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邱

璞邱,出自《古代齊國長城臨朐段考察簡報》,隸屬沂源縣南魯山鎮,位於魯山東麓,東南有大崮頂,西北有沙鍋子頂,西南有大峪頂;西側有璞西水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璞邱
  • 出處:《古代齊國長城臨朐段考察簡報》
  • 隸屬:沂源縣南魯山鎮
  • 位於:魯山東麓
相關歷史,故鄉網文,

相關歷史

據劉鎮宗、王新生著《古代齊國長城臨朐段考察簡報》記述,璞丘古稱葵丘。公元前651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曾會盟諸侯與此。管仲此前曾言於齊桓公曰:“使海於有蔽,渠弭於有渚,環山有牢”。可見璞丘在當時的戰略地位十分突出,扼據著齊魯咽喉要地。
現在的璞丘隸屬沂源縣南魯山鎮,位於魯山東麓,東南有大崮頂,西北有沙鍋子頂,西南有大峪頂;西側有璞西水庫,北邊有璞北水庫;其秀美風光,均在沙鍋子頂、黑石崖、璞丘嶺、大峪頂、南溝峪、松樹崖、東石堠、西石堠、璞西水庫一帶。

故鄉網文

下面來自網文《璞玉之邱-我的故鄉璞邱》
我的故鄉
被群峰咬得殘缺不全的藍天下,有一個古老的山莊。說她古老,村頭石碑有銘:“唐貞觀十三年,李氏在此建村,以山勢取名曰“坡口”,後雅化為璞邱。”這便是我的故鄉。
故鄉位於沂源縣的最北面。她西鄰博山,北接淄川,三縣交匯。因村子地域面積廣闊,沒雞鳴三縣之說。
從縣城東去北拐幾十里,便到一三岔口,再向西幾里,見一南北走向位於兩崖間的橋,這裡就是村子取名的“坡口”。幾十年前,此處並沒有橋 ,只有一間廟宇,曰“將軍廟”。傳說為一位孤軍奮戰,隻身突出重圍,死於此地的將軍所建。早年連日香火,病災之人前往求助,據說還特別靈驗。今廟宇不復存在,但仍見春節後走親戚之人在橋頭的香菸與紙火。
轉過山崖,小山後的墳塋間有一株高大的喬木—黃楝樹。大樹枝繁葉茂,樹上鳥鳴啁啾。人們說是稀有植物,受國家保護,是不能砍伐的。
繼續西行幾百米,便來到璞邱村。三條東西走向的大街,十幾條南北貫通的小巷,如一張網,網住了各家各戶的房屋、田園;網住了前輩們的愛與恨;網住了我輩的情與戀。四口古井,三幢小樓、兩株古槐、一條小河,訴說著古老山村的滄桑變遷。
古井很深,那是祖輩們的生命之源。晨光熹微里,暮色茫茫中,男人們擔起水桶,手提井繩,穿過大街小巷來到井邊,一邊拉咕著村裡的新鮮事,一邊放繩提水。每當這時,大街小巷裡就響起扁擔顫悠的吱嘎聲,桶兒碰撞的叮噹聲,笑聲、說話聲、腳步聲,同母叫女、兒喊娘,雞鳴、狗吠,交織在一起,婉如一曲優美動聽的交響樂,悠揚地飄蕩在山村的上空。如今,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古井已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正默默地注視著山村的變化。
小樓是二十世紀初期幾位大財主家建的,沿中街成“品”字座落。南一幢、北兩幢,相隔百多米遠,都是青磚小瓦,木質地板。解放後,小樓歸集體所有:一座歸了村裡的國小;一座為供銷社的倉庫;另一座為十隊的辦公室。今天,古樸的小樓已不復存在,只留在年長些人的記憶 里,代之的是新時期的紅瓦平房和鋼筋水泥樓房。
古槐,人們稱為“笨槐”。兩株古槐分別在村子的東頭和西頭,都有合抱粗。村東頭一棵的樹幹中間有一個大大的洞,小時候經常鑽進去玩。古槐老樹新枝,春天開花,夏天結籽,我們稱之槐當榔。夏天,人們采來,用鍋炒後,泡著當茶喝。味苦,能生津降火。
