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國

蒙舍國

蒙舍國,即南詔國,意為“老虎很多的地方”,起初只是洱海南部的哀牢人(傣族先民)小邦國,壯大後遷都洱海盆地,並逐步統一了雲貴高原中南半島部分地區。

蒙舍國立國之初,北面還有同是哀牢人的蒙嶲國(今巍山北-漾濞南),以及河蠻人(白族先民)的浪穹國(今洱源)、邆賧國(今洱源鄧川)、施浪國(今洱源三營),還有磨些人(納西族先民)的越析國(今賓川)等五個比較大的小邦國,哀牢人稱“”為“”,蒙舍王即“詔蒙舍”,漢族按照漢族的思維翻譯為“蒙舍詔”,因“蒙舍詔”位於其他“詔”的南端,也被漢族稱作“南詔”(即“南王”)。“南詔”一詞後來逐漸代替蒙舍成為國家名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舍國
  • 別名:南詔國
  • 屬性:國名
  • 意為老虎很多的地方
  • 起源:洱海南部
  • 民族:哀牢人(傣族先民)
起源,淵源,發展,衰亡,

起源

蒙舍國(南詔國)起初只是洱海南部的哀牢人(傣族先民)小邦國,壯大後遷都洱海盆地,並逐步統一了雲貴高原中南半島部分地區。
蒙舍國立國之初,北面還有同是哀牢人的蒙嶲國(今巍山北-漾濞南),以及河蠻人(白族先民)的浪穹國(今洱源)、邆賧國(今洱源鄧川)、施浪國(今洱源三營),還有磨些人(納西族先民)的越析國(今賓川)等五個比較大的小邦國,哀牢人稱“”為“”,蒙舍王即“詔蒙舍”,漢族按照漢族的思維翻譯為“蒙舍詔”,因“蒙舍詔”位於其他“詔”的南端,也被漢族稱作“南詔”(即“南王”)。“南詔”一詞後來逐漸代替蒙舍成為國家名字。

淵源

公元6世紀末,達光(撣)王國被驃人所滅,哀牢王族紛紛回遷至哀牢故地。此時,哀牢王族雖因漢朝的擠壓西遷幾世,但哀牢故地仍有眾多哀牢子民,哀牢王族尚有一定的影響力。
哀牢王族中的舍龍一族,為避難遷居至蒙舍(今巍山南-南澗北)。蒙舍本是哀牢領土,被漢朝強行設定為邪龍縣,劃歸益州郡管轄,哀牢王柳貌歸漢後,又劃予永昌郡歸哀牢王與永昌太守共同管轄,漢朝勢力退出後,蒙舍被豪酋占據。舍龍一族的到來,蒙舍當地的哀牢後裔紛紛表示歡迎,豪酋張樂進求為獲得舍龍一族的支持,將女兒嫁予舍龍之子細奴邏,並請求遜位於細奴邏。
649年,細奴邏繼承蒙舍詔。此時,蒙舍北邊還有蒙嶲詔(今巍山北-漾濞南)、浪穹詔(今洱源)、邆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越析詔(今賓川)等五個比較大的“詔”。因蒙舍在這些“詔”的南面,故而被漢史稱作“南詔”。
新唐書·南蠻上·南詔上》載:“南詔,或曰鶴拓,曰龍尾、曰苴咩,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定之。蒙舍在諸部南,故稱南詔。”

