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荊南國)

南平(五代十國時期高季興建立的割據政權)

荊南國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6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平(924年—963年),又稱荊南、北楚,是高季興所建立的政權,為五代十國時期的十國之一。南平都城為荊州,轄荊、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歷5王,共39年,從未稱帝。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當時,南平所轄的10州為鄰道侵奪,只有江陵一城。高季興到任後,招集流民,民漸復業,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輔佐,暗中準備割據。後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後唐封為南平王,建都荊州(今湖北江陵),史稱南平或荊南。後唐滅前蜀以後,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後唐而作罷。

南平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衝,其時南漢、閩、楚皆向後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於南平;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後,高氏對南北稱帝諸國,上表稱臣,以獲取賞賜,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

南平據有今湖北江陵、公安一帶,建都江陵(今湖北荊州)。其子高從誨繼立,後經高保融高保勖,直到第五主高繼沖,於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納地歸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平
  • 外文名:Nanping Kingdom
  • 別名:荊南、北楚
  • 時間範圍:924年 至 963年
  • 首都江陵府
  • 主要城市歸州峽州
  • 官方語言:漢語
  • 政治體制:君主專制政體
  • 人口數量:142300戶(963年)
  • 主要民族漢族
  • 主要宗教佛教道教
  • 開國君主高季興
發展歷史,割據而治,治國安邦,逐漸沒落,歸降宋朝,疆域,國土範圍,行政區劃,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人口,史書記載,國君世系,

發展歷史

割據而治

南平是十國中最小的政權,為高季興所創。高季興,原名高季昌,陝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避後唐莊宗祖父李國昌之諱,改名高季興。他幼年在汴州商人李七郎家為奴,朱溫收李七郎為養子,改名朱友讓,又喜愛高季興,命朱友讓收為養子,也改姓朱。高季興最初在軍中為親兵,逐漸提升為牙將。因為立有軍功,後來擔任潁州防禦使,朱溫令高季興恢復高姓
荊南地區在唐朝末年為成汭所據,因成汭急於擴張地盤,先後與朗州雷彥恭長沙馬殷江淮楊行密交戰,在君山一戰兵敗而死,雷彥恭趁虛占據其地。當年十月,趙匡凝逐走雷彥恭,以其弟趙匡明為荊南留後。朱溫不願荊南為他人所有,派軍攻伐。唐天祐三年(906),汴軍攻取了荊南,遂任命高季興為荊南節度留後。在高季興受命出任荊南留守後之前,荊南原管諸州已被相鄰勢力分割殆盡,荊南鎮原統八州已失其七,僅存荊州一地。這種情形在高季興入主荊南之時,依然如此。後梁開平元年(907)四月,朱溫廢唐哀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朱溫更名為朱晃,是為後梁太祖。次月,高季興被正式任命為悼疊項付荊南節度使
乾化二年五轎達元月(912),後梁太祖朱溫被其子朱友圭殺害,後朱友圭登基改年號鳳歷。次年二月,朱友貞率兵討伐朱友圭,將朱友圭及張皇后殺死。隨繼位,是為後梁末帝,追廢朱友圭為庶人。高季料驗刪興在朱溫在世時,還不敢跋扈。後梁末帝在位期間,國勢日衰,高季興便不那么馴服了。襲取襄州不成,索性斷絕了對後梁的貢賦。南平與後梁斷絕關係的狀況,共持續五年左右。後梁貞明三年,恢復與後梁間的臣屬關係,但其意圖在於割據。所以南平從後梁太祖朱溫以後,已經不是後梁的藩鎮,而是正在加速向獨立王國的目標進化,割據一方已經漸趨明顯。
後唐建立以後,高季興畏其強大,親至洛陽朝見李存勖,險遭扣留。返回時行至許州,他對左右說:“此行有二失,來洛陽朝見,一失;主上縱我而去,二失。”於是倍道兼行,甚至連行李都丟棄不顧了。等他過了襄州之境,李存勖果然後悔縱其歸去,命襄州節度使劉訓攔阻,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不久,李存勖封他為南平王,這便是人稱其國為南平的原因。從此,高氏南平已經由昔日的藩鎮,逐漸演變成為一個獨立的政權,對其轄境內的政治、軍事、外交均有自主權

