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蓬源鎮的農產品以
稻穀為主,盛產
茶油、
大豆、
花生、
紅薯、
木材、
生薑、
辣椒、百合、牲豬、家禽、蛋品等。商品流通十分活躍。本地的拳頭產品西瓜、辣椒、百合、生薑成了外地客商的搶手貨,還有薯冬粉、刀豆絲、
山羊倍受顧客的青睞。
庭院經濟和家庭規模
養殖成為廣大民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
傳統農業正逐步向市場農業轉變。公路交通發展迅速,省道貫穿全境,村級
公路四通八達,程控電話已經開通,直撥世界各地,供電供水條件優越,民風淳樸,政策優惠、配套,是投資建廠的風水寶地。年輕而古老的蓬源,正在以全新的姿態,昂首闊步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位置和資源
蓬源鎮
潭江村地處衡東縣北部,距鎮政府約1公里,鎮通縣公路挨村而過,
交通便捷。該村現有12個組,356戶,總人口1360人,共有土地面積3172畝,其中:
水田1409畝、
山林1656畝、
水面107畝。經濟收入以外出務工、種植、養殖和
經濟林為主,通村、通組
公路、通戶道路實現
水泥硬化,
有線電視、
固定電話接到每家每戶,蓬源鎮擁用各類工業
企業53家,年產值1000萬以上的規模企業有25家,2006年全鎮
工業總產值達5.7億。2007年,在
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又有不少科技含量較高的企業落戶桃水,伴隨著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企業
規模的不斷擴大,蓬源鎮確立了建設“一園兩區”的產業發展思路,描繪了“工業向小區集中”的嶄新的發展
藍圖。已有21家工業企業落戶桃水工業小區,園區的年產值將超過3個億,同時,蓬源鎮也已基本形成了以氧化鋅為代表的化工業、
煙花鞭炮業及以環保磚為代表的新型牆體材料業三架並驅的工業格局。
蓬源鎮特色資源
優質煤基地
蓬源鎮
資源豐富,是全省一個重要優質煤
基地,全蓬源鎮有1個市國營
煤礦,9個個體煤礦,年產煤50萬噸,對工業企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優勢。始建於80年代的一批化工企業,為桃水的工業發展培養了大批
技術人才,積累了大量經驗和
財富。已形成的
氧化鋅、
氟化鈉等拳頭產品享譽省內外。
油茶樹
蓬源鎮有6.8萬畝優質油茶林,是全省一個重要油茶基地,恆源油脂有限公司已成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桃水
茶籽油”被評為全省馳名品牌。新造油茶林苗木全部採用新市油茶場采穗圃的穗條嫁接的兩年生優良
無性系嫁接苗,主要品種為茶陵166號、桂4、巨建2號等多個品種,造林
株行距為3m×3m,每畝75株。造林後連續三年進行墾復撫育並
施肥,油茶林林相整齊,長勢良好,整個油茶林在造林後第三年(2004年)就開始掛果,2005年進入盛果期,現已經進入豐產階段,2006、2007年連續兩年每年產球果4萬斤以上,產油2000斤以上,畝產油達40斤以上,副產品茶餅4噸,收入近5萬元。2008年經過精心培育、管撫,更是豐收在望。2008年10月27日通過
衡東縣林業局技術人員測產,結果如下:1號油茶標準地平均
冠幅259厘米、產
球果246.05公斤、平均每公斤球果50個,以1號標準地計算折每畝產球果1537.8公斤。2號油茶標準地平均冠幅263厘米、產球果224.5公斤、平均每公斤球果51個,以2號標準地計算折每畝產球果1403公斤。並隨機抽取10個球果測量平均直徑為4.37厘米。計算2個標準地平均畝產油茶球果1470.4公斤,依每百公斤球果產5公斤油的出油率計算,畝產
茶油可達73.5公斤。可產球果7.352萬公斤(50畝),可產油3676公斤,收入可達14.7萬餘元(40元/公斤),畝平
收入2940元。
蓬源鎮經濟概況
每逢趕集,
茶葉、
水果、
蔬菜、水產、生豬等土特產品竟相上市,年零售總額300萬元以上。鎮黨委、政府致力於發展鎮辦企業,先後辦起了化工、建材、陶瓷、機械加工、印刷等16家有一定規模的鎮屬企業,年創工業產值1.4億元,實現
