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施浪詔
施浪詔,唐朝前期雲南的一個部落,六詔之一。在今雲南洱源縣三營鄉梅城村(後班搬遷至牛街鄉班城村,故音梅城村白族方言為“白子城”和班城音為“搬城”),位於...
- 詔
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睒詔、施浪詔、蒙舍詔。 又《正韻》市召切,音紹。《禮·禮器》禮有𢷤詔。《注》告道賔主者也。詔...
- 六詔
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部落經過相互兼併,最後形成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大的部落,稱為「六詔」。其中,蒙巂詔在今...
- 千旁羅顛
千旁羅顛是唐代六詔之一的施浪詔末代王,在位年期不明。施浪詔後來被南詔滅亡,千旁羅顛逃到瀘北,有子孫在吐蕃。...
- 六詔統一
稱南詔;蒙�詔,在今巍山縣北部,為蒙舍詔北鄰;越析詔,在今賓川、風儀二縣;�賧(téng dǎn)詔,在今鄧川縣;浪穹詔,在今洱源縣;施浪詔,在�賧詔...
- 施望千
施望千是唐代六詔之一的施浪詔王,在位年期不明。...... 施望千是唐代六詔之一的施浪詔王,在位年期不明。中文名 施望千 外文名 Shi Wangqian 類型 古...
- 南詔
隋末唐初洱海地區小國林立,互不役屬,其中有六個實力較強的小國,分別被六個國王統領,被稱為六詔,分別是: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
- 三營鎮(雲南省洱源縣三營鎮)
六詔時期為施浪詔故地。“元世祖入大理,以此為吐蕃襟喉,留軍三百戶鎮之”(《舊雲南通志》),三營因此得名。1950年為第二區。1958年至1961年,設劍川大縣時...
- 爨夷
白蠻又包含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大部落(六詔)。又有“濮部”之說。748年為南詔所滅,南詔遂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 皮姓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皮羅閣在唐王朝支持下擊敗邆賧詔顛之託、浪穹詔俟羅君、施浪詔傍羅顛、越析詔于贈、蒙巂詔原羅,兼併五詔。唐王朝為皮羅閣進爵雲南...
- 邆睒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五:“八詔者, 隋時 永昌 姚州 聞有蒙舍詔、 蒙嶲詔 、 越析詔 、 浪穹詔 、 施浪詔、 邆賧詔 ,又有 傍( 時傍 )、 ...
- 烏蠻
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
- 哀牢夷
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
- 彌渡山歌
境內發掘的戰國青銅鼓考證,2000多年前,彌渡就進入了農耕時代.隋末唐初,洱海地區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大部落爭相崛起,這裡被稱之為...
- 爨蠻
白蠻又包含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大部落(六詔)。又有“濮部”之說。748年為南詔所滅,南詔遂建立了奴隸制國家。...
- 傍(漢字)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隋時 永昌 姚州 聞有蒙舍詔、 蒙嶲詔 、 越析詔 、 浪穹詔 、 施浪詔、 邆賧詔 ,又有 傍矣川 、 羅識 二族,通號‘...
- 白潔夫人
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區的眾多少數民族部落經過相互兼併,最後形成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大的部落,稱為「六詔」。其中,蒙巂詔在今...
- 諸蠻
唐朝初年,他們逐漸發展形成為六個部落,即史書上稱的“六詔”:蒙舍詔、蒙嶲詔、邆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越析詔。除越析詔後來發展成納西族先民的一部分外,...
- 傍矣川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隋時 永昌 姚州 聞有 蒙舍詔 、 蒙嶲詔 、 越析詔 、 浪穹詔 、 施浪詔 、 邆賧詔 ,又有 傍矣川 、 羅識 二族,...
- 唐與南詔戰爭
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定之。蒙舍在諸部南,故稱南詔。 3.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