治國安邦

高季興去世以後,其長子高從誨承繼父業。南平的國策從這一時期趨於完善和定型,在治理南平期間,高從誨與其父都有相同之處,只小有差別,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逐漸確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為高超和巧妙。
對外政策上,高從誨開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國”’和交好鄰道的雙重主張。他上表向後唐明宗李嗣源請求重修與後唐的臣屬關係,得到後李嗣源的準許。於是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派押衙劉知謙上表請求歸附後唐,並進獻三千兩白銀贖罪。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中原王朝無疑是相鄰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政治實體,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高從誨“事大”政策的目標。
高從誨在位時期,南平也沒有忽視與其他勢力的交往,主動與相鄰政權建立和睦相處的關係,與吳、南唐馬楚後蜀間鮮有戰事發生。比如對南平東面代吳而立的南唐,高從誨較早就已經看清形勢,在吳國的旬兆嘗放權臣李昪尚未登基之前,遣使勸他早日上位,這樣的舉動果然為後來南平與南唐,建立良好關係奠定了基礎。
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以事大為核心,而輔以交好四鄰的原則,與其父的政策相比確實更為理性,也更加靈活和開放。這種政策的執行,大大解除了長久以來籠罩在於南平之上的戰爭陰雲,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穩定局面,南平政權的延續確立了良好的基調。高從誨的後繼者,莫不踵行其策,以保其國。

逐漸沒落

高保融高保勖高繼沖在位時期,與之前兩位相比已經遜色許多,南平呈現衰退之際,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南平後三位國主的才幹、智識不及前兩位國主以外,後周和宋朝初期,中原王朝日漸強大,統一趨勢的增長,也是關鍵性的要素。高保融等人的無所作為,單純保守也是必然的。總得來說,三主統治期間,高保融在位時,南平勉強可以正常運轉有序。其後,南平的政治局勢一年不如一年。

歸降宋朝

建隆元年(960)正月,趙宋政權建立。宋太祖即位之初,對南面的南平早已有吞併之心,由於南平貢奉甚勤,暫時沒有找到出兵的藉口,貿然興師動眾,畢竟有損新建未久的趙宋政權形象,而且極有可能導致諸侯離心,甚至對將展開的統一戰爭產生障礙,此種局面有違宋太祖的初衷,但是,兼併南平的意圖已台捆簽經不可動搖。
建隆三年(962)十月,趁湖南周行逢病卒、其子周保權繼立之際,衡州張文表舉兵叛亂,自稱擊遷留後。周保權遣使求援於南平,並乞援於宋,次年二月,宋太祖命慕容延釗李處耘領軍討伐張文表。由於事先已實施諾乾先期準備工作,宋朝對南平已是志在必得,於是,藉此應援湖南的大好時機,宋軍以假道之計順便降服南平,高繼沖歸降於宋,高氏南平國除。

疆域

國土範圍

南平疆域在五代前期,變動頗大,其最盛時,一棕熱戲度轄七州,這種情形前後不過一年而已。至天成、長興之際,其疆域逐漸縮小。大約在後唐清泰元年(934)前後,南平疆域最終固定為荊、歸、峽三州。

行政區劃

南平的行政區劃僅有州、縣二級,由刺史(知州)與縣令為其軍政首長,這種形式與唐末五代藩鎮並無二致。不過,在南方九國中,州、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只存在於南平,其間的根源即在於該政權惟有原唐代荊南鎮一地。而且其原管諸州大多在唐末己被分割而出,在如此狹小的地域內,顯然已無法採用道、州、縣的三級地方行政,其地方行政建制也只能因陋就簡。

政治

南平在其5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因受制於其時特定的政治、軍事環境,從未稱帝,而一直以藩鎮自居,故在其獨立的小王國之內,藩鎮體制占據主導位。然而,較之唐末藩鎮而言,南平割據性更強,自主權更大,而在藩鎮體制之外,南平的政治又不乏王國體制的色彩,儘管這種特徵並不明顯。而且被藩鎮體制所主導,也始終未達到成熟體制的地步,但其己然有所顯現,並作為藩鎮體制的補充而長期存在。就此而言,南平在政治上具有典型的雙軌制特點,實際上與馬楚吳越政權井無本質差別。

經濟

南平統治期間,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較為令人暇目的成就,特別是人口的增長,即是這種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惟因宋初本地屢屢被作為宋廷平定後蜀、南漢、南唐的軍事基地,受供應戰爭的影響,這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未能繼續得以維持。直到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後,隨著南唐的滅亡,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才重新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即可窺知此點。

軍事

南平作為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其主雖然有時也與中原王朝搞摩擦,但始終保持著一個藩鎮的級別,未敢稱帝。正因如此,南平的軍事體制與當時其他藩鎮並沒有什麼兩樣,由於南平靠近長江,所以其組建有水軍。由於南平地狹國小,而且不產良馬,所以沒有獨立的馬軍部隊組建,其軍隊的規模也很有限,就此點而言,南平連中原王朝下轄的某些強鎮也比不上,只是由於中原王朝政局始終動盪不安,無力顧及,才使其政權維持下來。
南平
五代十國武士

