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簡介,名稱由來,區位概況,建制沿革,宋朝,明清時期,民國,新中國,經濟概況,綜述,集體企業,地理環境,人口民族,社會事業,精神建設,文化傳承,教育事業,基礎設施,祠堂廟宇,榮譽稱號,黨政建設,特有建築,民居,祠堂府第,先進組織,文學社,農民協會,慈善機構,交通路線,公路交通,公交線路,宗族民俗,女英歌,紗燈技藝,街路棚,家庭宗族關係,擺丁桌,非遺傳承人,人文歷史,陳國舅宴鄉紳,街路棚的由來,抗帝反清,一人贏千丁,名勝古蹟,先賢名人,宗族簡介,陳氏輩序表,當代大事記,
社區簡介
名稱由來
華美社區於
宋代嘉定年間由進士
陳仲徽所創建,至今已有800餘年歷史,此地四面環水,練江支流從村前經過,境內有山,曰貴嶼山,因村中有山,村前有水,山水相連故名華美。
區位概況
舊時華美社區屬潮陽縣管轄,後潮陽撤市設潮陽、
潮南區,華美村屬潮陽區;直屬貴嶼鎮,位於貴嶼鎮東部,離潮陽市區約35公里,其東接
仙馬村,南臨湄洲村,西與
南安社區相望,是貴嶼鎮的鎮區,為貴嶼面積最大的社區。華美社區境內主幹道路為瀝青路,其餘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住宅多為現代
鋼筋水泥樓房,部分為傳統潮式民居。
建制沿革
宋朝
宋朝進士、莆田知縣
陳仲徽於嘉定三年遷居貴嶼城門頭(今貴嶼鎮華美社區老寨前)屬興仁鄉,歸潮州府潮陽縣管轄。
明清時期
明洪武十四年(1381),潮陽知縣
楊智稽核賦役,將14團改為16都,
興仁鄉轄舉練、貴山、氵戎水、黃坑4都,華美村屬貴山都管轄。
清雍正十年(1732),撤新興、興仁、奉恩、豐歡四鄉,全縣共設13都,華美村屬
貴山都。
民國
民國10年(1921),廣東省民政廳始劃定潮陽縣自治區域,分9區8鎮143鄉,華美鄉屬六區。
新中國
1952年8月,全縣調整為17區1鎮119個鄉,華美鄉屬八區(貴嶼區);
1956年12月,撤銷區建制,改設為3鎮44鄉,屬
貴嶼鄉;
1958年9月,建立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全縣劃分為13個人民公社,屬貴嶼公社,華美村改稱華美大隊;
1984年2月,公社改區、建鄉,全縣政區分為2鎮24區,屬貴嶼區,華美大隊改稱華美鄉;
1986年11月,撤銷區的建制改為鎮建制,全縣設25鎮,屬
貴嶼鎮;
1999年設立村(居)民委員會,潮陽全市26個鎮(街道)設村(居)委會539個,其中居委會158個、村委會381個,華美鄉改稱華美社區。
經濟概況
綜述
貴嶼鎮是
汕頭市有名的工業鎮,華美社區作為貴嶼鎮的鎮區,既是政治中心又是經濟中心,華美村的主要支柱產業為塑膠切粒和電子拆解,2012年華美村實行工業園區制度,成功的將工業由家庭作坊向產業化發展,2013年華美村經濟總收入為20750萬元,人均收入9417元,全村上規模企業25家。村民最早從事以上兩種產業致富,從此工業帶動經濟飛速發展,大型酒店、珠寶店、酒吧等的消費產業和國內外有名的奢侈品行業來華美村開設分店如:耐克、361、匹克等。村內有三個新型住宅區皆為樓房,分別是:華輝、華集、華星,其中華集小區更是被評為汕頭市安全文明示範區。社區內有兩個醫院:衛生院、耀輝醫院,其中耀輝醫院是由華美居民陳學宏出資創建,是汕頭市中心醫院的合作醫院,貴嶼鎮唯一的二甲醫院。
集體企業
汕頭德慶廢棄機電產品拆解利用有限公司是貴嶼鎮政府、華美社區集體企業按4:6比例,總共投資2000萬元合資而成,是廣東省唯一政府指定的洗金廠。
汕頭市貴嶼工業園區德慶再生資源技術有限公司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循環經濟產業園區華美南科寮,由華美社區出資,於2015-02-04正式成立。
地理環境
華美社區位於
貴嶼鎮東部,社區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6°20'33",北緯23°19'24"。背靠後山,頻臨練江,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屬小部分丘陵平原地帶,其中耕地面積2204.4畝,林地90.8畝。屬南亞熱帶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4℃,年均降水量13864毫米。社區地處一片低洼地的中央地帶,屬於嚴重的內澇區,農業生產基本沒有保障。建國以前,華美社區居民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開闢了發達的水上通道,成為潮汕地區的水路樞紐之一。
人口民族
語言(方言):潮汕話
電話區號:0754(+86 )
華美社區總面積為4.79平方公里,現有居民2.5萬人、海外華僑約2萬人,另有居住於其他省市裔孫約8萬人皆為
漢族,全部姓陳,皆為
貴嶼陳氏始祖
陳仲徽之裔孫,為潮陽陳氏主要聚居地。(潮汕地區萬人級陳姓村落華美社區排第18位,汕頭市排第6位,潮陽區排第2位)另有外來務工人員約4萬人。
社會事業
精神建設
為鼓勵養成孝敬長輩、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華美社區在每年的春節和重陽節由居委會撥款和鄉賢出資對社區內年滿70歲的男女壽星分發禮金,並於重陽節當天邀請潮汕著名潮劇演員來社區“
壽星大廈”(即老年人活動中心)為老人演唱潮劇曲目。為傳承和發揚社區傳統文化,潮陽區文廣新局出資拍攝了潮汕地區首部潮語古裝電視連續劇《
傳奇國舅陳北科》,主要講述了本社區人陳洸(
陳北科)一生的傳奇經歷。
文化傳承
為更好傳承和發揚本地文化,華美社區前後成立了多個社團和基地,華美社區“和音潮樂社”成立於1990年,是為致力於培養下一代潮樂接班人也為活躍鄉村文娛生活,華美社區自民國以來就具有較好的潮樂基礎,故此在這裡走出了戲劇大師陳學希、中國打擊樂大師陳佐輝、潮樂家陳幼鼻等一大批音樂人士,80年代以來使潮樂這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得到傳承和發揚,在厚本堂重建前房親倡議多次商榷下,於華美社區厚本堂成立了“和音樂社”以團結全鄉和鄉鄰愛好音樂的人為宗旨。華美社區“紗燈技藝”由來已久,紗燈藝術家陳植坤,雖然年逾古稀,但身體結實健壯,他製作的藝術品景物清新悅目,人物栩栩如生,並在過去的傳統工藝上推陳出新,人物能活動,動物會走跳,工藝品被稱為“活景”,陳植坤被稱為“活塑奇人”,華美社區“紗燈技藝”堪稱是潮陽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街路棚是當地的特有習俗,在每年農曆二月會在當地的街道上進行為期三日的書畫展示,近年來為更好的保護書畫作品,由華美社區出資的“雙忠信俗”非遺傳承基地在華美社區境內落成,傳承基地的落成更好的保護了書畫作品免受損害,同時也更好的對外展示街路棚的奇特魅力。
教育事業
截止2010年,華美社區共有一所完全中學、一所初級中學和一所國小,分別位於華美社區華南大道旁,其中一所汕頭市一級學校、一所潮陽區一級學校。另有三所鄉辦幼稚園及五所私立幼稚園。
