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壽寺(廣東增城萬壽寺)

萬壽寺(廣東增城萬壽寺)

萬壽寺位於增城區荔城鎮鳳凰山,是佛教發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千年名剎,現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北宋嘉佑年間(公元1056—1063年),由僧人鑒圓和尚首創,原名法空寺,後為祝延聖壽的場所,故改名為萬壽寺。

鑒於萬壽寺有重大的文物保護價值,廣東省人民政府於1989年6月29日發表公告將萬壽寺列入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寺被編入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之中,編號為28。

據廣州市文化局文物維修督導組專家、廣州大學建築學教授湯國華介紹,現存的萬壽寺是中國建築從宋元向清代過渡的代表作,同類的建築在廣東地區已經不多見了,因而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增城市政府方面十分重視此次重修工作,專門組織文物專家到現場論證,科學制定維修方案,力求保留元、明嶺南佛寺建築的風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廣東增城萬壽寺
  • 地理位置:廣東省增城區前進路23號
  • 開放時間:8:00-18:00
  • 景點級別: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現任主持:釋持忍
概況
增城萬壽寺大殿
明增城萬壽寺大殿位於廣州市增城區荔城鎮鳳凰山南麓。佛殿始建於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毀於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隨著歲月變遷,萬壽寺原有的布局、建築被毀,僅存大殿。
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11.8米,歇山頂,十三架梁前後雙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頭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檁子;步梁、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均為月梁,斗栱、雀替做法簡練。檐柱、金柱為梭形柱,方形花崗岩石柱礎。原明間、次間所設隔扇已毀,次間現開漏窗。
歇山頂,正脊為灰塑龍船脊。1991年維修時鋪了黃色琉璃瓦,重塑了灰塑卷草紋飾,次間牆面及山牆貼了青色釉面磚。
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萬壽寺被改名為長壽寺萬壽寺被改名為長壽寺
廣東增城萬壽寺廣東增城萬壽寺
2013年4月,曹鑒燎主政期間,增城市政府決定在掛綠湖旁新建萬壽寺。萬壽寺建成後,按規劃圖,增城市政府與萬壽寺和萬達廣場位於同一直線,形成背靠萬達,前有萬壽的氣勢。原來位於鳳凰山旁的萬壽寺為讓名字給掛綠湖旁的新建萬壽寺,被改名為長壽寺。
對於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的萬壽寺被增城地方主事者改名為長壽寺一事,在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公開的檔案中沒有查閱到相關的批准檔案。由於沒有經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所以省立的文物保護“萬壽寺”的石刻不能移去,唯有把已豎立建成的石刻暴力拆下,再傾斜放置,以免太容易被外人發現與新掛的“長壽寺”橫匾矛盾。(圖片為被重新放置的石刻)
歷史保護文物萬壽寺立“萬壽寺”的文物保護標識石刻,卻被掛“長壽寺”的橫匾,作為文物保護的歷史建築的風貌的完整性受到破壞。
原本豎立的石刻被拆卸後裁短斜放原本豎立的石刻被拆卸後裁短斜放
文革後萬壽寺風貌再遭破壞:石刻與橫匾不一文革後萬壽寺風貌再遭破壞:石刻與橫匾不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