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藤(傳說故事)

葫蘆藤(傳說故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物種名稱】:葫蘆(bottle gourd)

【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英文名稱】:Calabash Gourd , Bottle Gourd

【科屬分類】: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葫蘆科、葫蘆屬

【變種信息】:有多個變種:

原變種】:(葫蘆)瓠果大,長數十厘米,中間縊細,上部和下部膨大,下部大於上部。

var. depressa (Ser.) Hara(匏瓜、葫蘆)瓠果梨形,直徑約30㎝。亦有更大、更小的變型。

var. microcarpa (Naud.) Hara

var. gourda Hara

var. microphylla Hara(微型葫蘆

以上三變種可通稱“小葫蘆”。瓠果長不足10㎝,其中“微型葫蘆”更小。

var. hispida (Thunb.) Hara(瓠子瓠果圓柱形,長60-80㎝。

亦作calabash gourd。亦稱白花葫蘆(white-flowered gourd)。

【葫蘆科】:(Cucurbitaceae)蔓生或攀緣藤本植物,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原產舊大陸熱帶,在溫暖地區已栽培數百年。葫蘆各栽培類型藤蔓的長短,葉片、花朵的大小,果實的大小形狀各不相同。果有棒狀、瓢狀、海豚狀、壺狀等,類型的名稱亦視果形而定。

葫蘆枝蔓生長快,莖多毛,卷鬚分叉,有麝香氣味。花大,白色,美觀。葉稠密。常栽培作涼棚或供觀賞。果實嫩時可食,成熟後殼硬,可做瓶、瓢、匙羹等用具,以及鳥巢、小裝飾品、燈具及樂器等。有些品種果實長逾1公尺(約3呎)。葫蘆種子繁殖,易栽培,但要求有較長的炎熱季節果實才能成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葫蘆藤
  • 拉丁學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 :植物界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五椏果亞綱
  • :葫蘆科
  • :葫蘆屬
  • 分布區域:舊大陸熱帶
基本信息,葫蘆神話的傳說,葫蘆崇拜的傳說,葫蘆與孟姜女的傳說,葫蘆與端午節的傳說,葫蘆與民俗的傳說,

基本信息

我國至少有20多個民族拜匏,也就是崇拜葫蘆,並有葫蘆神話相伴隨。聞一多在《伏羲考》中,列出了與葫蘆相關的神話49種;據統計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就發現葫蘆神話119則。上古神話中作為人類始祖的伏羲、女媧,皆看作是葫蘆的化身。上古神話中還有“開天闢地”的始祖盤古,“‘盤’與‘奭瓠’之‘奭’古通用,‘古’與‘瓠’音近,‘盤古’即為‘奭瓠’,而‘奭瓠’就是葫蘆。”總之,創造人類及世界萬物的始祖乃是葫蘆轉化,“至於為什麼以始祖為葫蘆的化身,我想是因為瓜類多子,是子孫繁殖的最妙象徵。”由創生、始祖,再引申到男女**、婚戀等方面的意義,正是葫蘆作為隱喻意象在《詩》之興及《易》之象中的真正涵義。

葫蘆神話的傳說

葫蘆神話大多有這樣一些內容:葫蘆是誕生始祖的母體;是先祖靈魂的歸宿地;葫蘆籽是萬物的種子;葫蘆笙聲是祖先的聲音。彝族民間長詩《梅葛》說,漢、傣、彝、僳僳、藏、白、回等民族,都是從一個葫蘆里出來的親兄弟;拉祜族長詩《牡帕密帕》中說:第一代人扎笛和娜笛是天神厄莎用葫蘆孕育出來的,拉祜、佤、哈尼、彝、傣等九個民族是扎笛和娜笛所生的九對孩子。佤族《司崗里》也有類似的傳說。《牡帕密帕》中又說扎笛和娜笛長大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笛砍來最好的泡竹,找來最好的葫蘆,找到蜂蠟和樹槽,做出了第一隻葫蘆笙。”“娜笛砍來最好的金竹做響篾(口弦)。彈起響篾象夜鶯歌唱,吹起葫蘆笙象布穀鳥歡唱”,“厄莎給響篾放上相思藥,厄莎給葫蘆笙放上相思藥;扎笛吹葫蘆笙就想到妹妹,娜笛彈起響篾就想起哥哥。”還說,葫蘆笙的五根音管是五兄弟,有一年天大旱,五人每人拿一根竹管去找天神降雨,可是天神睡著了,怎么推喊也叫不醒,五人吹響了竹管,天神聽到這美妙的樂聲才醒過來。有一次五兄弟去深山,老父親盼兒歸來,就採集了五根竹管綑紮在一起,吹響後五兄弟聽到,知道是老父親在召喚,立即回到了父母身邊。