華美社區在明清時期就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全村幾乎家家有文人,新中國成立以來華美社區更是湧現出
中科院研究員陳濱、上海
朱復戡藝術研究室研究員的
陳孟中、音樂家
陳佐輝等一大批國際國內知名人士。現今華美社區國中以上學歷占居民總數的82%,其中大中專生五百餘人,十一人被清華、北大所錄取,四人到美國
公費留學,七人在法國留學,十餘人留學於東南亞等國。華美社區對居民的文化素質非常看重,曾由華僑陳英彬先生出資對本社區內居民考上中專、大專學生進行獎勵,現有鄉賢陳少青先生出資對在本社區高中考上本科的學生進行獎勵。
基礎設施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2015年華美社區居委會對社區內外角帶河溝進行清運垃圾、雜草、污泥,浚深河床,提高防洪排澇能力;為徹底解決日益增多的生活垃圾,在南科寮建設一座垃圾壓縮轉運站,並成立一支15人的環衛隊伍負責日常衛生清理工作。為了保障居民財產安全社區籌得了3300多萬資金開展專項整治。其中民眾最受拍手稱快的還是社區建成了治安視頻監控中心,將5個安全小區360多個視頻監控點系統聯網,統一到居委會一樓的視頻監控大廳,由治保人員24小時值班監控,大大降低了違法犯罪率。老寨前亂搭亂占被拆除,垃圾得到清運;路面鋪設了寬8米、長400多米的廣場磚,單側路肩也設定了綠化帶並安裝上新路燈,現在鄰里飯後經常到這裡散步,成了休閒的好去處。為了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在2005年華美社區出資在華南大道旁建一個文化公園,2014年由鄉賢陳鈴森出資在華美後山旁興建一個占地8畝的休閒公園。為了方便居民出行,2014年華美社區出資對社區道路進行重修,境內主幹道路改為瀝青路面,現社區路面硬化率已達90%以上。
祠堂廟宇
華美社區現有祠堂三十餘座,寺廟三十多處,其中最具代表的為以下幾座
陳氏祖祠:位於華美社區老寨前,,臨練江邊,坐東向西
陳氏家廟:位於華美社區下門閭寨前,臨練江邊,坐東向西
陳氏家廟:位於華美社區貴嶼山西麓,近臨練水,坐東向西
天地亭:位於華美社區貴嶼山東北麓,坐南向北
玄忠古廟:位於華美社區老街,坐南向北
榮譽稱號
華美社區於2003年獲汕頭市“文明社區”稱號
2006年被評為“汕頭市民族民間藝術之鄉(街路棚)”
2008年被評為汕頭市“生態示範村”
2011年汕頭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華美社區主導申請的“雙忠信俗”被列為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2015年被評為汕頭市“美麗鄉村”示範點
2016年經廣東省委同意,中國共產黨華美社區支部委員會(黨支部)升級為中國共產黨華美社區委員會(黨委會),同年被評為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2017年經廣東省愛衛委批准,華美社區被評為“廣東省衛生村”。
黨政建設
華美社區設黨委會1個,下設第一、第二、第三和汕頭市德慶廢棄機電產品拆解利用有限公司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280名,分為6個黨小組,社區兩委班子共11人。2014年社區工農業總產值12.3629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2.1864億元,農業產值1765萬元。
特有建築
民居
“四點金”的建築格局跟
北京四合院有點像。也是古時候有錢人才有能力建的,外圍一般有圍牆,圍牆內打陽埕,鑿水井;大門左右兩側有“壁肚”;一進大門就是前廳,兩邊的房間叫前房;進去就是空曠的天井,兩邊各有一間房,稱為“厝手房”;天井後面就是後廳,也稱大廳,是祭祖的地方,兩邊各有一個大房,是長輩居住的臥室,如果小輩住進去就是大不敬。所以潮汕話“細弟仔,住厝耳”。
“下山虎”的建築在華美社區較為普遍,又稱為“爬獅”。顧名思義,“下山虎”的開頭真有點如下山虎又似爬行之獅。建築格局比“四點金”簡單,比它少了兩個前房,其餘的基本一樣。
祠堂府第
龍頭厝祠堂的特點就是祠堂的屋脊之上以龍頭做裝飾,在潮汕地區祠堂屋脊裝飾大體分為:龍、風、花、鳥幾類。其中龍是最不能輕易使用的,能在祠堂之上以龍做裝飾的家族必定是顯赫的高官貴族。故在華美社區一共有三十多座祠堂能用龍頭裝飾的祠堂也只有六座。
國舅府是朝廷為國舅
陳北科所建的府第,始建於明嘉靖六年,總面積3829平方米。採用圍牆式的建築方法,圍牆平均厚度為七十厘米,一個大門可供出入,大門為皇式銅釘門,府內雕樑畫棟,屋頂為琉璃瓦加龍頭,也就是潮汕地區最早的龍頭厝。
先進組織
文學社
時間:1924年
背景: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學衝擊下的社會
刊物:《桂嶼文學社季征》
宗旨:研究國學,保守國粹
影響:粵東地區多所學堂、勸學所、私塾都曾選取其中詩文做為講習教材
農民協會
組織名稱:華美犂民協會
成立時間:1925年
社會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
主要成員:陳鴻藻、陳伯瑜、陳濟美、陳開強、陳長義、陳達源、陳映濤等
會址:華美秉謙祖祠
性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民眾組織
目標:領導鄉民嚴厲打擊地方封建頭目、惡紳,主持倡辦學及處理鄉村矛盾之事
意義:潮汕地區早期的
農民協會,與潮陽縣城農民協會同年組建,屬潮陽最早的農民協會
慈善機構
組織名稱:華德善堂
成立時間:1980年
會址:華美大峰紀念堂
宗旨:扶危濟困、救死扶傷、收埋屍骨,在民間頗有影響
交通路線
公路交通
有059縣道、草南公路、谷貴公路、陳貴公路在社區境內交匯,揭惠高速過境,公路交通較為便利。
公交線路
123路(汕頭火車站-貴嶼華美車站),分段計費,全程18元。
307路(往貴嶼鎮方向):新宮郵政 - 貴嶼汽車客運站,分段計費,全程8元。
513路(
陳店電子城 - 廈深鐵路潮陽站),分段計費,全程6元。
508路(大宅 - 貴嶼鎮),分段計費,全程6元。
宗族民俗
女英歌
華美社區英歌隊在鄰近鄉里是很有名的。他們經常配合各個節日走鄉串里進行表演,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一九五七年,華美英歌隊的青年導演陳漢隆,試圖對這種民間藝術進行改革,突破只有男人唱英歌的傳統,他在村里挑選了十幾名女青年進行訓練。這年春節,一支男女混合的英歌隊首次出現在節日的遊行隊伍中,轟動了四鄉六里。一九五八年,一支由四男四女組成的華美英歌隊參加了汕頭專區民眾業餘文藝會演,並榮獲第一名的榮譽。 一九六二年,陳漢隆設計出一套
女英歌的動作,訓練了幾十名女青年,一支女英歌隊正式成立起來了,並參加了當年的春節遊行。
