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盟台寺位於民權縣東北方向30公里處,褚廟店(褚廟鄉)東南3公里,古為戴國,世屬考城縣,唐宋以來的盟台鄉。明清為白水牛里,北靠古黃河,元明時名汀水河,建國後名洋河,東近古蒙澤,距莊周故里清蓮寺、莊周墓6公里,南距古黃國(有古普恩院,今名孔梁寺,在老顏集東南2公里,有古碑記載)。部漢代古考城有丹水,又名子獲渠,史村河,唐以後名汴水,後為黃河故道,今為林七水庫,明代建有武勝寺,1946年拆毀,1985年修復改名為葵丘寺,實際葵丘寺只有一個,就是上面位於商丘民權縣褚廟鄉的葵丘盟台寺是經過相關部門批准的開放性寺院,林七水庫葵丘寺是個人改名的寺院,沒有經過相關部門批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盟台寺
- 復建時間:1997年
- 地址:河南省民權縣褚廟鄉范堂村
- 別名:葵丘寺
簡介,歷史,
簡介
地址:位於河南省民權縣褚廟鄉范堂村
復建時間:1997年
歷史
葵丘為古戴國考城地望,葵丘盟台為春秋時期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齊恆公大會齊、衛、曹、宋、戴、許、鄭等七國諸侯時所築,台高大,占地數畝,為古戴國別官,建築壯觀輝煌,工商業繁盛,文化發達。據傳文哲大師,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字家莊周曾在此寓居,講學、著書,東漢廉史考城史村鋪(今屬民權城鎮)人,北宋仁宗時三知開封府的傅求(今民權李堂鄉焦堂村人)等人都曾在此講學活動。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命大臣褚遂良在葵丘會盟台遺址上建一座宏偉壯觀的大寺院,名為葵丘盟台寺,寺院占地百餘畝,並賜良田三千畝,以作香火之資,供養僧眾等。後人為紀念褚遂良愛民、建寺之功,建造一座廟宇,名日褚廟,後世在此開店者,因名為褚廟店,葵丘盟台寺自唐初創建,歷史五代,宋(金)元,元末遭受戰爭破壞。明洪武永樂年間、成化、萬曆朝屢經修茸。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河患毀於水,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河道南遷,重修葵丘盟台寺,乾隆36年舉人王素,字大白,為寺院撰寫碑文。有如來佛,前後大殿三座,東西廊房、寮房六十多間,山門三重,魏峨壯觀,寺院僧眾數十人,占地三百畝。葵丘盟台寺院下轄清蓮寺、梁晉口,六畝等多所寺廟。昔日每逢農曆三月初六日大會七天,遠近數百里善男善女,信眾遊客雲集數千人。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在此多次和其他諸侯會盟,共商天下大事。後人在此地建一寺院,稱盟台寺。香火最旺時,盟台寺有大殿6間,東西側殿各3間,僧侶32人,方丈1人,住持1人。大殿內供奉有如來佛祖、四大金剛和十八羅漢,個個形態逼真。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有上千人到寺院上香,還有秧歌隊、腰鼓隊、嗩吶隊助興,寺院內經聲朗朗,寺院外熱鬧非凡。尤其是每年農曆三月初六,盟台寺更為熱鬧,寺院設有粥棚,供前來上香的人進餐。抗日戰爭時期,盟台寺被嚴重毀壞,變得千瘡百孔,成為廢墟。1997年,在原盟台寺遺址處重建寺院,現有大殿3間,東西側殿各3間,僧侶8人。
歷代以來,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多有歌詠葵丘盟台者,明代有河南副使劉鹹,提學簽事曹璉題《盟台會》中有“古人遺台土一兵,齊恆於此會諸侯”。明城化年間考城縣教諭蔡紳,清季歲生邑人張良珂有《會盟台懷古》中有“五命堂堂霸業樂,葵丘剩有會盟台”。抗日前曾任《大公報》記者,號豫東野人的李樹密(1970年—1985年)民權褚廟《霸王盟壇和盟台寺的辨別》。抗日中日人山本世作曾在盟台寺院避難。葵丘盟台寺歷代多有名僧,文獻毀於水火,今已無證。
葵丘盟台寺在1952年春天被拆毀。1987年冬范堂村民眾在寺院遺址平整土地,在寺內原水井中,挖出明代殘碑一截,系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第三次重修盟台寺院所立,碑文為考城且教蔡紳所撰。碑文中有葵丘盟台寺院等字樣。其他字跡難以辨認。經盟台寺最後一位主持僧人岳和《法號攢鑫》褚廟鄉趙壩村(1926年—2001)俗王所辯,該碑確實啟明碑無疑,盟台寺院45代主持方丈釋海城,1938年任主持,曹縣人。47代釋岳和,法號贊鑫,1936年出家,褚廟趙壩人俗姓王,1947年任主持,1952年還俗,2001年去世享年76歲。1995年春盟台寺周圍村莊善男信女,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弘揚佛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經領導批准,在原葵丘盟台寺院舊址上建成前後大殿,廊坊6間,圍牆200多米,山門等。寺仍名葵丘盟台寺院,農曆三月初六日大會五天,寺院制定管理、安全、防火、財務等制度。寺有管理委員會人員7人,居士30多人,向民權縣宗教局寫報告,申請開放,以實現廣大善男信女、佛教弟子到葵丘盟台寺院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