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城

蕭城

蕭城市,簡稱“”,別名龍城,古為蕭國都城,宿州市轄縣。地處安徽省最北部,東臨徐州,南接淮北,位於宿淮城市群、淮海經濟區徐州都市圈的中心部位,長三角城市群北翼。是蘇、魯、豫、皖四省邊界一座快速崛起的現代化中等工業商貿旅遊城市,被譽為淮海明珠。

蕭城市是中國中東部地區較早迎接人類文明曙光、進行開發建設的歷史名縣,有距今超過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3100多年的建城史。夏代,被封蕭國。秦朝置蕭縣。隋唐,始燒蕭窯。明清,形成龍城畫派。古有“文獻之邦”之稱,地處中原文化東夷文化的交匯區,是中國兩漢文化孝善文化陶瓷文化伏羊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蕭城市總面積1885平方千米,轄18個鎮和5個鄉。是徐州後花園、淮北大觀園。截至2015年末,蕭縣常住人口為116.9萬人。2015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0億元,財政收入15億元。2015年,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速度競爭力第1名、發展活力競爭力第3名。

蕭城市被稱為中國畫都漢興福地,獲得中國國畫之鄉中國葡萄之鄉中國羊肉美食中國曲藝之鄉全國知名旅遊度假基地、中國改革創新試點縣、中國防腐蝕業第一縣徽商最佳投資區域等榮譽。是國家實施“一帶一路”、“中原經濟區”和安徽省實施“東向發展”、“皖北振興”等區域性戰略的重要節點。以及江蘇省實施“沿東隴海線經濟帶”規劃的輻射區域。