男英歌的特點是威武雄壯,豪放粗獷,而女英歌卻矯健優美,柔中帶剛,它吸取了男英歌的一些基本步法和動作,揉合進戲劇舞蹈的一些舞步造型,表演起來輕盈活潑,颯爽多姿,表現了喜悅歡樂的心境和熱烈的情緒,適合於喜慶的遊行。這種舞蹈動作不受固定形式的限制,它可以視表演者的基本功和接受能力由導演靈活增減,因而培訓隊員也不很難。 而男英歌表演用的小木槌長約一尺四寸,女英歌用的木槌較短而細,長約一尺二寸。男英歌大都化裝成梁山泊好漢,女英歌化裝簡樸而略具古色:表演者頭髮梳成鬃髻、插紅花、身穿紅、黃、綠各種鮮艷顏色的束袖斜襟綢衫,腰扎綢帶,腳穿繡鞋,顯得端莊大方,滿溢喜氣。
據了解,女英歌隊在
潮汕地區是寥寥無幾的,尤其象華美社區這樣的一支女英歌隊。前幾年,廣東省舞蹈協會特為華美女英歌錄了像,作為民間藝術資料收集起來。可以相信,隨著僑鄉民眾文化生活的進一步活躍,女英歌這朵民間藝術的新花,定然會放出清郁的芳香。
紗燈技藝
紗燈,是潮汕獨具一格的傳統工藝。廣東潮陽貴嶼華美社區的紗燈,更是遠近聞名。
華美紗燈,歷史悠久,從前,這裡有“吊燈"的風俗。誰家生了男孩,稱為“添丁",便要造一屏燈紗,在元宵節期間到村里“祠堂”懸掛。一般從農曆正月初八至十六,鄉人及毗鄰鄉人紛紛前來觀賞,元宵夜間,最為熱鬧,村里寨門,道路口及祠堂懸掛大燈籠,觀燈的人絡繹不絕,還兼有猜“燈謎"之類的活動。有的未生男孩的夫妻,雙雙挽手從燈下走過,企望“新年能生貴子”,未婚女子則圍燈而轉,據傳如此可得“佳婿”。
在這裡紗燈的內容更是各具特色,有花鳥蟲魚、龍虎獅象,也有古代及現代人物掛屏,千姿百態,鎮內橫跨練江的一里小街,人流如潮,紗燈琳琅滿目,本鄉及毗鄰各鄉的人紛紛前來觀賞,也有遠路趕來的,練江上舟揖密布。到了夜晚,萬家燈火,各屏紗燈多數點上紅蠟燭,周圍以大光燈、雞心燈、白果燈互相映照,在一片燈的海洋中,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華美社區紗燈藝人陳植坤告訴我們,他從事紗燈幾十年,現在是太平盛世,也是紗燈最盛時期。他介紹了紗燈的製作過程。過去的紗燈屏是不會轉動的,現在,隨著工藝的更新,特別是農村、市鎮有了電燈照明,紗燈屏也變活了。他請我們觀賞家裡的幾屏紗燈,《桃花過渡》的渡伯執撐划船,桃花手拿雨傘,頻頻轉動,船似在碧波上徐徐前進,人物神態安然自若。老陳說,製作紗燈時,要先用紙紮成人物模型,因紙不會蛀蝕,比昔年用草扎的好,然後用泥塑成手腳和頭部,再用綢、緞等各種顏色的布料裁剪成“衣服”、帽等給人物穿戴上,剪裁衣服要得體合身,根據各個朝代時期以及人物的不同身份裁剪。陳植坤製作的燈紗人物,有古代人物,也有現代人物,現代人物有穿平裝的,也有穿西裝系領帶、腳穿皮鞋的,惟妙維肖,還有龍虎獅象、金魚花鳥等,各具不同特色,這些人物、動物的關節手腳要裝成活的,接上小電池,用電池帶動小馬達,使人物有的點頭哈腰,有的手舞足蹈,有的跑步滑動,有的做著各種勞動姿勢,妙趣橫生,動物和魚鳥也用同理製成。
街路棚
在華美,一年中較為重要的節日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冬節(即冬至)。民俗活動有:龍舟賽,中秋燒塔,戲台唱戲,猜燈謎等。逢年過節當地居民都會舉行各種祭拜神明的活動。每月之中,初一、十五都是比較重要的日子,往往也會要拜神祈福。
最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在農曆二月,舉辦一年一度的“彩街藝術書畫展”,為期三天,俗謂“街路棚”。貴嶼街路棚是一項很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動,始於明朝嘉靖十二年,距今四百餘載,模仿蘇杭廟會的做法,同時舉辦書畫展覽,由華美鄉人進士陳洸、陳江(即
陳北科、
陳南科)倡辦,素有“中華一絕”之稱。清《潮陽縣誌》對“街路棚”有這樣一個生動寫照:“藝苑迷離眼欲盲,萬方貨物列縱橫。舉頭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 最盛時展出書畫作品競達上千幅之多、綿延五公里,真謂琳琅滿目,別有一番墨韻文情。歷代曾展出著名書畫家
李子長的活畫,還有
唐伯虎、
文徵明、
祝枝山、禇遂良、
鄭板橋等書畫。晚清時各商號更不惜重金購買流失各地的先賢手跡,以參展競相炫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彩街棚“的形式和內容有了很大的變化和改進。這種以”彩街棚‘為主體的鄉間文藝形式連同祭奠、游神和花街遊行活動,一般情況下每年都在貴嶼的華美、
南安與北林(門)同時進行,
1999年,鑒於原來布展的老街路面過於狹窄破舊,華美社區拓展了老街以東的數百米路段,這樣便形成了長達1.8公里的規模。
傳統的“街路棚”原僅在貴嶼老街布展,街長約有三里之遙,橫跨三個自然村。由於街道比較狹窄,且布展期間各家商鋪還得繼續營業,布展之後人員往來顯得較為擁擠。儘管如此,布展還是年年進行,從不停息。一九九八年七月,在原有的基礎上,增闢華美東段布展區。該區的籌建工作,自那時以來,在省、市、鎮、管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當地民眾和在外鄉親紛紛解囊捐資。當年,僅新區展出的書畫工藝品有1000餘件,爾後每年均有新增展品。在眾多的展品中除有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古幅外,還有來自全國三十個省市的佳作,有中央、省、市領導的題詞,有其他黨派與知名人士的墨寶。美術作品的作者中有眾多教授,其間不乏國寶級書丹青大師,還有省市級書畫協會會員;既有北派、嶺南派,又有西派、海派的代表作,風格各異,手法不同;既有本地書畫作者、民間藝人富有鄉土風情的作品,更有來自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寄來的書畫精品。“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各具特色,各顯千秋。此外,還有攝影、剪紙、雕刻、(報紙)報頭、郵票、購物證、古今錢幣、世界各國錢幣、各類磁卡、紀念章、刺繡、活景、燈飾畫等等,應有盡有。從這色彩繽紛,流光溢金的世界裡,我們可以窺見歷史留下的印痕,感悟時代風雲的變遷;有時令你忍俊不禁,有時可以讓你沉思遐想。
2009年初由汕頭市
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組評審推薦,經汕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評定通過的貴嶼街路棚,已與鰲魚舞、潮州歌冊、陶瓷微書等8個項目入選市第二批市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入選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4年入選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2015年初,當地政府、潮俗文化的專家學者和民間藝人為更好收集、保護“彩街”的相關資料和民俗文化,由華美居委會出資110多萬元,在當地修建貴嶼雙忠信俗國家級“非遺”傳承基地。
