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諺
- 外文名:Tea Proverbs
- 名詞解釋:是指對茶的飲用和生產經驗概括
- 屬性:漢語詞語
茶葉諺語,安溪茶諺,臨安茶諺,分類,
茶葉諺語
茶諺,是中國茶葉文化發展過程中派生的又一文化現象。所謂“諺語”,用許慎《說文解字》的話說,“諺:傳言也”;也即是指民眾中交口相傳的一種易講、易記而又富含哲理的俗語。茶葉諺語,就其內容或性質來分,大致不外屬於茶葉飲用和茶葉生產兩類。換句話說,也就是茶諺主要來源於茶葉飲用和生產實踐,是一種關於茶葉飲用和生產經驗的概括或表述,並通過諺語的形式,採取口傳心記的辦法來保存和流傳。所以,茶諺不只是我國茶學或茶葉文化的一宗寶貴遺產,從創作或文學的角度不看,它又是中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娟秀的馨花。茶諺不是與茶俱有,而是茶葉生產、飲用發展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我國飲茶和種茶的歷史十分久遠,但是,關於茶諺的記述,直至唐代末年,蘇廣的《十六湯品》才見。

在中國整個古代茶書和其他有關文獻中,基本上都未提到植茶的諺語,就是制茶和茶葉收葳方面的諺語,也直到清明期間,才有“茶是草,箬是寶”,以及《月令廣義》引錄的“諺曰:善蒸不若扇炒,善曬不如善焙”這樣兩條記載。在古代條件下,茶葉的收藏防潮,主要用竹箬,以箬封口,剪箬置於茶中較埋儲“燒灰”或存放焙籠等辦法,要省事得多。其後一條諺曰,所謂“善蒸不若善炒”,就是說蒸青不如炒青;“善曬不如善焙”,是指曬青不如烘青,其實這條諺語僅僅反映一些地區或一部分人對各種綠茶的推崇和喜好而已。不過,這兩條茶諺,對茶類生產和茶葉保存,還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其他,中國關於茶的生產技術方面的諺語,特別是浙江、湖南、江西,還是較多的。這裡不妨以浙江的茶諺為例來剖析一下。
如提倡和勸種茶樹方面的諺語,有“千茶萬桑,萬事興旺”。浙西開化一帶,有“千杉萬松,一生不空,千茶萬桐,一世不窮”等等,這些茶諺,都較古樸,雖然蒐集於本世紀中期,但是,與種橘植果的一些諺語對照,就其風格來說,很像是明清間或更古的茶諺。浙江全省採摘茶葉的諺語面廣量大,單以杭州一地這方面的諺語為例,最具代表性的諺語,如“清明時節近,採茶忙又勤”;“穀雨茶,滿地抓”。“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立夏茶,夜夜老,小滿過後茶變草”。以及“頭茶不採,二茶不發”。“春茶留一丫,夏茶發一把”。“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露白”等等,就都體現了這一採摘指導思想。必須指出,在唐代以前,從史籍記載來看,似乎是不採制秋茶的,唐代特別是唐代中期以後,隨著我國茶業的蓬勃發展,秋茶的採制才逐漸盛行起來。所以,“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露白”的諺語,是一條流傳較早的古諺,其主要的含義,是提倡和鼓勵人們採摘秋茶,並不真正說秋茶的質量就比春茶為好。
安溪茶諺
安溪茶農在生產勞動和生活《安溪鐵觀音茶文化》實踐中,總結、提煉、形成了一系列言簡意賅、口語化的茶諺,成為安溪茶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寶貴的文化遺產。安溪茶諺大多以閩南方言傳誦,保留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
1、茶樹種植諺語
法如種瓜
千茶萬桐,一世不窮
千茶萬桑,萬事興旺
正月栽茶用手捺
向陽好種茶,背陽好插衫
桑栽厚土紮根牢,茶種酸土呵呵笑
高山出名茶
槐樹不開花,種茶不還家
一年種,二年采
七挖金,八挖銀,九冬十月了人情
三年不挖,茶樹摘花
老茶不改雞骨頭
若要春茶好,春山開得早
若要茶樹好,鋪草不可少
若要茶樹敗,一季甘薯一季麥
茶山不用糞,一年三屆釘
茶地曬得白,抵過小豬吃大麥
茶樹本是神仙草,只要肥多采不了
春山挖破皮,伏山挖見底
修茶臂,理茶腳
要吃茶,二八挖
欄肥壅肥三年青
拱拱蟲一拱,梅家塢人要喝西北風
根底肥,芽上催
雪前冷,凍陰坡;雪後冷,凍陽坡
鋤頭底下三分水
熟地加生泥,勝似吃高麗
一擔春茶百擔肥
寧願少施一次肥,不要多養一次草
有收無收在於水,多收少收在於肥
基肥足,春茶綠
三歲可采
葉卷上,葉舒次
筍者上,芽者次
小滿熟了櫻桃茶
頭茶不採,二茶不發
頭茶荒,二茶光
立夏茶,夜夜老,小滿過後茶變草
尖對尖,四十天,混茶當中間
會采年年采,不會一年光
穀雨前,嫌太早
搶茶如搶寶,姑娘不嫁郎
棗樹發芽,上山採茶
春茶一擔,夏茶一頭
茶樹三年破丫五年摘
驚蟄過,茶脫殼
茶諺

做天難做四月天
割不盡的麻,采不盡的茶
插得秧來茶又老,採得茶來秧又草
摘秋茶,犯天罵
稻時無破籮,茶時無太婆
茶之否臧,存於口訣
大鍋炒茶對鍋保
小鍋腳,對鍋腰,大鍋帽
拋悶結合,多拋少悶
高溫殺青,先高后低
嫩葉老殺,老葉嫩殺
茶是草,箬是寶
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茶瓶用瓦,如乘折腳駿登高
水忌停,薪忌熏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
茶諺

