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茶業口鎮屬純山區鄉鎮。礦產資源主要有鐵等。農業以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為主,盛產龍山大紅袍花椒、紅香椿、大櫻桃、富硒板栗等。仲(宮)臨(朐)公路、普(集)雪(野)公路穿境。為革命老區,吉山戰鬥就發生境內。景點有汪洋台、古齊長城遺址、鳳凰山、大嵐峪、櫻桃谷、馬頭山、俊林山等。
資源物產
茶業口鎮水資源儲量豐富。全鎮水資源總量5000多萬立方米,年均地表水總量880萬立方米,可利用地下水400萬立方米,礦泉水100萬立方米。主要河流有贏汶河、茶業河、吉山河、嵬石河。贏汶河發源於章丘一帶和淄博一帶,最寬河床150米,全長約16公里;嵬石河發源於淄博東封山一帶,西流與贏河相匯,長約16公里,為季節性河流,河床最大寬度50米。兩河交匯後向南曲折300多米流入雪野水庫。
茶業口鎮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境內四季分明,春旱多風,夏熱多雨,秋高氣爽,冬寒少雪,年平均氣溫10℃,最熱為7月份,平均最高氣溫35℃,極端最高氣溫為39.2℃;最冷為1月份,平均最低氣溫-17.5℃,極端最低氣溫為-22.5℃。全年無霜期192天,年降雨量780毫米,年平均日照數為2629.2小時,平均光能輻射總量為124.01千瓦。土壤為褐土、棕土兩大類型,適宜花椒、櫻桃、香椿、大棗、板栗、核桃、蘋果、桃等林果生產,適宜蔬菜、花生、豆類等油料作物,以及玉米、小麥、地瓜、穀子等糧食作物種植,適宜牛、羊、兔、豬、雞等畜禽的生產和繁育。全鎮已探明的礦藏有10多種,主要有鐵石、蛭石、大理石、石灰石等。全鎮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林木覆蓋率達34%。
茶業口鎮物產豐富,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地瓜、花生為主,其次是高梁、穀子、大豆等。2002年全鎮糧田面積34953畝,糧食總產量7910噸;經濟作物為生薑、大蒜、西瓜等;油料作物為花生、大豆、芝麻等,2002年全鎮產花生1274噸,大豆等豆類25噸,全鎮有林地面積已達71715畝,其中用材、防護林26193畝,經濟林45522畝。林果業已形成了“四大基地”,即雜果基地、花椒基地、櫻桃基地、香椿基地,全鎮現有蘋果、梨、桃、杏等雜果1萬畝,花椒2萬畝,櫻桃2367畝,香椿1000多畝,板栗1000多畝,果園200多個,年產乾鮮果7059噸。該鎮還盛產柿子,年產鮮柿餅600噸。茶業口鎮畜牧業發展較快,畜牧業也是全鎮的支柱產業之一。畜牧業以黑山羊、黃牛、豺雞、長毛兔、豬等畜禽為主,2002年茶業口鎮大牲畜存欄4000頭,生豬10300頭,黑山羊3萬隻,家禽13.4萬隻。
基礎設施
2002年茶業口鎮有各類攔河壩、塘壩187座,攔水石坊480座,蓄水池320個,境內建有容水100萬立方以上的水庫3座,50萬立方以上水庫5座,機井240多眼,總灌溉面積1.6萬畝。農業機械總動力34080千瓦,農業機械總台數3741台,柴油機575台,電動機1590台,拖拉機400輛。
2002年茶業口鎮設高壓線路120公里,低壓線路200多公里。全鎮村村通電話,2002年茶業口鎮電話總門數達到5000門,60個行政村村通電話,30多個村成為電話村。到2002年,茶業口鎮60個行政村有35個村安裝有線或閉路電視設備,最少接收中央、山東等7個頻道的節目,民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茶業口鎮交通便利,普雪路貫穿該鎮南北,總計l5公里;仲臨路貫穿該鎮東西,總計20公里。該鎮處於淄博、濟南、萊蕪三線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全市第一條隧道陳峪嶺隧道在該鎮李白楊村,總長528米。
經濟發展
茶業口鎮的工業項目與資源緊密聯繫在一起,共有企業33家,其中重點企業有船廠選礦廠、旺福山礦泉水廠、金來建築公司、石料加工廠等,2002年企業總產值2300萬元。該鎮發揮資源優勢通過對外招商引資以加快企業發展,一到2002年全鎮“一區兩園”建設初成規模。“一區”即山東龍山旅遊區,旅遊區計畫投資1000萬元,區域有觀光遊覽區、水上遊樂區、民俗村、仿古園林區、綜合服務區等,每年舉辦民俗文化節兩次,游區綜合開發對活躍地方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兩園”即腰關工貿園和茶業口商貿園。腰關工貿園2001年、2002年兩年引進企業項目4個,園區建設投入資金106萬元。茶業口商貿園,重點加強了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現商貿園共有個體商戶906戶,僅2002年新發展個體私營戶98家,實現個體工商稅收81萬元,占全年任務的110%,居萊城區前列。在政府駐地已初步形成了以商品批發、五金交電、個體運輸、農副產品加工購銷、個體養殖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網路,現園內建商住樓100多棟,帶動了小城鎮建設的發展、完善。2000年被萊城區評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
