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浙江道場山景點)

道場山萬壽寺舊名雲峰,在湖州市城南5公里,面積約8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10.7米,宋代曾被列為江南十大名剎之一,在國內外,特別是在日本和東南亞各國佛教界有很大影響。系天目山余脈的組成部分,素為湖州城南風景旅遊區。

明弘治《湖州府志》載:其山“峰巒秀郁,水石森爽,殊為吳興佳絕,古今遊覽者皆萃焉。”萬曆《湖州府志》把“道場曉霽”列為“吳興八景”之首。宋蘇東坡作《游道場山何山》詩:“我從山水窟中來,尚愛此山看不足”,及中外佛教界和文壇的高僧名等為道場山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道場山萬壽始建於唐中和年間(881——884),為江南著名的佛教聖地,素有“五山十剎”之一、浙北第一禪林之稱。從山腳到萬壽寺山門口的通道石板上,每隔一塊即雕有形態各異的荷花、荷葉、蓮、蓮子等圖案。山頂有多寶塔,下有伏虎岩,並有笑月、愛山、仰高、宜晚、望湖諸亭,以及瑤席池、放生池、祈年碑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萬壽寺
  • 外文名稱:Temple of Longevity
  • 地理位置:浙江湖州
  • 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
  • 開放時間:9:00-16:30
  • 著名景點:伏虎亭、瑤席池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

發展歷史

寺初建於唐中和年間(881—884)。據明萬曆《湖州府志》載:“唐中和間,如訥禪師辭師出行,師命之曰:‘逢道即止’。訥經此山,詢其名,父老曰:‘道場山,故多虎’。訥策筇直上,坐盤石,虎伏其側,三宿無傷,結庵居之,名其處曰‘伏虎岩’。”“後起廊廡、佛殿、塑千羅漢於中。”道場山護聖萬壽禪寺始建。這段記載,最早見於宋嘉泰《吳興志》。它夾雜了神話傳說,但不能排斥當年道場山山高林密,時有虎豹出沒。清同治《湖州府志》記載擯棄了神話傳說內容:“昔(如)訥和尚辭師出巡禮,師曰:‘逢道即止’。訥經此山,遂留。後建寺,山頂有塔,下有笑月亭、愛山亭。其陽有伏虎岩(如訥遺蹟),有瑤席池,有仰高、宜晚、望湖三亭,其下有歸雲等庵,頗幽勝。”且不管這些記載里神話傳說的部分,萬壽寺最早為僧人勸募所建,則是可以肯定的。五代吳越時錢王鏐題額為“吳興正真禪院”。宋元豐三年(1080)知州事陳侗奏改賜“護聖萬壽禪寺”。宋嘉泰間(1201—1204)曾改“妙覺寺”。南宋寧宗(1195—1224)御定全國禪寺最高等級為“五山十剎”,萬壽禪寺名列十剎第二。日本有不少僧人慕名而來。淳祐九年(1249),法燈圓明師心地覺新來華,到萬壽寺向荊叟、如珏求法,六年後歸國,後成為日本伊紀由良鷲峰興國寺的開山祖師,並接受龜山、後宇兩代天皇的皈依。元大德十一年(1307),日僧雪村友梅到道場山萬壽禪寺,從叔平隆求法,與雪村同行的還有敬叟簡、佛德大通禪師愚中周等人。元末,萬壽寺毀於兵燹。正印和尚勸募重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據清鹹豐《烏程縣誌》載:重建後的萬壽寺,建有“法堂五間、僧堂七間,又作庫樓、香積櫥、青山堂、梅檀林、蒙堂、選僧堂”等,“壯麗有加於昔”(清同治《湖州府志》),以後又增建了觀音殿,可以想見昔日規模之大。明洪武三年(1370)又重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或二十七年(1847),萬壽寺發生一次大火,“江南十剎”之一的萬壽寺毀於一旦。光緒三年(1877),慈禧太后下詔重建,命法磬和尚攜帶《龍藏寶經》南下至道場山任方丈。法磬在廢墟上籌建,費時30年,終於“益宏寺宇,敞歡結筵”,道場山再次成為佛教聖地。這段歷史,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萬壽寺主詩法磐上人所繪之《湖州道場山圖》及圖上下兩端附有的宣統元年(1909)沈毓麟的題記、烏程勛臣盧廷燮的詩及方鼎明書寫的上人七絕二首記載得頗為詳細。現圖及題記等尚存碑刻拓片。
萬壽寺原有水池三口,一曰瑤席池,一曰放生池,一曰八功德池。三池池水清亮、久旱不枯。其中瑤席池名聲最大,北宋著名文學蘇東坡《游道場山何山詩》有“屋底清池照瑤席”句,瑤席池即據此詩意命名。志載“有屋三楹,臨池水上”,即指萬壽寺。池邊竹柏交錯,濃蔭可整日覆蓋水面,前有人“泓波竹香花氣晚”詩句稱之。瑤席池尚存,並已作疏浚整理,但屋舍竹影已非當年景象。放生池水面寬闊,清澈見底,尚存,並已個葺。二池為道場山萬壽寺增色不少。
據明崇禎、清光緒《烏程縣誌》、清同治《湖州府志》及光緒末年萬壽寺主持法磬所繪《湖州道場山圖》題記,萬壽寺旁原有歸雲庵,唐代詩人閻士和曾隱居在道場山南麓,僧皎然有《懷閻士和詩》,有句云:“空見歸雲兩三片”,後建庵命名為“歸雲”。明代湖州推官謝綮猘《募修歸雲庵疏》云:“歸雲庵者,道場之別麓,遊覽之勝區,孫太初(一元)卜其旁而築室,鄭繼之題其堂曰‘掛瓢’”。孫一元歿後,庵漸頹圮,萬曆中募修,清道光中隨萬壽寺一起毀於火後無修復。
 十年動亂中,寺院、佛像、石刻等均被破壞,劫餘之500餘卷藏經,轉入南潯嘉業藏書樓保存。1984年開始重建,劫餘的觀音殿,業已加以整飾,蘇州靈岩山寺贈送的三尊木雕佛像,於1985年3月入寺供奉,1997年,千手觀音塑成。大雄寶殿,也於1996年重建。五代吳越時錢王繆題額為“正真禪院”,宋元豐三年(1080)知州事陳侗奏改題“護聖萬壽禪寺”,宋嘉泰間(1201—1204)改“妙覺寺”,元末毀於兵火。僧正印勸募重建,於元至順元年(1330)建成。重建後的萬壽年,有法堂五間,僧堂七間,又有庫樓、香積廚、青山堂、榭梅櫚林、蒙堂、選僧堂等,後又增建觀音殿。明洪武三年(1370)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二十七年毀於火,光緒二年僧法磬春詔攜《龍藏寶經》於廢墟上重建,歷時30年,於光緒末年重光。“文化大革命”中,寺院、佛像、石刻等遭毀損,1975年由道場公社拆毀大雄寶殿、用天建造學校等,僅存觀音殿、千佛壁、放生池和瑤席池。
浙江道場山萬壽寺浙江道場山萬壽寺
一九八五年,湖州市人民政府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支持佛教界重新修復道場山,這座千年古剎終於重現壯麗。十幾年來,在法心大和尚的住持下,先後募資重建了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客房、上客房、法堂、方丈樓、祖堂、鐘鼓樓等,寺與山融為一體的景觀,吸引了無數遊客和香客。1999年寺院舉行了大雄寶殿及185尊佛像開光大典。2003年11月,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戒忍大和尚登道場山,考察萬壽寺,讚嘆萬分,道場山萬壽寺被評為省級重點寺院。
2005年11月6日,道場山名山得主,法心大和尚榮膺萬壽寺方丈,也是湖州市解放以來的首任方丈。萬壽寺在市教局、市佛教協會及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在法心大和尚的住持下,在四眾弟子的努力下,萬壽寺已經進了一個新紀元。

