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陽三學士
- 別名:潮陽三生
- 職業:文人
稱號介紹,成員介紹,
稱號介紹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求知認知與追求新學的熱潮不斷高漲。
潮陽自古是人文薈萃之地,人才輩出,與海陽、揭陽並稱古代“潮州三陽”。
近代,隨著國門打開,潮陽人也開始接觸外來文化,清末民初先後出現了陳秀升、郭經、鄭浩三位博學多才的有識之士,他們力推新學、重視教育,對潮陽的人文提升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後人把他們三人譽為“潮陽三學士”。
成員介紹
辭官從教的教育先驅陳秀升
陳秀升(1870~1930),字鐘毓,貴山都華美(今屬貴嶼)人。清光緒九年(1883)童子試考中第一名。光緒十五年考中秀才,就讀金山書院,師從翰林吳道鎔等名師。光緒十七年隨老師陳龍友入雙髻山石室攻讀兵略與經濟之學。光緒二十三年考取貢生入國子監,才名大噪,由於其好學且有悟性,深得吳道鎔老師的喜愛,最後被推薦為福建長樂知縣。但是清朝末年官場的腐朽卻讓陳秀升深感厭惡,最終辭官從教,光緒三十一年在家鄉倡辦界河國小堂,翌年出任潮陽勸學所所長,在任3年,竭力倡辦學堂,擴充教育經費,對推動潮陽現代教育盡責盡力。宣統元年至三年(1909~1911)任六都高等國小堂總教習,其教授學生或其子弟後多有成就。民國12年(1923)組織貴嶼文學社,任社長,設文學講座,出版貴嶼文學季刊,繁榮鄉土文化。民國16年(1927)在貴嶼組織成立犁民協會(即農民協會)。民國19年逝,享年61歲。在陳秀升的一生,為官時間不長,但是卻為潮陽文化繁榮盡心盡職,憑藉自己的才能推動地方教育、地方文化的發展,為近代潮陽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代東山中學名校長郭經
郭經(1868~1951),字載生,貴山都坑仔(今屬貴嶼)人。16歲考中秀才。清光緒三十年(1904)初,與蕭公溥等9人東渡日本留學。回國後,學部授予法政科舉人,被派任湖南省會同縣知縣。郭經在任,公正廉明,深得人心。任內曾緝獲鴉片逾百箱,竭力排除來自上司下屬的種種威脅利誘,誓作林則徐第二。然因違背上司的旨意,不到一年就被解除職務,憤然回家,致力倡辦新學。曾任六都高等國小堂總教習。民國初期,郭經出任汕頭檢察廳廳長,因抵制袁世凱稱帝而辭職,從此專心從事教書育人的工作。民國7年(1918)受聘出任潮陽縣立東山中學校長。以後又歷任汕頭市英華中學、大中中學等校高中國文教員多年。郭經博學多才,循循善誘,深受學生愛戴。晚年家居,曾任潮陽縣文獻委員會會長。1951年病逝,享壽84歲。郭經晚年將更多的精力投入鄉邦文獻研究,是近代潮陽不可多得的一位集法政、文史二者全能的傑出人才。
近代新學力推者鄭浩
鄭浩(1863~1947),字義卿,縣廓都興讓(今屬棉城)人。幼聰敏好學,青年時喜愛新學,師丘逢甲,不參加科舉考試。鄭浩的學術思想,趨向變革,曾著《中華民族學術變遷論》,載《新民叢報》,深得梁啓超賞識,於是文名大振。清光緒三十年(1904)東渡日本留學,光緒三十四年學成回國,學部授予法政科舉人。宣統元年(1909)任吉林省方正縣知縣,在任10個月,廉明幹練,極有政聲,離任時,百姓扳轍,鼓樂相送。民國6年(1917)任潮海關監督兼外交部駐汕頭交涉員,曾繳獲鴉片千餘斤,洋人開單減報為百餘斤,意在讓鄭浩私得。鄭浩斷然拒絕,更正數字,會同汕頭鎮守使、軍政要員、士農工商各界代表在場勘驗,全部焚毀,時人稱頌。民國36年(1947)病逝,終年85歲。鄭浩從政二十年,先後擔任清朝與民國官員,為官清廉,廣獲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