發展

653年,為求強大的唐王朝護佑,細奴邏派子邏盛炎赴唐朝見,唐高宗封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其北面五詔與河蠻部落,受吐蕃威脅,則棄唐歸附吐蕃,只有南詔附唐,而得唐的大力支持。713年,唐玄宗封南詔皮邏閣為台登郡王。
737年,皮邏閣戰勝河蠻,取太和城。次年,唐玄宗賜皮邏閣名為蒙歸義,進爵為雲南王。
皮邏閣依附於唐朝,“當是時,五詔微,歸義獨強,乃厚以利啖劍南節度使王昱,求合六詔為一。制可。”,兼併了洱海周邊五詔,於738年統一了洱海地區。於739年遷都太和城。
745年,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遣使至南詔,讓南詔攻吐蕃,而南詔為自身的發展,則想向東兼併西爨擴充領土,雙方產生矛盾。
750年,閣邏鳳路過雲南(即姚州),雲南太守張虔陀侮辱同行的婦女,勒索賄賂,閣邏鳳不應,張虔陀派人去辱罵,並向朝廷誣告閣邏鳳。閣邏鳳憤怒,起兵攻破雲南,殺張虔陀,並取羈縻州。史載“鮮于仲通為劍南節度使,張虔陀為雲南太守。仲通褊急寡謀,虔陀矯詐,待之不以禮。舊事,南詔常與其妻子謁見都督,虔陀皆私之。有所徵求,閣羅鳳多不應,虔陀遣人罵辱之,仍密奏其罪。閣羅鳳忿怨,因發兵反攻,圍虔陀,殺之。”
751年,鮮于仲通率兵八萬出戎、巂州,往擊南詔,閣邏鳳遣使謝罪請和,請還其所虜掠,表示願意歸附於唐朝,若不允許則“歸命吐蕃,雲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鮮于仲通不許,進軍至西洱河,兵臨南詔首都大和城,被南詔擊敗,唐兵死六萬人。吐蕃棄隸縮贊贊普得到這個盟國,自然很滿意,752年,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鐘(意為贊普之弟)南國大詔”,“賜為兄弟之國”。閣邏鳳自立國號為大蒙。當時楊國忠當政,唐玄宗年邁昏聵,安史之亂即將爆發,卻還繼續出兵攻南詔。南詔方面亦損失慘重,自曲、靖二州以下東爨居地也被唐兵破壞。
754年,劍南留後李宓(mì)率兵七萬擊南詔,進至南詔首都太和城,全軍覆沒。這是唐最後一次出兵。第二年,安祿山反叛,唐無力再進攻,可是南詔還有意歸唐。閣邏鳳在太和城中立一大碑(南詔德化碑),表示叛唐出於不得已,對臣屬說,後世可能又歸唐,當指碑給唐使者看,明白我的本心。閣邏鳳知道依附吐蕃害多利少,兩國關係是不能持久的。
779年,唐朝李晟等大破南詔、吐蕃聯軍,使其損失慘重,《資治通鑑》:“上髮禁兵四千人,使晟將之,發邠、隴、范陽兵五千,使金吾大將軍安邑曲環將之,以救蜀。東川出軍,自江油趣白壩,與山南兵合擊吐蕃、南詔,破之。范陽兵追及於七盤,又破之,遂克維、茂二州。李晟追擊於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詔饑寒隕於崖谷死者八、九萬人。”《新唐書》:“德宗髮禁衛及幽州軍以援東川,與山南兵合,大敗異牟尋眾,斬首六千級,禽生捕傷甚眾,顛踣厓峭且十萬”……
兩國戰敗後,吐蕃悔怒,南詔恐懼,雙方關係開始發生變化。吐蕃改封南詔國王為日東王,取消“兄弟之國”地位,要求確定君臣關係,開始在南詔徵收重稅,險要處設立營堡,還要南詔每年出兵助防,南詔苦不堪言。
吐蕃不斷的索取,南詔清平官鄭回(被南詔俘獲的唐朝官員)開始勸異牟尋歸附唐朝。793年,異牟尋決定歸唐,遣使者分三批到成都表示誠意,願做唐朝藩屬
794年,南詔在洱海邊的點蒼山神祠與唐朝使臣舉行盟誓,南詔之主異牟尋面對天、地、水三大自然神與五嶽四瀆之靈,率文武大臣發誓:“請全部落歸附漢朝(即唐朝)”,南詔管轄的各部落首領也表示:願歸清化,誓為漢臣,永無離貳。唐廷冊封異牟尋為“南詔王”,賜“南詔印”;以南詔統領的疆域設定“雲南安撫使司”,政區長官為“雲南安撫使”,由劍南西川節度使兼任,南詔由雲南安撫使節制。
《新唐書》:“遣弟湊羅棟、清平官尹仇寬等二十七人入獻地圖、方物,請復號南詔。帝賜賚有加,拜仇寬左散騎常侍,封高溪郡王。”“明年夏六月,冊異牟尋為南詔王。以祠部郎中袁滋持節領使,成都少尹龐頎副之,崔佐時為判官;俱文珍為宣慰使,劉幽岩為判官。賜黃金印,文曰“貞元冊南詔印””“相者引異牟尋去位,跽受冊印,稽首再拜;又受賜服備物,退曰:“開元、天寶中,曾祖及祖皆蒙冊襲王,自此五十年。貞元皇帝洗痕錄功,復賜爵命,子子孫孫永為唐臣。””
會盟後,異牟尋發兵襲擊吐蕃,大破吐蕃軍於神川(雲南境內金沙江),取鐵橋等十六城,得降眾十餘萬人。征服施、順、磨些(納西族先民)等部,遷數萬戶充實弄棟(姚安)鎮。801年,吐蕃傾全國之力進攻唐朝劍南節度與南詔,唐軍與南詔軍合力,大破吐蕃軍,生擒吐蕃軍統帥論莽熱。
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別稱鶴拓。