建築布局

天王殿在寺院最前面的第一座殿堂,在千年觀音殿前百米,是由法心大和尚親自募建的。一九九九年九月九日時奠基,於二OOO年九月竣工,歷時一載,耗資達近百餘萬元。層高十六米,進深十三米,間寬二十一米。按漢化佛教規制,二側為四天五: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中間石台佛龕寵麗莊嚴,雕刻精細。正面置彌勒佛,北後為韋馱菩薩。
殿之匾,由於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敬書,乾昌恭奉。殿柱有釋印光和佚名所撰的楹聯,由沈樹榮等敬助,朱關田等書。
浙江道場山萬壽寺浙江道場山萬壽寺
中國傳統佛寺建築中,三門內的第一重殿。殿內中間供奉彌勒菩薩,彌勒像後供韋馱天,面向北;東西兩旁則供四大天王。茲略述所供尊像如次︰
(1)彌勒菩薩︰通常指被認為是彌勒菩薩化身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名契此,唐末五代人。常攜布袋教化民眾,深受尊崇,臨終唱偈雲︰‘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千億;時時示時人,世人自不識。’後人遂以其為彌勒菩薩的化身,為其塑像,供奉於天王殿正中。
(2)韋馱天︰據《道宣律師天人感通傳》、《法苑珠林》所載,唐·道宣律師誠感天人,南方天王部下韋琨將軍為之護持正法。宋代以後,寺中普遍塑有韋天像,後與佛經中所說韋馱天相混,一般稱為韋馱菩薩。
(3)四大天王︰俗稱四大金剛。即︰{1}東方天王提多羅吒,能護持國土,手持琵琶以作標幟。{2}南方天王毗琉璃,能令他人增長善根,手中持劍。{3}西方天王毗留博叉,能以淨眼觀察護持人民,手中纏繞一龍。{4}北方天王毗沙門,護持人民財富,右手持傘,表福德之義。
來源
牟獻《龍源和尚塔銘》曰:宋景炎元年〖丙子(一二七六年)〗劫火洞然,化為瓦礫。迄乙酉年(一二八五年)凡十年,舊觀未還,師既至,次建觀音藏殿。
今存觀音殿,即明代遺物,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殿為五開間,寬約二十二米,進深十五米,層高十九米。中央供奉千手千眼觀音,高三米,為仿唐、宋間佛像。
建於一九八八年,為單檐五開間二層殿宇。下層為修心堂,上層中央置釋迦臥佛龕,二側為一九九0年從南潯嘉業堂取回,御賜乾隆大藏經。
道場山建千佛閣,據歷史記載:〖天曆二年己巳(一三二九年)六月既望寺災,月江正印禪師自何山來住持,未及三載,頓復舊觀。又作千佛閣。〗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年),住持僧堃庵重勞壁畫而成千佛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