家庭宗族關係
華美社區和潮汕大部分地區一樣,是個很重視同姓同鄉的宗親社會,每家如果有紅(喜事)白事,都要叫上同祠(同姓同鄉祖宗的分支後代)的親人幫忙,每年社區的慈善和節日大小事務由陳族理事會和鄉“老大”(鄉里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組織安排,後輩一般也會很尊重他們的安排。在每年農曆正月初八華美社區陳氏還會在華美鄉陳氏祖祠舉行全族祭祀,那天無論是本鄉村民還是華僑或外遷裔孫都會到祖祠祭拜陳氏的先祖,這樣宗親關係使得鄉親很團結,外遷裔孫們對家鄉產生的感情十分深厚,許多老華僑身在他鄉還是會經常關心家鄉的一草一木,有些民國時期隨軍去台灣的老人,在兩岸關係放寬後,放棄台灣戶口移回華美老家,回家鄉安享晚年。
華美社區的年輕人結婚後一般不會和父母分居,除非有特殊情況或父母要求才分居,否則會被鄉親們責備和排斥,起到監督教育的作用,兒子多的一般會實行輪流制照顧父母。
擺丁桌
在華美社區,上一年生過男孩的或新婚的人家。在新一年的正月十六晚上還要在自己所屬的祠堂設宴祭祖,向先祖匯報家中再添一丁,俗稱“做丁桌”、“擺丁桌”。
在每年的正月十六日晚來華美社區境內的祠堂里都張燈結彩,祠堂的正中央擺一張八仙桌,是這祠堂的主桌,同時也是這祠堂擺的最豪華的丁桌,主桌因為是供品最豐盛的,所以也是每年這祠堂的焦點。主桌的周邊是一些旁桌,雖然在供品上不及主桌豪華,但也是很氣派的,一個祠堂‘主桌’和‘旁桌’合在一起其場面十分壯觀。每年華美社區的丁桌都會吸引周邊鄉鎮許多居民前來參觀,人流量僅次於每年的街路棚和正月初八的大祭祀。
非遺傳承人
華美社區是潮陽有名的古村落,境內保留了許多文化遺產,其中有國家級非遺一項,省級傳承人3名、市級傳承人4名,及多名潮汕著名傳統藝人。
陳民:原貴嶼雙忠信俗理事會理事長。從小對貴嶼雙忠信俗這一民俗活動情有獨鐘,20世紀80年代開始參與貴嶼雙忠信俗活動的籌備與組織工作,並成為貴嶼雙忠信俗理事會主要成員之一,掌握貴嶼雙忠信俗民俗文化廟會的整套運作程式。近30年來,每一屆雙忠信俗活動,均能協調處理好海內外鄉親之間、當地各鄉村之間的關係,在貴嶼雙忠信俗組織安排、活動形式、內容籌辦、創新教化內容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並積極培養青少年參與,通過組織青少年興趣班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為該民俗活動的傳承、傳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民俗
2011年1月,認定為第二批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漢昭:?>
貴嶼雙忠信俗理事會理事長。從小熱愛民間藝術,尤其對貴嶼雙忠信俗情有獨鐘,自1984年起,參加貴嶼雙忠信俗的恢復和籌辦工作,對雙忠信俗的相關知識都有深入了解,後被推舉為理事會長。20多年來,積極做好每年雙忠信俗活動的籌劃工作,主持打擊樂、弦樂、舞蹈、廣場英歌和遊藝隊伍等七個團隊的青少年培訓班工作,使活動有聲有色,氣勢非凡,得到媒體和海內外遊客的好評,擴大了貴嶼雙忠信俗這一獨特民俗文化活動的社會影啊力,為其傳承和保護作出重要貢獻。
2012年12月,認定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宏佳:貴嶼雙忠信俗理事副理事長。2009年繼承父親(陳松元)的遺志,參與貴嶼雙忠信俗活動的各項工作,全面接觸上一輩傳承人在“雙忠”信俗及歷史沿革等方面的知識及歷史資料;2008年參與貴嶼鎮各村居的協調業務,團結聯絡各界人士,深入開展“雙忠”信俗的研究工作。整理有關“雙忠”信俗歷史資料,歸檔。精心策劃、組織一年一度“雙忠信俗”系列活動工作。2009年11月主持編輯出版《貴嶼雙忠信俗圖冊》。
2014年10月,認定為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陳卓三:1931年作為貴嶼“三和興英歌班”的拳師,傳授南拳設計“落女”“對打”四個套式,組成新型對打套式派,熔進武術的英歌轟動潮汕,使潮汕英歌舞不斷發展。
現認定為英歌舞對打套式開創人。
陳漢隆:1949年至1951年參加潮陽第六區武工隊和潮陽第三區農民協會,負責通訊和宣傳工作,為潮汕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後因生病回鄉治療。他服從組織安排,從事研究英歌舞藝術工作。1958年,在華美鄉黨政領導的支持下,他負責編導兼司鼓的、由12人組成的男女英歌隊赴汕頭地區匯演,獲得獎勵,為創建女英歌隊打響了第一炮。1962年,又組織一支12人的女英歌隊,在縣群英會上表演,獲得成功,後又被邀往汕頭地區表演,受到嘉獎。1969年,他又大膽地組織一支由24名女青年組成的英歌隊上街遊行,開創了女英歌上街遊行的先例。1987年又組織一支24人的女英歌隊上縣參加春節民間藝術調演,獲得高度評價。1983年和1987年春節後,省電視台曾二次派員為女英歌錄像,並在嶺南台文藝節目中播出。陳漢隆同志不辭勞累,多次帶領女英歌隊到峽山、谷饒等鎮表演,進行文化交流,增進了鄉鄰的團結和友誼,為繁榮和發展英歌藝術作出了貢獻。
現認定為潮陽英歌舞八大主要傳承人之一。
人文歷史
陳國舅宴鄉紳
潮汕民間流傳著一句咒罵官員魚肉鄉民、大吃大喝揮霍公款的俗語叫“食屎食尿”,據說它是出自明朝嘉靖年間潮陽國舅爺陳北科之口而傳播的。
陳北科性格詼諧,不拘小節,卻又愛僧分明,不入俗流。他對當地官員(明朝桂山都的都衙設在華美,故華美住有官員)魚肉百姓和村外河邊碼頭官商船主坑害百姓的行為很不滿;加之常常埋怨堂堂國舅爺從未宴請過他們一次,他就成竹在胸,想一箭雙鵰教訓他們。
一天夜裡,陳北科讓孫子到停泊碼頭的商船甲板上出恭,船主一見,不知是誰就破口大罵,其他商船的人也一齊湧上來,有的動手打他,有的說要推他落溪。陳北科說:“官司不如屎尿緊,你們打我何來?”大家聽聲看人,才知是國舅爺,一驚非小!“你們連我這國舅爺也敢打,真是目無朝廷,反了,反了!”眾人怕惹大禍,便同他私了,談妥由各船主合資聯辦幾桌酒席,於隔天中午在
陳氏祖祠宴請眾官員。
席間並沒有看見國舅到來,宴客之事全由管家料理。將散席時,陳北科才姍姍而來,對眾官員們說:“你們知道我這些酒席的來歷嗎?那是我孫放屎撒尿換來的,大家吃的是什麼,便可想而知了。”祠堂外有民眾起鬨說:“食屎食尿呀!”“食屎食尿”一語便這樣傳開了。
街路棚的由來
明正德六年,
陳北科上京赴試,北科上京途中與一姓陳舉子相依為伴,結拜為兄弟,陳姓舉子有姐姐為正德皇帝妃子,上京考中進士之後,陳貴妃認北科為義弟,故史稱陳北科為“國舅”流傳潮汕各地,至今還在香港和東南亞潮人圈影響深廣。
