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山東省東明縣五霸崗村古代地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葵丘,古代地名,位於今山東菏澤東明縣五霸崗村。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處,舊時因該地盛產向日葵,地勢較高,並有一高大土丘,故命此地為“葵丘”。春秋時期,齊桓公大會諸侯於此丘,因參加會盟的是五個諸侯霸主,會盟影響又大,為紀念葵丘會盟之事,葵丘這個地方就更名為五霸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葵丘
  • 地理位置:今山東省東明縣五霸崗村
  •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簡介,名稱來源,葵丘會盟,葵丘斷碑,地理位置,

簡介

五霸崗村東明縣陸圈鎮。位於縣城東南20公里處。舊時因該地盛產向日葵,地勢較高,並且有一高大廣闊的土丘,故命此地為“葵丘”。
春秋時期,齊桓公大會諸侯於此丘,因參加會盟的是五個諸侯國的霸主,盟會影響很大,為紀念葵丘會盟之事,葵丘這個地方便更名為五霸崗。而該村形成村落,始於南北朝時期,在318年至581年間。由渠、王兩姓從外遷入該地建村,村名叫五霸崗村,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五霸崗村村名沿用至今。現該村已發展到1110戶,5000餘口人,以渠、王兩姓最多,是全縣人口最多的村莊。

名稱來源

據說上古時期該地盛產向日葵,地勢較高,並且有一高大廣闊的土丘,故名“葵丘”。

葵丘會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今五霸崗村)。
齊桓公為何選此作為會盟地,這與五霸崗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關係。春秋時期,這個地方屬宋國土地,東邊毗連魯國郊區,北望是青州——齊國的封地,西接徐州——晉國的邊疆。這裡是四國的交界地,把會盟之地選在這裡,是在情理之中的。2600多年過去了,五霸結盟的高崗依然存在,只是隱隱約約、依依稀稀罷了。五霸盟壇是古東明的十二景之一。
春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大變革的時代。這時統一的西周王朝分裂成許多相對獨立的諸侯國,正如《史記·周本紀》所記載:“周王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盤根錯節的宗法制開始分崩離析。井田制在瓦解,禮制在破壞,封建的生產關係迅速成長,奴隸和平民的鬥爭風起雲湧,社會正經歷著一次歷史的變革,於是就出現了大國爭霸的局面。齊是東方大國,其疆土“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從太公開始,就“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到春秋初年,齊已成為東方最為強大的諸侯國,齊桓公成為中原地區的霸主。此時,南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不斷入侵中原,中原諸國人民深受其害。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相號召,公元前662年,狄人侵邢,因唇齒關係,齊桓公出擊救邢,驅走了狄人。
公元前660年,狄人伐衛,殺了衛懿公,衛亡。齊桓公把衛國的難民遷到楚丘,另立國君,衛得以復國。齊桓公這一系列的主動,使得他在諸侯各國的威信大大提高。這時,南方的強楚不斷北侵,威脅中原。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齊、魯、曹、衛、宋、陳、鄭、許八國軍隊伐楚,觀兵如陵。楚見齊軍勢盛,乃派人言和。就這樣,中原八國諸侯和楚國一起在召陵訂立了盟約,各自回國去了。此前齊桓公曾八次會合諸侯,訂立盟約,以求國泰民安。後來,周王室糾紛,齊桓公又幫助太子姬鄭鞏固了地位。太子即位後,為報答齊桓公,特派使者把祭祀太廟的祭肉送給齊桓公,算作一份厚禮。齊桓公趁此機會,於公元前651年,又在宋國的葵丘(今五霸崗)即齊國的南界會合諸侯,並招待了周天子使者。並且訂立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盟約,主要內容是:修水利,防水患,不準把鄰國作為敵手;鄰國有災荒來買糧食,不準禁止;凡是同盟的諸侯,在訂立盟約以後,都要和平共處、友好相待。參加這次會盟的諸侯霸主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衛國公曹穆公。這次五霸會盟目的明確,意義重大,也是齊桓公最後一次會合諸侯。葵丘之會正式確立齊桓公的霸主地位,至此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峰巔。

葵丘斷碑

五霸崗村內現保存有葵丘斷碑一塊,明朝萬曆年間的五霸會盟斷碑一塊,宋代開封知府鄧光緒題碑一塊。三個石碑上的碑文依稀可見。時光如流,歲月滄桑,歷朝歷代,文人墨客,高官賢達來此觀光遊覽者甚多,或借古喻今,或抒發胸臆,慨嘆齊桓公雄才大略,讚譽管仲的治世才華。明朝直臣陳其猷為五霸崗盟壇題詠:“霸圖競相長,姬轍既已東。抵掌歃血事,蕭瑟起悲風”。清康熙年間,真定府通判時攝縣事范通題五霸壇:“當年霸業競誰存?日落遺壇鳥雀喧。欲問衰周興廢事,空餘荒阜列平原。”另有明朝高官及詩人穆光胤、李民質、李思孝、張尚友、楊尚震,清朝詩人戴元、董珩等都曾到此觀光留詩,抒發情感。這些詩句一併輯錄在了東明縣舊志內。

地理位置

五霸崗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