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舅府又名黃門第,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華美社區老寨前,是潮汕地區保留較為完整的明朝建築式的府第。2013年被評為潮陽區不可移動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國舅府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3829平方米
- 門票價格:免費
- 主人:陳北科、陳南科
歷史沿革,建築介紹,建築規模,主廳,住房及屋頂,書房,文物簡介,文物保護,保護級別,保護措施,黃門第由來,主人簡介,附近景點,陳氏祖祠,八角樓,
歷史沿革
明嘉靖六年(1527)嘉靖帝下旨建國舅府,工程由潮陽知縣蔡明復負責,建設占地達345丈(3829平方米),歷時一年完工,房屋圍牆用三合土構成,十分堅硬。
1942年受日軍飛機轟炸國舅府外圍民房及花園受損
1967年改建為倉庫,用以存放農具,部分建築受損
1986年由旅泰華僑出資修復,國舅府煥然一新
建築介紹
建築規模
國舅府始建於明嘉靖六年,由朝廷出資,總面積3829平方米,歷時一年完工,為明嘉靖皇帝之御賜府第。府第大門左右兩側有一流傳千古的名對聯:兄黃門弟黃門一天雨露,南給諫北給諫兩地風霜。
主廳
國舅府建築方式以皇室風格建造,採用圍牆式的建築方法,圍牆平均厚度為七十二厘米,一個大門可供出入,門檻高達六十八厘米,這在當時是除紫禁城外少有門檻這么高的府第了。大門為皇式銅釘門,府內雕樑畫棟,屋頂為琉璃瓦加龍頭,寓意千里揚威,是封建時代皇帝詔封有功的大臣的一種殊榮。走進大門,是一個六十多平方米的廳,正廳掛著嘉靖帝御賜的”紫閣名臣“和“立朝風載”兩塊牌匾,廳的右邊牆立著嘉靖皇帝的聖旨,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從這就足以看出陳國舅在朝廷中的地位。
住房及屋頂
主廳的左右分別是書房和住房花園,住房屋頂皆用黃色琉璃瓦,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屋內的木雕、石雕都被後人很好的保存下來。花園則由於時間的推移,漸漸的喪失了原來的風貌,不過花園內留存的幾個石雕仍然讓我們感到房屋主人地位的顯赫,由於國舅府的結構是以紫禁城的造法建的,所以也有小紫禁城之稱。是為國舅陳南科、陳北科之府第。
書房
在國舅府的左邊就是主人的書房,這裡沒有了主廳那樣的繁華,相反給人一種幽靜的感覺,這也是當初主人建造時候的良苦用心,清靜不受任何打擾。
文物簡介
國舅府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貴嶼鎮華美社區老寨前,是國舅陳南科、陳北科告老還鄉後由朝廷出資建造的,國舅府總面積3829平方米,分為主廳、書房、住房和花園三部分,大門門匾‘黃門第’為明正德年間進士陳大器所書。進門為正廳,大廳的左邊為書房,右邊則為花園和住房,這樣的建築方式把這一鬧一靜很好的分開了。
文物保護
保護級別
2013年評為潮陽區不可移動文物。
2015年汕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保護措施
國舅府建於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已有五百年歷史了,整個府第建築除少部分受到破壞,大體仍保持著明朝建築的風格,國舅府一共受到兩次破壞,一是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飛機轟炸,國舅府周邊民居成為廢墟,國舅府的左側花園及幾間房子受到損壞,二是1967年國舅府被改為他用,大門門匾‘黃門第’被移除(後尋回),由於府內石雕、木雕被人遮掩而逃過一劫,1986年由旅泰鄉賢出資重新修葺一新。
黃門第由來
國舅府又名黃門第,是為國舅陳南科、陳北科所建,那為什麼國舅府的大門石匾是寫黃門第,而不是寫國舅府呢?這還要從當時明朝的社會習俗說起,原來在那個時候潮汕地區的祠堂、府第,都各有各的名字,一個家庭是不會在兩個房子用同一名的石匾的,所以陳南科、陳北科在當時的京城就已經建有國舅府了,再來自己家鄉建顯然不太合規矩,故此則以他們的官職作為國舅府門匾。
主人簡介
陳北科:原名陳洸(1478~1534),字世傑,世稱國舅爺,貴山都貴嶼(今貴嶼鎮)人,陳江的從弟。正德二年(1507)中舉人,六年(1511)登進士。歷任戶部給事中、吏部左給事中、按察使司僉事、大理寺少卿、黃門侍郎等職。職居掖署,亦兼內直’,每逢議政,皆切中時弊,且辨事公正,遂得朝中大臣佩服。後告老還鄉。家居期間常寄情詩詞,抒發對朝政的關切之情,還辦了一些有益鄉親的事。
陳南科:原名陳江(1475~1552),字世殷,世稱陳國舅,貴山都貴嶼(今貴嶼鎮)人,陳洸(北科)的從兄。明弘治十四年(1501)中舉人,正德九年(1514)登進士。歷任南京戶部給事中、黃門侍郎等職。宦官蕭敬、劉允驕橫放縱,江敢於彈劾他們,震懾了其餘的宦官。當時西部邊防糧餉不繼,江料必有變故,特上疏請為籌備。數月後果然甘州五衛作亂,殺害了巡撫許銘,眾官均佩服江的預見。家居時,倡導模仿蘇州廟會格局,同時舉辦以懷念、讚頌張巡、許遠為內容的書畫展覽,稱“街路棚”,此俗相沿至今。
附近景點
陳氏祖祠
陳氏祖祠時思堂在國舅府南面約50米處,建於明景泰四年(1453),由承事郎陳伯年率眾陳氏後人在華美社區老寨前修建祖祠以供奉陳氏先祖,祖祠坐東向西(偏北),後三間格局。明嘉靖十六年(1537)由黃門侍郎陳南科對陳氏祖祠擴建為三廳兩天井,左右龍虎井,左右前後俱有廊廳,祠堂屋脊上塑龍頭,俗稱龍頭厝,建築面積731平方米。其整體結構布局嚴謹、虛實相間,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幽雅。中廳南北牆兩側有六條護樑柱,為產於川貴原始森林的楠木,長短二規格,當地稱為“蓄地牧”,實為古時官話“鐵地木”(象鐵一樣堅實的木料)的諧音,此六根楠木為明嘉靖帝御賜大理寺少卿陳北科。北科歷經一年余從水路運回家鄉建祖祠之用,極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