蕭縣擬設立縣級蕭城市,2016年12月13日,蕭縣縣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原則上通過了蕭縣撤縣設市準備工作情況匯報。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據在蕭縣永堌鎮出土的三葉蟲化石考證,早在兩億三千多萬年前,蕭縣境內就有生物存在。6000年前,蕭縣先民就在此生息勞作。孕育出獨特的地域文化金寨文化
夏代,蕭縣是蕭國都城。
春秋,復建蕭國,為附庸。
楚,置蕭邑,屬楚國
秦,置蕭縣,屬泗水郡。此為蕭縣縣名之始,沿用至今。
西漢,漢王元年(前206年),設蕭縣(治蕭故城)屬項羽西楚國泗水郡,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屬韓信楚國泗水郡。設杼秋縣,屬彭越梁國碭郡。本始三年(前71年),宣帝封丞相韋賢為扶陽侯,建扶陽侯國(都今蕭縣西南30千米的岱河東岸),屬沛郡
王莽新朝,改沛郡為“吾符郡”,又作“吾府郡”,改梁國為“陳定郡”,改扶陽侯國為縣,又改作“合洽縣”,改杼秋縣為“予秋縣”。更始元年(23年),劉秀封為蕭王
東漢,今縣境設蕭縣、杼秋縣(屬沛郡)、扶陽縣(屬碭郡)。建武十三年(37年),扶陽縣改為韓歆扶陽侯國
三國,魏朝設蕭縣(屬豫州)、杼秋縣(屬沛郡)。黃初二年(221年),封曹熊為蕭公。太和三年(229年),改蕭公國為蕭王國(都蕭故城)。
西晉,鹹熙二年(265年),置蕭縣(曾封司馬丙於此)、杼秋縣,屬沛國、豫州。
東晉,杼秋縣在東晉亂後廢,設蕭縣、相縣屬僑置沛郡。
南北朝,南朝宋置蕭縣、相縣,屬北徐州沛郡。永初三年(422年),去“北”字,屬徐州。北朝·北魏設龍城縣(治龍城鎮),屬徐州彭城郡、蕭縣(治蕭故城)屬沛郡。南朝·梁設蕭縣,屬睢州沛郡。北朝·東魏設蕭縣(治蕭故城),屬徐州沛郡。北朝·北齊改蕭縣為承高縣,屬徐州彭城郡。北朝·北周設承高縣(蕭故城)、龍城縣(治龍城鎮東)屬徐州彭城郡
隋,設承高縣(治蕭故城)、龍城縣(今龍城鎮),屬徐州彭城郡。大定二年(583年)撤郡,直屬徐州。六年,撤銷龍城縣,併入承高縣。十八年,改承高縣為臨沛縣。大業二年(606年),改臨沛縣為蕭縣,仍屬徐州。
唐,設蕭縣(治蕭故城),屬徐州
宋,實行路、府、(州、軍)縣三級制,設蕭縣,屬京東西路徐州武寧軍紹聖年間(1094~1097年),為避黃河水患於城南半里重築新城,世稱南城,與之相對的前蕭故城則稱北城。
元,撤銷蕭縣、永堌縣建置,併入徐州。至元十二年復立蕭縣,屬歸德府徐州。
明,明洪武四年(1371)二月,屬中都臨豪府。洪武十四年十一月,屬南京(南直隸)徐州。萬曆五年蕭縣南城圮於黃河決口。蕭故城作為蕭縣政治中心退出歷史舞台。朝廷批准在鳳山南的陽邊集(今龍城鎮)創建新城,延用其東的龍城廢城舊名,改稱龍城。以區別故蕭城,是蕭縣城址的第二次大遷徙,明清稱蕭城。民國期間,先後稱龍城市、龍城鎮、城關鎮。1950年,改稱龍城鎮。1958年,改稱虛實人民公社。1960年,改稱蕭城鎮。1980年,復稱龍城鎮,至今不變。
清,清順治(1644~1661)屬江南省徐州。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江蘇安徽兩省,屬江蘇省徐州,雍正十一年(1733)徐州升為府,屬江蘇省徐州府。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道、府,蕭縣(治今龍城鎮)屬江蘇省。民國3年6月2日,屬江蘇省徐海道。廢道後,蕭縣直屬江蘇省。民國16年6月2日晨,國民革命軍第三路前敵總指揮王天培部占領徐州,經蕭城,進入南京國民政府江蘇省控制區。民國21年(1932年)10月10日,蕭縣屬江蘇省銅山專區又稱第九專區,專員駐銅山,今徐州市區。1938年5月18日,蕭城淪陷,蕭縣政府解體,蕭縣政府為抗日民主政府取代。1940年3~5月,國民黨蕭縣流亡政府在七區迎風口一帶活動。5月14日,駐臨黃鎮(今管粥集村),時稱“北政府”,後據蕭西地區。1944年11月25日,偽頑合流,在臨黃鎮及附近的親民村、勝利村、陸莊組建蕭銅豐沛四縣聯防政府,並以四村鎮為臨時流亡縣府駐地。1946年7月18日,國民黨軍隊占領蕭城。24日,蕭縣政府從臨黃鎮遷往蕭城。1948年11月1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蕭城,屬豫皖蘇第三專區。

行政區劃

1949年10月,屬皖北行政公署宿縣專區。1953年2月,屬江蘇省徐州專區。1955年4月14日,為加強洪澤湖管理,江蘇省蕭縣、碭山與安徽省泗洪盱眙縣交換,結束了蕭縣從漢朝到建國前屬徐州管轄的歷史,屬宿縣專區。1956年改屬蚌埠專區。1959年國務院決定,撤銷蕭縣、碭山2個縣,設立蕭碭縣。1961年撤銷蕭碭縣,恢復蕭縣、碭山縣,屬宿縣專區。1970年宿縣專區改稱宿縣地區,蕭縣屬宿縣地區。1998年12月6日,撤銷宿縣地區,設立地級宿州市,蕭縣屬宿州
2016年12月13日,蕭縣縣政府第42次常務會議上,原則上通過了蕭縣撤縣設市準備工作情況匯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