陳北科為官清廉,不畏權勢,在任大理寺少卿期間(大理寺為朝廷審處官吏犯罪機關,少卿為副職首長)得罪當朝權貴,明嘉靖十年(1531)被“恩準回梓”。史料記載,北科回鄉時,官船駛至練江村前登岸,船上雜役抬上五隻大箱子,鄉鄰以為北科當了大官,發財歸來。到家時,陳北科當眾打開箱子,裡面都是書畫作品。後來,為了讓全鄉人都能欣賞這些佳作,陳北科把全部書畫作品懸掛於貴嶼最繁華街道的商店門頂,夜晚兩旁配上大燈籠,街路上面搭上白布遮陽,這種沿街的書畫展覽,當地人稱為“街路棚”。
訊息像春風一樣,傳遍邑內鄉里,前往觀賞者成千上萬,有走路來的,有坐轎來的,也有駕小船從練江來的,練江上一時舟楫林立,燈光倒影,滿江風月,小街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街路棚”書畫展覽延續至今,2014年,已被批准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抗帝反清
在清朝末年各地紛紛回響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揭竿而起,反抗清朝統治及帝國主義。華美以克容祖之
玄孫陳阿牆 、陳阿壁為首,帶領潮、普、惠的農民,以桂山都人為主成立農民起義軍,軍隊駐紮在華美社區港後尾,至今在港後尾一帶的房子後主壁還能看到開後門可準備逃走之用。
陳阿壁為此軍隊首領,時人稱其為壁皇帝,陳阿牆則稱為牆大哥。陳阿牆 、陳阿壁後帶領軍隊曾一度大破清軍,後在一次夜間陳阿壁與清軍方耀安插在身邊的奸細,二人酒後即興,阿壁說你能爬上旗桿把旗取下我願罰酒三杯,清軍奸細說 “一言為定沒問題”,馬上爬上後把旗取下阿壁正拿起酒杯抬頭飲酒瞬間被奸細刺殺身亡。
陳阿壁死後,隨著起義的失敗農民軍也隨之潰散,後清軍總兵方耀率大軍到華美社區誅殺起義農民五代之內的親屬,所有參與者及親屬都被清兵剿殺或遠走東南亞,參與者名下所有房屋都被清兵封鎖。
後來陳阿牆其侄孫陳步鰲曾有詩記載此事:晨雞報喚五更光,曉鳳鐘聲六律揚。一夢黑鄉醉未醒,三竿紅日威方長。袞袍棄著違鑾闕,紗帽貶流赴朝陽。有志隱岩訪士子,無心衛國事君王。
一人贏千丁
陳四秀,是清末
秀才,為當時潮普兩縣有名的訟師及教師,其教授學生後來多有成就。民國年間普寧市新溪村陳氏時常被其他鄉欺負,後當地老大(鄉里德高望重的男性老人)來華美找四秀先生,時因新溪村周邊大鄉自持人多,為擴大地盤有糾集一千多名壯丁要吃掉新溪陳氏的勢頭,新溪陳氏說明緣由,想請其為本鄉打官司,四秀答應。不久就前往普寧縣城洪陽打官司,當時欺負新溪村的那些鄉也派人前往,並在縣衙大門前設卡攔四秀,四秀則派人先到後門通報普寧縣長:四秀將到。
四秀繞過前三個卡,直到縣衙前這個卡繞不過,這時縣長出縣衙大門而迎接四秀,連喊:先生到來,學生來遲還望原諒。原來這縣長正是四秀的學生,四秀入縣衙後,拿出訟詞,並說:大鄉吃小里,日打,夜搶,無王法。縣長聽後,打桌而立,即刻命人去查,在縣衙外的那些鄉的代表看著情況不對,立刻離開洪陽,後新溪陳氏在不受別的鄉欺負。時人對此事稱為“千丁輸過華美一人”。
名勝古蹟
華美村是潮陽地區有名的文化古村,境內的貴嶼山保留了許多名勝古蹟,山中有摩崖石刻、宋代私家園林等,更有祠堂、府第等古建築,境內更是擁有貴嶼八景之一的東山曉色及仙園夏雨。
貴嶼山,又因其形似臥獅,名獅子山,明通道知縣
陳達衢曾有詩曰:“桂嶼山上翠潺顏,沉醒臥獅在此間。形勝舊傳列國志,風雲長擁此峰山。登高感慨誰知己?攬轡澄清亦等閒。囊瑩艱難定鄒魯,峨嵋萬里隔南關。”山中開闢石岩,名曰:避暑岩,為舊時讀書之所。周邊多樹木、摩崖石刻,有樹齡達400年的古樹多顆,有宋
朱熹、
白玉蟾及明進士陳洸、陳江等的墨寶。山上有一遠古巨石,巨石之大為樹木無法將之掩蓋,因其外觀像似鼓,故名:鑼鼓石。清末愛國詩人
丘逢甲曾評價說“貴嶼山“奇氣鬱盤”,歷代人才輩出,現又孕育了“豪士陳龍友”,還培養了陳秀升這樣的“高足生”,可惜我來遲了未能相見。
天地石即現東山老天地 位於貴嶼山東北麓,初建於南宋年間,“
東山天地石”為
朱熹所書。位列貴嶼古八景之首,名曰:
東山曉色。
仙境園 位於
貴嶼鎮貴嶼山西北麓。園中池館亭台、奇石清泉、修竹香桂、綠柳高槐,造景與四周自然景物融合為一,在宋代甲於潮邑諸園。今還有“仙眠床、仙腳桶”等,遺蹟今存,因此被稱為“仙境園”,是貴嶼古八景之一,名曰:
仙園夏雨。
貴嶼大橋 位於貴嶼鎮華美社區與南安社區交界處,是一座兩墩三孔橋,橋長35米,橋板由30條大石組成,每條大石板重達5噸多,橋面距離江面10米。始建於宋代,清嘉慶十六年(1811),舉人陳德楷等倡修,至今已有九百餘年歷史,貴嶼橋以其特有建築方式位列貴嶼八景之一,名曰:桂江春漲。
庵仔井 位於貴嶼山西麓,元
延祐三年(1316)建。井水清澈甘甜、無雜質,養哺了周邊鄉眾20多代人,為潮陽有名古井。
貴嶼
黃石廟 址在
貴嶼鎮貴嶼山東北麓,據潮陽縣誌記載:華美鄉眾嘗以始祖宋莆田令陳通直公租施為黃石公廟,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當地施主修復重建。1979年由華美社區施主按原故貌續建,即為現在規模格局,坐南向北(偏東),占地面積438平方米。分主廳、兩廂厝包(二廳西房),主廳供奉黃石大師(
赤松子)。其廟周圍有石岩,廟中原有
進士陳江、陳洸等題字。
華美
陳氏祖祠時思堂 址在
貴嶼鎮華美老寨前,臨練江邊,始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坐東向西(偏北),後三間格局。明嘉靖十六年(1537)改擴建為現格局,三廳兩
天井,左右龍虎井,左右前後俱有廊廳,建築面積731平方米。
三山門匾額書“陳氏祖祠”,背書“
潁川世澤”。中廳南北牆兩側有六條護樑柱,為產於川貴原始森林的楠木,長短二規格,當地稱為“蓄地牧”,實為古時官話“
鐵地木”(象鐵一樣堅實的木料)的諧音,此六根楠木為明嘉靖帝御賜大理寺少卿陳洸。陳洸歷經一年余從水路運回家鄉建祖祠之用,極為珍貴。
貴嶼黃門第 世稱
國舅府,址在
貴嶼鎮華美社區寨前,面臨練江。明嘉靖六年(1527)
黃門侍郎陳江、陳北科創建,總面積3829平方米,屋脊塑龍頭,為潮汕地區少有的明朝式建築府第。
六通禪林 即
六通庵,址在
貴嶼鎮貴嶼山東北麓,明嘉靖年間(1522~1566)由當地施主修建。清順治年間(1644~1661)由僧觀、施主續建,即為現規模格局,坐南向北(偏東),分前堂、後樓、兩廂側廳房,前堂供奉三寶殿佛,觀音娘、十八羅漢等,西側廂供奉注生娘,後樓供奉佛祖。其地有石岩,巨石成室,樹木
蘭花陰翳。西側有明隆慶五年(1571)陳克宅(號養泉)挖一古井。清康熙年間(1662~1722)知縣彭象升書“
俯視川原”四大字,乾隆年間(1736~1795)知縣
李文藻題匾:“
南樵精舍”。聯云:“徑向雲中藏詰曲,山從崖底露鋒棱”。原還有
進士陳江、陳洸及知縣
藍鼎元、漆嘉祉等題字。
華美
陳氏家廟承思堂 即二房祠,址在
貴嶼鎮華美下門閭寨前,臨練江邊,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坐東向西(偏北),入門官廳。一
天井二龍虎天井,左右前後俱有廊廳。建築面積285平方米,前面埕135平方米,有明正德九年(1514)
進士、南京戶科給事中陳江之旗桿夾一副,
三山門匾額書“陳氏家廟”,背書“黃門舊家”。祠堂內有南京戶科給事中、
黃門侍郎陳江的“進士”牌匾;明嘉靖帝御賜給進士陳江的“