葫蘆崇拜的傳說

葫蘆還是有的少數民族崇拜的圖藤。在僳僳族口頭世代相傳的《創世紀》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遠古時候,天地相連,混混沌沌。人們都要彎著腰走路、要不然,頭就會碰著天。有一個人罵道:該死的老天,你不能高一點嗎?”這咒罵觸怒了老天,突然天降傾盆大雨、九天九夜不停,世間一片汪洋。有對兄妹倆人躲藏在一個大葫蘆里,隨著洪水漂流。洪水退落後,葫蘆擱淺在泥灘上,兄妹倆人從葫蘆里走出來,發覺天地分開了。天是那么高,地也不是那么混濁,出現高山、平原、河流、森林,但世上的人都被淹死了。世上只剩兄妹二人,如何生活和繁衍?哥哥說,世上人都死光了,只剩我們兄妹二人,為了不使人類絕種,我們結婚,才能繁殖後代。妹妹說,不行不行、我們都是一母所生,結婚是違反天道的。哥哥說,世上只剩我倆人,若不結婚。人類將會絕種。妹妹說,若老天同意我們才能結婚,如果你的箭射穿我的骨針孔,表示老天同意、我們就結婚。哥哥拉起彎弓、一箭射穿骨針孔。哥哥高興地說,老天同意我們結婚了。妹妹又說,還是不行,並指著一付磨盤說,我拿磨心,你拿磨軸,我們把它滾下山,如果磨心和磨軸合在一起,我們方可結婚;如果磨盤分開,我們就不能結婚。倆人把磨盤滾下山,磨心和磨軸果然合擾在一起。於是兄妹結為夫妻。
兄妹結婚後,生了五個孩子。生第一個孩子時,父親把白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漢族;生第二個孩子時,父親把弩箭放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說,你是僳僳族;生第三個孩子時,父親把黑布裹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彝族;生第四個孩子時、父親把木棍插在孩子身旁,對孩子說,你是獨龍族;生第五個孩子時,父親把簸箕蓋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說。你是怒族。總之,我們中華各民族都是同胞弟兄。

葫蘆與孟姜女的傳說

從前有兩戶人家,住在壽山的長城嶺下,一家姓孟,一家姓姜,他們是一牆之隔的好鄰居,但兩家都無子女。
有一年,孟家栽了一棵葫蘆,葫蘆長得很旺盛,葫蘆秧都爬到了姜家的屋頂上去了。奇怪的是這棵葫蘆只結了一個葫蘆,葫蘆又正長在兩家共有的牆上。秋天葫蘆成熟了,孟、姜兩家都希望葫蘆歸自家,兩家各不相讓,爭吵不休。最後,在村人的調和下決定每家各分一半。
兩家把葫蘆摘下來,當場就要鋸為兩半,但孟家找到鋸後怎么也鋸不開,後經木匠師傅指點才總算鋸開。當鋸開後,眾人十分驚訝!裡面竟然端坐著一位俊俏的小姑娘,長得似仙女下凡。兩家一見這小姑娘都不爭著要那葫蘆了,卻搶著要抱那小姑娘。兩家誰也不能說服誰,最後還是由眾人調解,兩家輪流撫養這個小姑娘。
從此之後,這個小姑娘就被孟、姜兩家養活著。一天,孟家對姜家說:“我們給她取個名吧。”,經雙方商量便起名孟姜女。從此,孟姜女這個名字就被人們叫開了。等她長大後就出嫁了,沒到兩個月的時間,丈夫便被齊威王徵召為民夫,到壽山後修築長城去了。後來丈夫累死在長城下,又被埋進了長城內,她便哭塌了長城。她的美名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

葫蘆與端午節的傳說

端午節習俗,民間門上插桃枝掛葫蘆。現代氣功測試證明,葫蘆有隔絕氣場功能。民語有“不知葫蘆里賣的什麼藥”,意即難以穿透葫蘆測視內中物品。從風水場氣分析,乃葫蘆的曲線外形狀含“S”形的太極陰陽分界線的神奇功能。因此常在風水化煞中套用。 據神話傳說,八仙之中的呂洞賓化作賣油郎到一山村中賣油,油價標明後任人根據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於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錢則少付。有一少年也學著別人的樣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錢。這位少年歸家後將大家買油及自身買油情況向母親如實介紹,母親對兒子進行了嚴肅批評,並責令兒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並前去對賣油郎賠禮。呂洞賓深感其誠實,於是告訴這位少年,五月初一將有大禍降到人間,在門口掛一個葫蘆則可太平無事,躲過災難。這位心地善良的母親急忙把這一訊息轉告鄰友,凡是聽到訊息的家家戶戶都紛紛在門眉處掛起了葫蘆。果然未過數日,一場特大山洪捲走了沒有掛葫蘆的人家,而掛葫蘆人家則是安然無恙。從此留下了端午節前幾天掛葫蘆的習俗。也有民間傳俗,說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藥王爺下凡,見到人間毒蟲橫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裝神藥的葫蘆掛在一家門口,滅蟲降瘟,普救眾生,留下了這一習俗。

葫蘆與民俗的傳說

古代夫妻結婚入洞房飲“合卺”酒,卺即葫蘆,其意為夫妻百年後靈魂可合體,因此古人視葫蘆為求吉護身、避邪祛祟的吉祥物。葫蘆與仙道的關係非常密切。《列仙傳》上的鐵拐先生、尹喜安期生費長房這些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總是與葫蘆為伍的,以致後來葫蘆成為成仙得道的標誌之一。由於“葫蘆”與“福祿”音同,它又是富貴的象徵,代表長壽吉祥,民間以彩葫蘆作佩飾,就是基於這種觀念。另外因葫蘆藤蔓綿延,結子繁盛,它又被視為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古代吉祥圖案中有不少關於葫蘆的題材,如“子孫萬代” 、“萬代盤長” 等。有些民家在屋樑下,懸掛著葫蘆,其稱之為“頂梁”,據說有此措施後,居家比較平安順利;較講究的民眾,則用紅繩線串綁五個葫蘆,稱為“五福臨門”。在台灣的鄉間,流傳一句諺語:“厝內一粒瓠,家風才會富”,意思是說,在家裡擺放一個葫蘆,才會發財、富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