村前有一條靜靜的小河。沿河兩岸長滿青苔,河水清澈見底,魚蝦成群游弋,小時候經常到河裡捉魚。捉魚有多種方法:石下摸魚、撤水拾魚、苦葉釣魚、大錘震魚等等。最有趣地是撤水拾魚:在有岔道且水較淺的河裡,將其中一支岔的河水的上游堵住,使水從另一河岔流走。被堵一條河岔的水漫漫地乾涸了,魚兒、蝦兒在河床上拚命的蹦啊、跳啊,掙扎著,這時就可以拾魚了。最殘酷的是苦葉藥魚:這種方法適用於水較深不易撤乾的小水潭。將小潭上游的水堵 住,使其成為靜水小潭。幾個小夥伴從河岸柳樹上采來許許多多的柳枝、柳葉。在小潭的石頭上砸呀、搓呀、揉呀,使葉的苦汁流入潭水中,同時不斷地在小潭中攪拌,水慢慢地變色、變渾、變苦。小魚受不了這苦水的折磨,游到水面、探出腦袋、伸出嘴巴,拚命地呼吸著。捉魚的時候到了,小夥伴們伸出雙手,將掙扎的小魚一條條捧出。今天的小河已沒有了過去的風采,一年中有幾個季節是乾涸的,河床黑黑的,大大小小的石頭無規則地分布著,更談不到有什麼魚蝦、螃蟹之類的小生命了。
我懷念故鄉過去的小河。
老村人自有老村人的語言特點;山莊人自有山莊人的風俗習慣。故鄉人在稱呼上有幾個是別具特色的:稱奶奶為媽媽(mƒ m‚),稱兄長為哥哥(gu guo),依次是二哥(gu)、三哥(gu)等等。鳥的名稱也有一定的風格,所有鳥稱為鷐子,然後再按各類鳥的不同的特點進行命名:如報穀子(布穀鳥)長尾巴郎(灰喜鵲),家鷐子(麻雀)等;在時間稱謂上,有的真叫人不可思議:稱明天全天叫早晨,明天中午稱作早晨晌午,明天晚上稱早晨後晌等。
故鄉人過年也有一定的特色:除夕的傍晚,以家族為單位,由年長者為首,以輩齒為序排一 長龍,每人手裡拿一支點燃的香,從設有祖宗靈位的家裡魚貫而出,走到街上,立定,向著埋祖先的墓地方向齊作一揖(打拱),爾後魚貫而回,這就象徵著將自己的祖先請了回來,稱為“請家堂”。各家各戶拿酒、端菜,集於一起,擺在靈位前,供祖宗們享用,以盡晚輩的孝道。之後留幾位年長的人守家堂,其他人回到自己的家裡過年。
過年的晚飯,菜比平時豐盛多了,全家人聚在一起,說呀、笑呀、吃呀、喝呀,分享著一年來的豐收與歡樂。飯後稍作休息,便上床睡覺。四更過後,院子裡年長的女主人起床了,來到其他人家的窗台下,大妹妹、二妹妹、他嬸子、他嫂子的悄悄地喊起了弟媳婦、侄媳婦等。幾個人嘀嘀咕咕地燒香,請下了天上的眾位神仙。家裡的男主人也起來了,拿酒、端菜,燒火、下水餃,集於事先在天井裡準備好的一張桌子上,供神仙品嘗。之後再嘁嘁喳喳地叫醒兒女們起來過年。孩子們 在朦朧中,抖著身子穿上母親為其準備的新衣裳,替大人們去乾點事或做一些自己計畫好的大事。五更時分,各家各戶便響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那是歡送眾天神的禮炮。神仙們吃飽、喝足、懷裡揣著人們恭送的錢糧,醉醺醺地回到天宮,去醞釀給人們以怎樣的幸福。天色微明,男人們不約而同地來到家堂前送自己的祖宗回家睡覺,祖宗們到陽間見到了自己的子子孫孫,並品嘗了美味佳肴,心滿意足地回到了自己安息的地方。近幾年,各家各戶都有了電視機,不再先睡覺後過年了,也同城裡人一樣看春節文藝晚會。
幾十年來,故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近幾年,村子裡的新房子逐年增多。閉路電視有了,程控電話也有了。城裡人有的東西,故鄉人有;城裡人沒有的東西,故鄉人也有 。
故鄉在發展,山村在變化。東院的晾衣架上,外婆的裹腳布同外甥女的紅領巾訴說著主人艱難的過去;西院的窗台上,孫子的“CBA”同爺爺的“卷倒山”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我期盼著故鄉有更大的發展,我祝福故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