立朝風裁”牌匾;直隸參將、武德郎陳嘉年的“
進士”牌匾;武略騎尉陳雄略的“亞元”牌匾等古文物,承思堂歷代作為鄉學“桂山學堂”,明、清時期幾經修葺,結構保留明代建築特色。
華美
陳氏家祠崇德堂 址在
貴嶼鎮華美社區寨前,臨練江邊,黃門第南側,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是華美紹竹祖裔之祠堂,坐東向西(偏北),三廳二
天井,四廳會格式,雙厝包(各一廳二房),後庫為“後花園”,總建築面積1400平方米。
三山門匾額書“陳氏家祠”,背書“
潁川世澤”。崇德堂“後花園”歷來為綠化花圃,前堂歷代作為私塾及房眾子弟學堂,明、清幾經修葺、擴建。2008年因堂前民房倒塌,擴建為陽埕及鋪間,列入祠堂內範疇,修擴建後,結構保留明代建築特色,保留“
亞元”牌匾等文物,並保留了大量潮汕石雕、木雕、灰塑、嵌瓷等建築特色。
華美
陳氏家廟篤慶堂 即三房祠,世稱“落山虎”。址在貴嶼山西麓。始建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春月,1985年夏重修。建築面積580平方米。祠堂背靠後山,坐東向西,近臨練水,遠眺鐵山。祠堂系入門官廳,左右龍虎井。重檐式
三山門亭。三山門
匾額書“陳氏家廟”,背刻“莆田衍澤”。官廳正中懸掛明
嘉靖皇帝封賜陳洸御匾“
紫閣名臣”。堂上恭列八世祖梅圃祖,大理寺少卿、吏部給事中陳洸(世稱北科),平和縣令,通道縣令,魯山縣令等先祖名牌位。
貴嶼華美“八角樓” 座落於華美老祠後側,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乃
江蘇無錫堪輿名師張帆飛設計,該樓以柳宿星座為指向,樓分八角,內為木質結構,梁用規格木材,以45度角陡拱,承載屋頂重量。屋面用琉璃瓦蓋之,並以葫蘆封頂。樓牆在子午卯酉四方位,安放大窗,冬暖夏涼。建築結構嚴謹別致,似樓非樓,似亭非亭。既有周易之運用,又是力學的體現,為潮汕民間建築中罕見。經受數百年之風吹雨打,仍巍然屹立。“文化大革命”期間遭破壞,1986年恢復原貌。為保護文物,2003年重新修葺,煥然一新。
先賢名人
華美村自古就一直不乏文人墨客,自一世祖陳仲徽的進士出身到陳南科、陳北科的黃門侍郎在到潮陽三學士的陳秀升這樣的文人歷代輩出,這裡先後產生了三年二進士、兄弟雙貢士、父子同知縣、一門四教諭等事跡。現今也湧現出1位全國勞動模範,2位全國
人大代表,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1位教授、研究員,35位國家正處(縣)級以上幹部及多為近代先驅。
陳仲徽:進士出身,官任福建
莆田知縣,宋嘉定二年(1209年)與潮陽知縣張如愚游貴嶼,次年遷居華美,為
貴嶼陳氏一世祖。
陳南科:明正德十二年中二甲進士,官授南京戶科給事中、黃門侍郎,封號“
立朝鳳載”
陳北科:明正德九年中二甲進士,官授吏科給事中、湖廣按察使、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封號“
紫閣名臣”,在家鄉創建潮汕民居、貴嶼街路棚。
陳一儲:明嘉靖二十二年中舉人,授福建漳浦教諭。政教有聲,昇平和縣知縣,愛民如子。時有賊首王槿踞險作亂,一儲暗中先招降其同夥,之後誘捕之,政化大治。福建撫官陸北川表彰他的功績,檄旌功載《漳州府志》。
陳欽宸:明萬曆元年中舉人,初任新會縣教諭,後任光化縣知縣。在光化時,有豪強迫害孤弱,事被揭發,以千金行賄,欽宸斷然拒絕,並將富豪逮捕法辦。欽宸鋤強除弊的事跡很多。此外還倡修文廟、岳祠,刊刻《杜子美全集》等。任滿歸家時,當地士紳立碑表彰他“
廉介第一”。
陳嘉年:清嘉慶十四年中己巳科進士,官任
直隸武德將軍。
陳必勤:素性清廉正直,少年時學習儒學,有詩名。後隨藍太醫的兒子學醫,深究脈理,凡良藥秘方,無不精心考證,歷十餘年,始懸壺行醫,在惠州、潮州兩郡,救治不少危重病人。當時一些醫家競相索取高診金,必勤則不計較,遇貧困者不收費且施醫贈藥,名聲卓著,世人感激。著有《脈訣》、《鴻寶良方》。
陳應時:清道光元年(1821)中舉人。為人厚道謹慎,家居教授學生,循循善誘,學生多有成就。鄉間遇械鬥,參與者以排解為名,從中漁利,應時獨閉門不出,縣中人士佩服他能守操節。後授香山縣教諭,在鳳山書院主講,後來成太史的黃槐森、黃桂丹等都曾執師禮在書院就教。年老退歸,其高祖父、祖叔、父親均出任香山、英德等縣教諭,時人對應時“
一門四教諭”傳為佳話。
陳秀升:清光緒年間貢生,官任福建長樂知縣後辭官回鄉創辦界河國小堂、界河學堂(今
貴嶼中學),民國初年任潮陽勸學所所長、六都學堂總教習,同鄭浩、郭經被譽為“
潮陽三學士”。
陳耀衢: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赴
暹羅(今
泰國)謀生,至光緒三十一年成為
曼谷等地公認的僑領之一。
宣統元年(1909)在曼谷參加
同盟會,民國10年陳耀衢帶募款180萬銀元回國捐助國民政府民國,十五年當選出席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代表全體暹羅華僑及旅暹潮陽同鄉向中央政府捐獻水陸飛機一架、陸上飛機一架,獲國民政府
特等獎章。曾在家鄉創辦界河、養正、桂山、篤光四所學校,歷任國民黨駐暹總支部執行委員、監察委員、評議委員、國民政府
簡任官、旅暹廣東同鄉會副理事長等職。
孫中山先生稱他“熱心黨務”,還親題一聯贈陳耀衢:“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陳伯瑜:民國3~5年(1914~1916)與陳堅夫、郭和棠等合資,創辦練江輪船公司,任經理。公司擁有客貨兩用輪船多艘,航行於貴嶼至棉城龍井、龍井至
汕頭,為溝通汕頭至普寧、揭陽等地的經濟往來,起了很大促進作用。1929年曾兼任華美鄉團練。1931年倡辦貴嶼平民學校,1932年倡辦貴嶼女子學校,招收貧苦家庭子女免費就讀,並親自執教。1936年後曾在惠來一中、潮陽東山中學、六都中學執教古文。1942年重版清光緒甲申《潮陽縣誌》時任校勘,並資助出版費用。著有《諸葛武侯學案》、《明史鑑注》等書。1947年創辦潮普聯立界河中學,任校董主席。
陳鴻藻:1925年組建潮汕較早期的“
華美犂民協會”並擔任潮陽縣第六區農民協會負責人,1927年在“泰北攬坡華僑學校”任校長,傳授中華民族歷史傳統文化,促進“中泰”文化交流;1935年,陳鴻藻任上海市華僑聯合會秘書長,從事華僑事務工作;1939年,回到潮汕,先後任汕頭市政府社會科長、潮陽《練江報》編輯等職;1941年,他在重慶《新華日報》任職,宣傳抗日統一戰線、抗日救亡運動,拯救中華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他譴責國民黨反動派製造“皖南事變”,使國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加劇;1946-1949年,他再次回上海市華僑聯合會,擔任秘書長;《大公報》副刊主編。宣傳發動廣大僑胞熱愛祖國,為推進大後方的民主運動,團結華僑各界人士,實現抗日勝利後全國和平、民主、團結主張而盡責盡力!