外交

南平外交的立足點在於事大政策,亦即尊崇中原王朝,此點與南方未曾稱帝建國的諸政權,頗相一致。但與其他政權相比,南平自始至終都保留藩鎮體制,從未公開實施王國體制,故其事大政策更為突出。雖然其間事大政策屢有中斷,但為時不是太長,總體上來講,事大政策是南平立國的根本性政策,特別是後周以後,迫於中原政權的日益強大,南平推行事大政策尤為用力。事大政策的具體內涵即稱臣於中朝,奉其命令,修其職貢。中原政權既視之為大臣,亦不時加官授爵於高氏五主。憑藉事大政策所包含的政治象徵憊義,南平得以抗衡吳、南唐、楚,有利於自全其境。

人口

高氏五主在位期間各階段之人口數據,因史籍闕載,如今已無法復睹。傳世文獻中,迄今可確知的高氏南平的具體戶口,惟見乾德元年(963)高氏南平歸降於宋時的數據,即荊、歸、峽3州17縣計有142300戶。

史書記載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國君世系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時間
備註
楚武信王高季興(在位:924年—929年)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3年
後唐李存勖年號(二年—四年)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3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元年—三年)
928年六月—十二月
7個月
南吳睿帝楊溥年號(二年)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在位:928年—948年)
929年正月—六月
6個月
用南吳睿帝楊溥年號(三年)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2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四年—五年)
930年二月—933年
4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934年正月—四月
4個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3年
用後唐末帝李從珂年號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後晉出帝石重貴年號
947年
1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十二年)
948年正月—十月
10個月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元年)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在位:948年—960年)
948年十一月—950年
3年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元年—三年)
951年—953年
3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954年—960年七月
7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貞安王高保勖(在位:960年—962年)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3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元年—三年)
德仁王高繼沖(在位:962年—963年)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2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三年—四年)

治國安邦

高季興去世以後,其長子高從誨承繼父業。南平的國策從這一時期趨於完善和定型,在治理南平期間,高從誨與其父都有相同之處,只小有差別,其中最大的不同是逐漸確立了奉事中原王朝的政策。而且,手段更為高超和巧妙。
對外政策上,高從誨開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國”’和交好鄰道的雙重主張。他上表向後唐明宗李嗣源請求重修與後唐的臣屬關係,得到後李嗣源的準許。於是自稱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派押衙劉知謙上表請求歸附後唐,並進獻三千兩白銀贖罪。李嗣源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度使,兼任侍中。從當時的形勢來看,中原王朝無疑是相鄰政權中實力最為強大的政治實體,所以順理成章地成為高從誨“事大”政策的目標。
高從誨在位時期,南平也沒有忽視與其他勢力的交往,主動與相鄰政權建立和睦相處的關係,與吳、南唐馬楚後蜀間鮮有戰事發生。比如對南平東面代吳而立的南唐,高從誨較早就已經看清形勢,在吳國的權臣李昪尚未登基之前,遣使勸他早日上位,這樣的舉動果然為後來南平與南唐,建立良好關係奠定了基礎。
高從誨的對外政策以事大為核心,而輔以交好四鄰的原則,與其父的政策相比確實更為理性,也更加靈活和開放。這種政策的執行,大大解除了長久以來籠罩在於南平之上的戰爭陰雲,帶來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穩定局面,南平政權的延續確立了良好的基調。高從誨的後繼者,莫不踵行其策,以保其國。

逐漸沒落

高保融高保勖高繼沖在位時期,與之前兩位相比已經遜色許多,南平呈現衰退之際,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南平後三位國主的才幹、智識不及前兩位國主以外,後周和宋朝初期,中原王朝日漸強大,統一趨勢的增長,也是關鍵性的要素。高保融等人的無所作為,單純保守也是必然的。總得來說,三主統治期間,高保融在位時,南平勉強可以正常運轉有序。其後,南平的政治局勢一年不如一年。

歸降宋朝

建隆元年(960)正月,趙宋政權建立。宋太祖即位之初,對南面的南平早已有吞併之心,由於南平貢奉甚勤,暫時沒有找到出兵的藉口,貿然興師動眾,畢竟有損新建未久的趙宋政權形象,而且極有可能導致諸侯離心,甚至對將展開的統一戰爭產生障礙,此種局面有違宋太祖的初衷,但是,兼併南平的意圖已經不可動搖。
建隆三年(962)十月,趁湖南周行逢病卒、其子周保權繼立之際,衡州張文表舉兵叛亂,自稱留後。周保權遣使求援於南平,並乞援於宋,次年二月,宋太祖命慕容延釗李處耘領軍討伐張文表。由於事先已實施諾乾先期準備工作,宋朝對南平已是志在必得,於是,藉此應援湖南的大好時機,宋軍以假道之計順便降服南平,高繼沖歸降於宋,高氏南平國除。