利潤1000多萬元。鎮黨委、政府從1998年開始,對全鎮企業,相繼採取
股份制合作、租賃、承包、買斷等形式,全面轉換
經營機制。同時,鎮政府還積極為企業排擾解難,協調關係,推銷產品,使企業潛力得到了充分發揮。株洲鑫惠電力線路金具廠,投產才10個月就實現產值780萬元,完成稅收14.33萬元,進入縣民營企業十強,受到縣政府的獎勵。
該鎮以小城鎮建設為龍頭,加大對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打通了兩條路,搞活了兩個
市場。即修好了殷洲路,搞活了鎮政府門前的
農貿市場;搞好了線砂改油,搞活了農民街市場;全鎮各村搞好了農網改造,並通過
驗收;新架80KW
變壓器2台,解決了全鎮電力增容及企業用電問題。同時,政府還制定了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不斷最佳化了投資環境,全鎮引進企業5家,新增企業產值1200萬元,新增
稅源30多萬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全鎮文化、衛生、教育、科技等事業的振興。鎮投資200多萬元,興建了融培訓,教育、服務於一體的農科教中心;興建了一所高規格的鎮中學;建立了一個達省標的萬冊圖書庫;建立了鎮
有線電視站;整治和完善了鎮衛生院管理體系,各村設立了村衛生所。
基礎設施
鎮黨委嚴格遵循
民意測驗、
組織考察、民主推選的組織程式,採取“內舉”、“換位”、“回情”、“下派”等措施,多渠道多途徑選賢任能,把
政治堅定、公道正派、民眾擁護、又帶領民眾致富奔小康能力的優秀人才選進班子中,尤其注重選好配強村黨支部書記。二是有的放矢“訓”,提高班子。整頓和換屆後,組織信任村幹部參加集中教育培訓班,並以村為單位,組織村組幹部、黨員緊密聯繫思想、工作實際,交心談心,座談討論,召開民主生活會,及時化解
矛盾,理順情緒,增進團結。三是建章立制“管”,鞏固班子。鎮黨委結合村里實際,派駐指導員協助全鎮各村制定了全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村支部工作規劃,重點幫助村里健全“
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
黨員責任區、外出黨員管理、黨員
民主監督等黨內生活制度,以制度來約束黨員幹部的行為,力求村黨支部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歸可依。
醫療
為了加強城鎮居民
醫療保險工作管理和落實,蓬源鎮政府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為了加大醫保宣傳工作力度,蓬源鎮政府不斷推出新的舉措,除了在鎮區書寫宣傳標語50條、張貼橫幅2條、發放宣傳資料5000餘份、組織
手機簡訊群發以外,
政府幹部還採取挨家挨戶上門宣傳、上門服務的方式,將新的優惠政策調整和2008年城鎮居民醫保報銷情況做了廣泛宣傳,讓廣大居民了解參保政策、熟悉參保
程式,激發了全鎮居民參保的熱情。在蓬源鎮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蓬源鎮的醫保工作進展順利,居民參保熱情高漲,全鎮整體參保率不斷攀升。
公路
2014年,投資800萬元的
衡東004縣道(楊橋-蓬源雲集)公路順利通車。地處偏遠的橫板、洪江、雲集、石梘有3700多口人,過去進出該村的是一條寬3.2米、僅能通過小四輪的村道,影響了村民致富奔
小康步伐。2012年初,村被定為市領導程紹光的“黨建幫扶”聯繫點,衡陽市委宣傳部、市房產局、市農發行、市質檢處等部門為該村幫扶後盾單位。為改變該村行路難問題,市縣“黨建幫扶”
單位多方籌資800萬元,對縣道X004進行整體拓寬硬化。2.6公里公路主道已達6米寬,3.1公里次村道達3.5至4.5米寬,該村95%以上農戶通上水泥公路。
水利
境內水利設施完備,先後修築了大閣、金龍2座小一型水庫和4處
小二型水庫,灌溉著萬畝良田,曾獲水利部授予的“全國水利建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