陳濟美:1925年與鄉人陳伯瑜、陳鴻藻、陳開強等醞釀組建潮汕較早期的“華美犂民協會”,為“華美犂民協會”骨幹人員,曾任界河中學校董、
潮陽桂嶼文學社副社長等職。
陳士厚:畢業於黃埔軍校 ,曾任國軍
第一機械裝甲團團長,曾帶領
中國遠征軍在緬甸打擊日軍,後隨國軍退守台灣。其長子為台北大學教授。
陳堅夫:1919年與胞弟毅夫在潮陽縣城創辦維新紡織廠,織造燈芯布,產品暢銷潮汕各地。民國10年(1921)當選潮陽縣首任民選縣長;捐資復辦縣立女子國小,倡辦速成夜師範。次年,捐資重修東山水簾亭。任上曾捐白銀2萬多兩,替全縣“田產黑戶”納稅,並呈報省財政廳獲準取消“田產黑戶”。1923年在縣城首辦光利電燈廠。1924年與其弟創辦潮汕電船公司,經營汕頭至潮陽的小汽輪客運;購置4000噸位輪船,航行汕頭、香港、上海及波斯(伊朗);在汕頭華塢建造船廠,製造600座位的大華輪和300多座位的大新輪各1艘,行駛於潮陽、關埠、炮台、揭陽之間;在潮陽縣城修築後溪至龍井(前溪)的窄軌鐵路;在汕頭開辦陳有利銀莊,被選為汕頭市商會會長,捐資購置機動救火車,建立消防隊。1948年在潮陽縣城創辦私立文光中學(
潮陽一中前身)。
陳式金:又名陳銳堅,20歲南渡暹羅謀生,先後當學徒工、書局店員、南洋書局業務員。民國26年(1937)創辦暹羅南洋有限公司南美書局,繼之創辦陳式金工業公司,20世紀50年代又創辦香港南關貿易公司。擁有泰國最大的華文書局和文具公司。歷任旅泰華美陳氏同鄉會理事長、泰國陳氏宗親總會理事、泰國潮陽同鄉會理事等職。
陳如竹 :畢業於北海初級中學,後入華文培英中學讀書。不久入股協成昌行,初當店員,後當經理,繼後自立門戶,在泰國設廠生產拉鏈,並發展成
協聯集團,成為泰國消費品工業的一支勁旅,集團屬下的公司超過300家,其子公司約50家,生產、經營項目包括紡織、橡膠及塑膠、電子及電腦、金融、鞋履、建築、房地產、國際貿易、發電等9大項。在中國大陸投資設廠,泰國前總理阿喃·班耶拉春、前副總理林日光曾在其旗下服務,2008年獲
中國改革貢獻人物獎,入選世界
華商名人堂,被譽為
泰國最具實力的工業家。
陳振鳳:1952年畢業於
韓山師範學院,同年考入武漢華中師院外語系,1957年7月畢業,分配到湖北省通山縣一中任教。1980年調任通城一中校長,被評為
全國勞動模範,選為湖北省人大代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陳英彬:1951年往香港謀生,先後做苦力、雜工、玩具廠學徒工。1958年創辦塑膠玩具廠,1982年到深圳投資創辦橫崗聯泰塑膠玩具廠。熱心社會公益事業,1973年捐資興建貴嶼華美國小第一分校。1978年起,每學期發放獎教獎學金,連續15年,後又每年獎勵考取大中專院校的家鄉學生。此外,還捐資助建貴嶼圖書館,捐資興建貴嶼醫院“陳慶文紀念樓”,並配備醫療設備,捐資修復“厚本堂”、“明誠堂”、“明薦堂”等。
陳獻洲:1938年在
泰國開辦“義隆染織廠”,後開辦“義豐當鋪”,規模大企業效益好,隨後又開創“亞洲實業印染有限公司”、“協友纖維-紡織有限公司”、“亞洲化工有限公司”。榮任第九屆十屆泰國陳氏宗親總會常務理事,第十一屆至十三屆副理事長,後榮任
泰國陳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理事長。在家鄉捐巨資建橫跨練江的“獻洲大橋”,帶頭捐資修復家鄉的名勝古蹟。
陳興勤:1941年日軍入侵
潮陽,又逢連年旱災,農業失收,家庭經濟窘迫,只得中途輟學,16歲時和母親、弟弟到暹羅與父親團聚,謀求生活出路。他從“打工仔”做起,經受了艱苦的磨鍊,培養了在逆境中奮進的品格。後開辦飼料加工廠,經過10來年的艱苦拼搏,飼料加工廠發展壯大成“波·乍侖攀集團”,事業蒸蒸日上,陸續創辦比易獸藥有限公司、軍泰農場有限公司、波·乍侖攀農場、波·乍侖攀實驗農場、軍泰飼料有限公司,成為泰國一個龐大的企業實體。1982年與紐西蘭合資在泰國創辦了現代化的大型鮮雞出口加工場,年產鮮雞肉5萬多噸,營業額80億銖,成為泰國經濟實力雄厚的跨國企業集團之一。歷任泰國波·乍侖攀集團董事長、泰國鮮雞出口商會理事長、泰國土產同業公會副理事長、泰國土產福利公會名譽理事長、泰國華美陳氏宗親總會理事長、泰國陳氏宗親總會理事、泰國潮陽同鄉會理事等職,被譽為泰國
農牧業大王、飼料大王。
陳孟中: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書法大家
朱復戡弟子,廣東省民盟盟員、廣州體院教授、上海朱復戡藝術研究室研究員、書法家、廣東省排球協會秘書長、廣州書畫協會理事、中國排球隊隊員、上海隊教練,著有排球題材長篇小說《魚躍》、書法《陳孟中作品集》,編有《中國排球運動史》、《廣東省排球史》等。
陳自強:1969年畢業於泰國坤敬大學高能物理專業。1970年往紐西蘭大學深造,1972年赴美國留學,1975年獲美國高能物理博士學位,回泰國坤敬大學任教,教授職稱。任“中美泰聯合研究大氣候”泰國組組長,主持國際性學術研究,在美國及聯合國學術刊物上發表多篇論著,系國際知名學者。
陳和翰:1957年畢業於潮陽高級中學,同年考入武漢華中工學院(現為
華中理工大學)電機工程系電機電器專業,1962年畢業,分配到機械工業部廣州電器科學研究所,任副總工程師兼分析總工程師,1991年評定為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現為研究生室主任,研究員。
陳威峰:17歲赴澳大利亞讀大學,畢業後返泰國,幫助父親經營米行。1983年創辦百信集團,經營房地產,在泰國和中國大陸共有10個開發計畫,首期在廣州及中山市投資建設。百信集團在泰國擁有約1萬萊(1萊等於2.4畝)的土地儲備。1982年,威峰以其父親名義捐資助建
貴嶼華僑學校,1986年又捐資修葺貴嶼“黃門第”、華美“八角樓”、“時思堂”、“承思堂”等。
陳英實:泰國中華總商會副秘書長、泰國潮州會館常務教育、南美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佐輝:中國著名
打擊樂大師、國家
文化部優秀專家、廣東民族樂團團長、國家一級演奏員、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音協副主席、中國打擊樂協會會長、
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廣東省文化藝術界十大名家之一,被譽為“
南國鼓王”。
陳亨廷:泰國中華總商會副財政、泰國潮州會館常務稽核、泰華進出口商會名譽理事長、中華贈醫所名譽理事長、波‧乍侖攀集團董事長、江西丙申飼料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泰國著名僑領、慈善家、企業家。
