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報恩寺
- 位於:皋蘭縣黑石川鄉石青村一社
- 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
- 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
寺廟由來,相關典故,民間傳說,布局結構,建築規模,興盛時期,佛教意義,
寺廟由來
報恩寺東距上農舍60多米,南臨丘陵地帶,西連寺溝,北依荒灘荒坡。報恩寺,顧名思義,即為報答他人恩情而專門為其修建的寺廟,使後人永不忘記,銘記在心,流芳百世。
相關典故
報恩寺眾說不一。一是在明代鎮守嘉峪關城南門的一亦(易)姓武將,兵敗後孤身逃回蘭州,跑到張家河口(現屬西固區),眼看追兵趕到,遂將馬放走,隻身來到一張姓人家,恰遇一老媼,細說原委,請求躲避,以免殺身之禍。老媼萌生憐憫之心,J隋急之下,將此人藏匿於一水缸之中,後追兵趕到,老媼設法掩護,官兵搜尋無果,只好悻悻而歸。逃過劫難的亦(易)姓武將對老媼的救命之恩深表感激,並一再表示日後定當報答,隨即啟程。此人在以後的戰爭中屢建奇功,功勳卓著,明朝皇帝對其加官晉爵,賜姓為王。
回想當年若無張媼搭救性命,何來今日榮華富貴。他輾轉來到張家河口,尋找救命恩人。但為時已晚,老媼已死,他便想在此修寺廟一座,以答謝張姓老媼救命之恩。此時,有一張姓喇嘛,雲遊此地,巧遇此事。他隨說與王姓官員,石青洞有一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兩條山脈似二龍,中間無量山似珍珠,有“二龍戲珠”之妙。於是,兩人前往石青洞察看。經引薦喇嘛指點,王官員看到果真如此,隨即捐銀修建。
民間傳說
二是相傳明末起義軍攻陷蘭州後,肅王部分家族成員逃到張家河口,因藏匿於一張姓老媼家中,倖免遇難,然而追兵卻殺了老媼。肅王族親為報答張姓老媼救命深恩,改朱姓為張姓,從此遁入佛門,雲遊青海、天祝等地。清初,擇石青洞無量山地,建此報恩寺,以報答張媼捨命救人之恩。
報恩寺相傳始建於明朝末年或清朝初年,距今約300多年。寺院修建時,在無量山下用石塊打成石條台階,鑲嵌為踏步,沿山拾階而上,約20多米,直達山門。
布局結構
報恩寺,山門坐西向東,“報恩寺”匾額懸掛於寺門上端。大殿內塑老媼坐像一尊,高約3米,神態安詳。寺北有一石木結構長20多米的天橋與大佛殿相連。大佛殿坐北向南,木質雙層結構,高約10米,寬約2米。琉璃瓦鋪頂,起脊臥閣。殿座下層用條磚鋪成的通道直達大佛殿,上層是與報恩寺相連的通道。
大佛殿為磚木結構的通五間房,綠色琉璃瓦,青色細磨磚,高大雄偉,起脊臥閣,甚為壯觀。殿內頂柱粗約1.5米,深約8米,寬約4米,高約10米。大殿中間釋迦牟尼塑像座於蓮花台上,高3米多,雙眼微閉,似醒非醒,神態安詳,造型精美。座像後懸掛如來佛涅盤像,左陪彌勒佛和普賢菩薩,右陪觀音菩薩和大世至菩薩巨幅畫像,各占一間,畫像高約2.5米,寬約1.5米。東、西兩邊牆上有蓮花身班禪、九頭護法像。大佛殿左前方有一個四角亭,懸掛鐵鐘一口,高約2.8米,口徑1.7米,吊狀呈八角,口周5.3米,重約3000斤,造型別致,發音洪亮,餘音十里可聞。此鐘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毀。
民間相傳若遇烏雲密布,有冰雹襲來時,只要有人圍繞此鐘敲擊十多分鐘,即刻雲開霧散,雨過天晴,可防冰雹襲擊。大佛殿兩旁建有陪殿數間,通道兩旁有廂房20多間,廂房內供有各種佛像。泥塑佛像,栩栩如生,菩薩畫像,神采奕奕。寺內還藏有經書、古籍、史書、藥典等。山門左側有龍王廟一座,高約7米,內塑龍王站像一尊,高約3米。
建築規模
報恩寺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綠瓦紅牆,雕樑畫棟,氣勢磅礴,布局嚴謹,結構合理,雄偉壯觀,艷麗多彩,頗有佛教聖地的特色。
興盛時期
建寺幾百年來,香火曾經鼎盛一時,名揚百里之外。精湛的建築藝術,獨特的宗教文化,讓人嘆為觀止,充分反映了當地民間高超的藝術水平和建寺者的非凡智慧。
寺溝內各小岔現有喇嘛墳多座,均建有喇嘛教式塔。教式塔由塔座、塔身、塔剎組成,下築石方基,上著圓青磚,雕刻精美,手法細膩,做工獨特,莊嚴俊秀,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塔的高低,根據喇嘛生前的功績而定,但結構卻大同小異。報恩寺屢建屢毀。同治年間毀於兵燹,光緒時重修。1958年拆毀,木料用於修建和平公社,經卷等由當地佛教信徒藏於寺溝內山洞,“文化大革命”中因“破四舊”被付之一炬。
佛教意義
報恩寺崇信藏傳佛教,繁榮時僧侶曾達800多人。寺內所藏文物、典籍甚多,後歷經朝代更迭,兵荒馬亂,人為毀壞,散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