疆域

國土範圍

南平疆域在五代前期,變動頗大,其最盛時,一度轄七州,這種情形前後不過一年而已。至天成、長興之際,其疆域逐漸縮小。大約在後唐清泰元年(934)前後,南平疆域最終固定為荊、歸、峽三州。

行政區劃

南平的行政區劃僅有州、縣二級,由刺史(知州)與縣令為其軍政首長,這種形式與唐末五代藩鎮並無二致。不過,在南方九國中,州、縣二級地方行政體制,只存在於南平,其間的根源即在於該政權惟有原唐代荊南鎮一地。而且其原管諸州大多在唐末己被分割而出,在如此狹小的地域內,顯然已無法採用道、州、縣的三級地方行政,其地方行政建制也只能因陋就簡。

政治

南平在其50餘年的發展歷程中,因受制於其時特定的政治、軍事環境,從未稱帝,而一直以藩鎮自居,故在其獨立的小王國之內,藩鎮體制占據主導位。然而,較之唐末藩鎮而言,南平割據性更強,自主權更大,而在藩鎮體制之外,南平的政治又不乏王國體制的色彩,儘管這種特徵並不明顯。而且被藩鎮體制所主導,也始終未達到成熟體制的地步,但其己然有所顯現,並作為藩鎮體制的補充而長期存在。就此而言,南平在政治上具有典型的雙軌制特點,實際上與馬楚吳越政權井無本質差別。

經濟

南平統治期間,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取得了較為令人暇目的成就,特別是人口的增長,即是這種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惟因宋初本地屢屢被作為宋廷平定後蜀、南漢、南唐的軍事基地,受供應戰爭的影響,這種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未能繼續得以維持。直到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後,隨著南唐的滅亡,本地區的經濟發展才重新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從人口的大幅度增長即可窺知此點。

軍事

南平作為十國中最小的政權,其主雖然有時也與中原王朝搞摩擦,但始終保持著一個藩鎮的級別,未敢稱帝。正因如此,南平的軍事體制與當時其他藩鎮並沒有什麼兩樣,由於南平靠近長江,所以其組建有水軍。由於南平地狹國小,而且不產良馬,所以沒有獨立的馬軍部隊組建,其軍隊的規模也很有限,就此點而言,南平連中原王朝下轄的某些強鎮也比不上,只是由於中原王朝政局始終動盪不安,無力顧及,才使其政權維持下來。
南平(荊南國)
五代十國武士

外交

南平外交的立足點在於事大政策,亦即尊崇中原王朝,此點與南方未曾稱帝建國的諸政權,頗相一致。但與其他政權相比,南平自始至終都保留藩鎮體制,從未公開實施王國體制,故其事大政策更為突出。雖然其間事大政策屢有中斷,但為時不是太長,總體上來講,事大政策是南平立國的根本性政策,特別是後周以後,迫於中原政權的日益強大,南平推行事大政策尤為用力。事大政策的具體內涵即稱臣於中朝,奉其命令,修其職貢。中原政權既視之為大臣,亦不時加官授爵於高氏五主。憑藉事大政策所包含的政治象徵憊義,南平得以抗衡吳、南唐、楚,有利於自全其境。

人口

高氏五主在位期間各階段之人口數據,因史籍闕載,如今已無法復睹。傳世文獻中,迄今可確知的高氏南平的具體戶口,惟見乾德元年(963)高氏南平歸降於宋時的數據,即荊、歸、峽3州17縣計有142300戶。

史書記載

新五代史·卷六十九·南平世家第九》

國君世系

年號
起訖時間
使用時間
備註
楚武信王高季興(在位:924年—929年)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3年
後唐李存勖年號(二年—四年)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3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元年—三年)
928年六月—十二月
7個月
南吳睿帝楊溥年號(二年)
南平文獻王高從誨(在位:928年—948年)
929年正月—六月
6個月
用南吳睿帝楊溥年號(三年)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2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四年—五年)
930年二月—933年
4年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934年正月—四月
4個月
用後唐明宗李嗣源年號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3年
用後唐末帝李從珂年號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後晉出帝石重貴年號
947年
1年
用後晉高祖石敬瑭年號(十二年)
948年正月—十月
10個月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元年)
南平貞懿王高保融(在位:948年—960年)
948年十一月—950年
3年
用後漢高祖劉知遠年號(元年—三年)
951年—953年
3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954年—960年七月
7年
用後周太祖郭威年號
貞安王高保勖(在位:960年—962年)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3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元年—三年)
德仁王高繼沖(在位:962年—963年)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2年
用北宋太祖趙匡胤年號(三年—四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