陳紅雄:財政部駐廣東省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副監察專員。
陳少青:中國一般出口貿易十強企業--深圳信利康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總裁,榮獲“首屆深圳新生代創業風雲人物”、“深圳市十大傑出青年企業家”稱號,中國供應鏈奠基人之一、
深圳跨境電商領導人之一。
姓名 | 封號爵位 |
---|
陳伯年 | 承事郎 |
陳毅齋 | 義官,賜官袍為青袍素銀帶,有聖旨 |
陳東園 | 征仕郎、南京戶科給事中,妻贈淑人 |
陳拙齋 | 義官,有聖旨 |
陳嚴縝 | 征仕郎、吏科給事中,妻贈淑人 |
陳篤齋 | 義官,有聖旨 |
陳南科 | 征仕郎,封號“立朝風載”,妻贈淑人
|
陳北科 | 皇封“國舅”,賜“紫閣名臣”,妻贈一品夫人 |
陳梓 | 知縣 |
陳鳴陽 | 渚州知州 |
陳肇熙 | 文林郎 |
陳雄略 | 武略騎尉 |
陳進型 | 文林郎 |
姓名 | 備註 |
---|
| 戶科給事中 |
陳洸 | 吏科左給事中 |
| 貢士 |
| 貢士 |
陳雄略 | 亞元 |
陳紀瑞 | 亞元 |
| 平和知縣 |
| 通道知縣 |
陳振翮 | 廉州府教授 |
| 光化知縣 |
陳夫銓 | 海寧知縣 |
陳正開 | 四會縣教諭 |
陳鳴陽 | 魯山知縣、渚州知州 |
陳光遠 | 教諭 |
陳德楷
| 教諭 |
| 英德縣教諭 |
| 香山縣教諭
|
陳朝會 | 千總 |
陳河 | 參軍 |
陳國瑞 | 漳州府參軍 |
| 直隸武德將軍 |
陳綸開 | 參軍 |
| 長樂知縣 |
姓名 | 貢獻 | 歷史地位 |
---|
陳秀升 | 大力發展現代化教育,提倡教育興國 | 潮汕教育先驅
|
陳耀衢 | 大力支持孫中山先生民主運動 | 潮汕民主先驅、教育家 |
陳伯瑜 | 潮汕輪船運輸奠基人,開辦平民學校、女子學校 | 潮汕實業家、教育家 |
陳堅夫 | 潮汕有名的實業家,潮汕近代化的領航人物 | 潮汕近代化領袖、實業家、教育家 |
陳興勤 | 泰國著名商人,大力支持潮陽教育事業發展。 | 教育家、實業家 |
姓名 | 單位 | 職稱 |
---|
陳國雄 | 台灣《中國時報》
| 高級記者 |
陳濱 | 中科院 | 研究員 |
| 上海朱復戡研究室、廣州體院 | 研究員、教授
|
陳廷旭 | 河北石家莊市教育局 | 教授 |
陳和翰 | 機械工業部 | 研究員 |
陳繼元 | 泰國曼谷醫學院 | 教授 |
陳應明 | 廣州光學研究所、廣東省光學協會 | 研究員 |
陳志斌 | 廣州民族學院 | 教授 |
陳自強 | 泰國坤敬大學 | 教授 |
陳偉梧 | 中國船舶總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陳森華 | 美國芝加哥高級軍事醫學院 | 研究員 |
陳高選 | 中國海運集團公司 | 高級工程師 |
陳質敏 | 東北師範大學 | 教授
|
陳振聰 | 新加坡大學 | 教授 |
| 中央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 | 教授 |
| 廣東省文藝職業學院、中央音樂學院 | 教授
|
陳少春 | 廣東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 | 教授 |
陳一華 | 東北科研大學 | 教授
|
陳雲裳 | 台灣清華大學 | 教授
|
陳瑞玲 | 中國農業銀行管理幹部學院 | 研究員 |
陳強 | 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第一亞洲部 | 高級記者 |
陳立偉 | 廣州質檢院 | 高級工程師
|
陳廷尤 | 海南省農墾總局 | 高級工程師 |
陳沐宗 | 清遠熱電廠 | 高級工程師 |
陳昭鴻 | 航天工業部 | 高級工程師 |
陳佐群 | 北京中醫院 | 教授 |
陳欽耀 | 天津工藝品進出口公司 | 教授 |
陳桂雄 | 海南省烏石橡膠廠 | 高級工程師 |
陳新凎 | 廣東省體育科學研究院 | 研究員 |
陳欽悟 | 汕頭大學 | 教授 |
陳紅雄 | 廣東專員辦 | 高級會計師 |
宗族簡介
中華陳氏第一代,陳國國君
陳胡公開始,國號“陳”。我貴嶼陳氏一族,乃通直公後裔,祖因知莆田縣事,而出仕福建,至宋嘉定年間遷來貴嶼,所以通直公是貴嶼陳氏的始祖,明代南祖、北祖同登
黃門侍郎,明世宗封為“黃門世家”,故“
莆田世澤,黃門家風”,成為我鄉祖祠的通用聯對,“
黃門世家”成為我陳氏祖祠的顯眼標識。
《潮陽華美陳氏族譜》介紹:桂山陳氏,潮望族也。始祖通直公,仕宋莆田令,遷居潮陽,愛山水之勝,擇桂山之麓居。
華美陳氏始祖為
陳仲徽,字致廣,號通直。宋孝宗淳熙十六年中舉人,連登
進士及第,授莆田縣正堂。嘉定三年遷居貴嶼創華美鄉。
陳氏輩序表
華美陳氏老輩序自十二世起(含十二世)詳情見圖
世正以啟宏,仕奕伯淑爾;
克昌光世德,廼懋慶元年。
新輩序自二十世起(含二十世)
族表:
大宗維翰,長發其樣,南國是式,載錫之光。
永言孝思,介爾昭明,世德作求,福祿來成。
克定厥家,為章於天,有命既集,君子萬年。
書表:
中華建統,景運煥新,欽崇正教,紹述先民。
文治開化,至道同仁,育材興學,康樂和親。
創垂綿繼,卓立秉均,武威安遠,英達鹹遵。
當代大事記
1973年旅港同胞陳英彬捐資興建貴嶼華美國小第一分校並長期發放獎學金;
1982年旅泰僑胞
陳興勤、陳式金、陳如竹、陳威峰、陳德明等捐資興建華美華僑學校、華美國小教學樓;
1986年
陳氏祖祠重修晉主,為潮陽地區最早修復的祠堂之一;
1888年旅港同胞陳英彬捐資興建衛生院“陳慶文紀念樓”及貴嶼圖書館、華美女英歌隊上縣參加潮陽縣民間藝術調演,北京舞蹈學院、省舞協有關專家專程蒞潮觀看;
1989年旅泰僑胞陳獻洲捐資建造獻洲大橋、陳興勤興建華美丙申電站並配套火電設備、陳式金、陳德明興建華僑大廈;
1990年街路棚恢復展出,獲國家及省市相關部門大力支持;
1994年旅泰僑胞陳興勤及其昆仲陳亨廷捐建的潮陽丙申中學落成;
1995年旅美僑胞陳素秋捐資興建貴嶼中學“陳伯瑜紀念樓”及配套設備;
1999年起街路棚增擴布展範圍及遊藝活動,內容進一步創新;
2005年建設文化公園-桂園,內配置假山、長廊、石椅、樹木及多種運動設施;
2008年投資2000多萬元資金的華美中學完成首期工程,新校舍的建成投入使用;
2013年潮陽文廣新局領導帶隊到社區了解
陳北科的傳奇一生,為電視劇《
傳奇國舅陳北科》採風、潮南發生百年一遇的大型水災,華美社區各民間團體組織救災物資前往重災區陳店鎮救援;
2014年街路棚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