底布有花石瓦礫,這就是五泉中的“摸子泉”。常有信男善女鑽進洞中,用手在泉水中摸索,摸著石頭則得男,摸著瓦片則生女,
劉爾炘曾在洞門口書一對聯,嘲諷這種迷信行為是“糊糊塗塗將佛腳抱來,求為父母;明明白白把石頭拿去,說是兒孫。”
出曠觀樓榜著山岩再向高處登攀,就到了
千佛閣。它修築在東龍口的飛瀑上面,氣勢雄偉壯觀,地形險要驚人,為五泉山最高的建築物。憑欄下望,只見東長廊凌空而下,跨重岩,繞清流,環亭榭,把半壁園林團團圍起,象捍衛林泉的長城。
邁出千佛閣沿東長廊緩步而下,就到了子午台和八卦台。這兒上臨東龍口,下瀕蒙泉。仰視可觀東龍口飛瀉而下的瀑布,俯瞰則可飽覽五泉之冠的“蒙泉”。“蒙”為卦名,是六十四卦之一,坎上艮下,
坎為水,
艮為山,用“蒙”字概括東谷面貌,含山下有險之意。明人李文曾有詩讚美蒙泉:“上人邀我烹新茗,水汲山中第五泉。”
由東長廊西望,在那高聳、陡峭的青雲梯下有一個四角鐘亭雄立山腰。亭內懸掛一個高約3米,口寬2米,計重10000斤的泰和鐘,系金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由待鑒鎬監視鑄造。此鐘造型雄偉,聲音洪亮,所鑄銘文,清晰可辨。原懸於普照寺(蘭園舊址)
鐘鼓樓,為蘭州最早的金石文物之一。解放後移置五泉山,現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
從鐘亭而下,過
萬源閣, 大雄寶殿,就到了“金剛殿”(即明
崇慶寺中殿)。大殿系
歇山式屋頂,斗拱飛檐,雕樑畫棟,結構精巧,氣勢莊嚴。殿內原塑四大金剛,今已蕩然無存,只有
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鑄的一尊銅接引佛和鐵籌的蓮花基座尚存。佛像高5.3米,圍闊2.7米,重20000餘斤,站立在蓮花鐵座之上,面目豐腴,微露笑容,衣褶清晰,左手托缽,右手輕揚,似向中外遊客致招手禮。
公共運輸
蘭州市動物園也在這裡,有鹿苑、
熊池、獅虎房、猴山、禽園、熊貓館、大象館等,有相當數量的珍惜保護動物
交通:8,18,117,124,149,12,2,114,120,15,17路公共汽車直抵山門口;31,33,34路電車和106,108,141,140路公共汽車通至五泉山站,南行數百米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