龍井茶,虎跑水
寧可一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
早茶一盅,一天威風
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
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新茶到在先,捧得高似天;
若要遲一腳,丟在山半邊
臨安茶諺
七掏金,八掏銀,十月掏掏平平心。
頭茶香,二茶苦,三茶可口不可摘。
茶葉是時辰草,早采三天是寶,遲采三天是草。
茶樹不怕肥,無肥可加泥,熟泥加生泥,勝似吃高麗。
茶樹不怕冷,就怕乾風凍。
茶園鋪層草,等於施肥料,夏天防高溫,冬天當棉襖。
採摘多留葉,來年多增產。
收多收少在於肥,有收無收在於保。
要想茶葉產量高,肥、采、植保要抓牢。
來年想安耽,冬季要封園。
千茶萬桐,一世勿窮。
平地有好花,高山有好茶,雲霧山中出名茶。
正月栽茶用手捺,二月栽茶用腳踏。
一擔春茶百擔肥,欄肥壅茶三年青。
根底肥,芽上催,茶叢好,樹勢旺,茶葉增產有保障。
茶季施化肥,冬季培生泥。
改造茶樹不養叢,辛辛苦苦一場空。
養茶臂,修茶腳,修茶臂,理茶腳。
茶地不挖,茶芽不發;三年不挖,茶樹摘花。
頭茶荒,二茶光;若要春茶好,茶山開得早。
一季草,季季草;寧願少施一次肥,不可多養一次草。
茶樹綠叢叢,只怕拱拱蟲。
清明時節到,姑娘採茶忙。
茶樹早采早發,越采越發,遲采遲發。
採茶頭批早批批早,頭季早季季早;早采三天是個寶,遲采三天變成草。
穀雨茶,滿把抓;立夏茶,夜夜老;小滿過後茶變草。
掄採茶,如搶寶,姑娘不嫁郎。
春茶不採,夏茶不發;春茶留一丫,夏茶發一把。
割不盡的麻,采不盡的茶,今年不採茶,明年茶不發。
千茶萬桑,萬事興旺;四旁中桑,吃用不慌。
神農遇毒,得茶而解。
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藥之藥。
壺中日月,養生延年。
苦茶久飲,可以益思。
茶葉如米鹽,不可一日無。
飯後一杯茶,解膩助消化。
午茶能提神,晚茶人難眠。
中年早“發福”,請您多飲茶。
茶水宜溫淡,濃燙易傷胃。
吃飯不宜過飽,喝茶不宜過濃。
兒童一杯茶,可防齲齒病。
暑夏冷飲雖好,不如溫水解渴。
燙茶傷五內,溫茶能益壽。
夏季宜綠茶,冬季宜紅茶。
酒越陳越香,茶越存越差。
淡茶溫飲最養人。
分類
茶諺,大略可歸為以下幾類: 講述茶品的。如:“山間乃是人家,清香嫩蕊黃芽。”指茶的產地以山區為佳,以嫩蕊黃芽之鮮美與清香,作為高品位的一個標準。“嫩香值千金”系指對新茶嫩芽的讚美,新茶嫩芽有多茸毛(白毫)的特點。白毫富含咖啡鹼,是茶葉片上的精華,飲之利於健康強身,故有值千金之稱。
倡導茶禮的。如“客來敬茶”、“客到茶煙起”、“茶七飯八酒加倍”講的茶的禮俗。“茶七”是指泡茶之水以碗之七成為宜,飯盛八成,酒則加倍。
講究茶的泡飲方法的。如:“頭交水,二交茶。”頭次開水沖泡,等茶葉徐徐沉人杯底,即可飲用;但由於好茶精製,頭交水還不能將茶汁充分泡出,及至二、三開水才能將茶汁清香盈勻杯中,喝出味道來。“頭茶苦,二茶補,三汁四汁解罪過。”“頭茶氣芳,二茶易餿,三茶味薄。”都是分析頭茶、二茶、三茶的品質上的差異。
茶諺

揭示茶的產地與茶質的。如:“高山霧多出名茶”,名茶几與山高多霧有關,包括顧渚紫筍、莫乾黃芽等均是。“鳥語茶香”,百鳥來棲,茶樹害蟲的天敵增多,則茶樹的蟲害必被抑制,茶樹生長欣欣向榮。
傳授植茶技術與經驗的。如:“驚蟄過,茶脫殼。”驚蟄雷聲起,大地春回,氣溫漸趨攝氏十度以上。孕育和保護越冬芽的鱗片逐漸張開,因此茶農說“茶脫殼”,也就是新茶葉的“潛育期”到來了。“茶葉不怕采,只要肥料待。”“留葉採摘,常采不敗。”“茶籽採得多,茶園發展快。”“拱拱蟲,拱一拱,茶農要吃西北風。”這些都是傳授種植茶葉經驗的諺語。
介紹採茶要領與訣竅的。主要根據春、夏、秋三季茶葉的不同情況,適時採摘,合理採摘,合理留養。如:“頭茶勿采,二茶勿發。”“清明發芽,穀雨採茶。”“春茶一把,夏茶一頭。”“茶葉本是時辰草,早三日是寶,遲三日是草。”“采高勿采低,采密不採稀。”
茶諺雖是民間傳授流傳下來的通俗語言,但數千年來,在植茶、採摘、茶品、茶禮以及飲茶科學等方面一直發揮著“教科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