衰亡

808年,異牟尋死,子尋閣勸立。809年,尋閣勸死,年僅十二歲的長子勸龍晟繼位。816年,弄棟節度使王爵蒙嵯巔殺勸龍晟,擁立勸龍晟勸豐利。823年,勸豐利死,弟勸豐祐立。
南詔自戰勝吐蕃後,節度使權力逐漸增大,幼君繼位,權臣做大。
829年,劍南節度使杜元穎不曉軍事,武備廢弛,且苛待士卒,導致士卒引南詔入寇,攻破成都外城,掠走數萬人。
830年,唐朝李德裕前來鎮守,蜀地遂安,《資治通鑑》:“德裕乃練士卒,葺堡鄣,積糧儲以備邊,蜀人粗安。”《新唐書》:“明年,(南詔)上表請罪。比年使者來朝,開成、會昌間再至。”
859年,豐祐死,子世隆立。勇將段宗牓殺攝政蒙嵯巔,南詔政權落入段氏手中。後來唐與南詔還有數次交手,南詔進攻安南、西川,髙駢等率唐軍數次擊敗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耗虛”,南詔衰落。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駢以選士五千度江,敗林邑兵於邕州,擊南詔龍州屯,蠻酋燒貲畜走。酋龍遣楊緝思助酋遷共守安南,以范脆些為安南都統,趙諾眉為扶邪都統。七年六月,駢次交州,戰數勝,士酣斗,斬其將張詮。李溠龍舉眾萬人降,拔波風三壁。緝思出戰,敗,還走城。士乘之,超堞入,斬酋遷、脆些、諾眉,上首三萬級,安南平。”
“帝遣東川節度使顏慶復為大度河制置、劍南應接使,兵次新都,博野將曾元裕敗蠻兵,斬二千級。南詔騎數萬晨壓官軍以騁,大將宋威以忠武兵戰,斬首五千,獲馬四百尾。南詔退屯星宿山,威進戍沱江……蠻聞鳳翔、山南軍且來,乃迎戰毘橋,不勝,趨沱江,為伏士所擊,又敗。城中出突將,夜火蠻營,酋龍、坦綽身督戰。後三日,王師奪升遷梁,蠻大敗,夜燒亭傳,乘火所向,雨矢射王師。威疏軍行,向矢所發叢射之。兩軍不能決,各解去。酋龍知不敵,夜徹營南奔……”
“(南詔)屢覆眾,國耗虛……”“駢至不淹月,閱精騎五千,逐蠻至大度河,奪鎧馬,執酋長五十斬之……”“築戎州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險,料壯卒為平夷軍,南詔氣奪”……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駢次峰州,大破南詔蠻,收所獲贍軍……”“當是時,蠻攻雅州,壁廬山,聞駢至,亟解去。駢即移檄驃信,勒兵從之。驃信大懼,送質子入朝,約不敢寇。”
《資治通鑑》:“駢以五千人先濟,約維周發兵應援;駢既行,維周擁餘眾,不發一卒以繼之。九月,駢至南定,駢掩擊,大破之,收其所獲以食軍。”“監陳敕使韋仲宰將七千人至峰州,高駢得以益其軍,進擊南詔,屢破之。”“是月,駢大破南詔蠻於交趾,殺獲甚眾,遂圍交趾城。”“駢至,復督勵將士攻城,遂克之,殺段酋遷及土蠻為南詔鄉導者朱道古,斬道三萬餘級,南詔遁去。駢又破土蠻附南詔者二洞,誅其酋長,土蠻帥眾歸附者萬七千人。”“慶復至新都,蠻分兵往拒之。甲午,與慶復遇,慶復大破蠻軍,殺二千餘人,蜀民數千人爭操芟刀、白以助官軍,呼聲震野。乙未,蠻步騎數萬復至,會右武衛上將軍宋威以忠武二千人至,即與諸軍會戰,蠻軍大敗,死者五千餘人……甲兵服物遺棄於路……”“高駢至成都,明日,發步騎五千追南詔,至大渡河,殺獲甚眾,擒其酋長數十人,至成都,斬之。修復邛崍關、大渡河諸城柵,又築城於戎州馬湖鎮,號平夷軍,又築城於沐源川,皆蠻入蜀之要路也,各置兵數千戍之……”
公元897年,南詔的漢人權臣鄭買嗣指使楊登殺死南詔王隆舜,公元902年,隆舜之子舜化貞死,鄭買嗣害死舜化貞的太子,又殺南詔王族宗親800餘人,滅亡南詔,建立大長和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