茶業口鎮是純山區,基本建設是茶業口鎮實施富民強村工程的重要一環。近幾年山水林田路得到了綜合治理,極大改善了山區民眾生產生活條件,2002年全鎮總計完成基本建設項目110多項,總投資1000萬元。水利建設成績顯著,嵬石河流域、汪洋台流域治理已取得了明顯成效,兩條流域共建成攔河壩30多道,增加蓄水50萬方,形成了水連水、壩連壩、碧水藍天的壯美景觀。產業調整卓有成效,生薑、大蒜、中藥材、朝天椒、旱藕、花椒、櫻桃、板栗、波爾山羊、豺雞等經濟品種均形成了較大生產規模,農民收入有較大提高。茶業口鎮現在有60個村,村村班子正氣,落後班子全部得到轉化,班子的戰鬥堡壘作用較強,2000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基層組織建設先進單位;在招商引資方面,2001年以來茶業口鎮發揮資源優勢,先後引進資金1400多萬元,旺福山礦泉水廠、船廠選礦廠、龍山旅遊開發公司、小肥羊加工廠、華金石材廠等10多個重點項目先後落戶茶業口鎮,為山區經濟注入了活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茶業口鎮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吃、穿、住、行、用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30多個村進行了舊村改造或搬遷,85%以上的農民住進新瓦房。物資供應充足,全鎮新建集市三個,已形成了5天8集的格局,其中有萊蕪八大集之一的茶業口大集。每天日交易額20萬元。全鎮擁有彩電的農戶5078戶,全鎮有機車4100多輛,計程車52輛,公共汽車12輛,班車實現了村村通,主要開往萊城、濟南、淄博等地。其中去萊蕪的班車半小時一趟,非常方便。
2002年全鎮儲蓄存款餘額達到7000萬元,人均2000元。
茶業口鎮的特產非常豐富。黑山羊肥而不膩,深受外地客戶青睞;茶業摩雲山香椿芽顏色鮮紅、香味濃郁,遠銷濟南、淄博等地;茶業特產鮮櫻桃個大、皮薄、汁多,色鮮味美,紫板栗、黑皮西瓜、豆角等特色產品都有較大規模和產量。同時茶業口鎮的豺雞、豺雞蛋因其山區特有的純正吸引了許多外地客商紛至沓來。
歷史沿革
鎮因政府駐地茶業口村而得名。據村碑記載,建村在明朝中葉,因址在茶芽河口(俗稱茶中口),曾名茶芽口。後諧音成茶業口。清末屬北鄉石城保。民國初年屬第七區(雪野區),1941年春屬萊蕪(北)縣的抬頭區和茶業區。1942年,兩區劃歸淄川縣。同年末,兩區合併為茶業鄉。1945年10月,回歸萊蕪縣,仍為抬頭、茶業區。1946年10月,兩區合併稱茶業區。1951年3月,改稱第十一區。1955年10月復稱茶業區。1958年3月分為茶業、腰關2鄉。同年10月,改為吉山、腰關2個公社。1959年2月合併為腰關公社(不久更名茶業公社),轄峪門、腰關、茶業、花林、法山、閣老管理區。1984年4月改稱茶業辦事處,轄峪門、腰關、茶業口、花林、上茶業鄉,60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1985年10月,改分為茶業口鄉、腰關鄉。
1997年,茶業口鄉面積82.21平方千米,人口21909人,轄3個管理區,茶業口、上龍子、下龍子、閣老、珍峪、臥鋪、李白楊、劉白楊、高白楊、王白楊、西圈、上茶業、中茶業、下茶業、上王莊、下王莊、上法山、中法山、下法山、潘家崖、逯家嶺、曼里、吉山、雙山泉、東圈、史家崖、花林、桑科、上宅科、下宅科、上石城、下石城32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腰關鄉面積89.64平方千米,人口15783人,轄2個管理區,北腰關、東腰關、西腰關、南腰關、船廠、上溫峪、中溫峪、下溫峪、董家峪、埠口、龍堂、上石臼、下石臼、龍子莊、上迷馬鎮、下迷馬鎮、南嵬石、北嵬石、西嵬石、峪門、東榆林、西榆林、中榆林、暗搖頭、姜家峪、堯舜、黑山頭、榆林前28個行政村,31個自然村。
2000年12月,撤銷腰關鄉、茶業口鄉,以原腰關鄉和茶業口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茶業口鎮,鎮政府駐原茶業口鄉政府駐地。2002年,面積171.85平方千米,人口37225人,轄5個管理區,60個行政村,67個自然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0788 |
男 | 10636 |
女 | 10152 |
家庭戶戶數 | 7135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0535 |
家庭戶男 | 10489 |
家庭戶女 | 10046 |
0-14歲(總) | 4110 |
0-14歲男 | 2204 |
0-14歲女 | 1906 |
15-64歲(總) | 14474 |
15-64歲男 | 7383 |
15-64歲女 | 7091 |
65歲及以上(總) | 2204 |
65歲及以上男 | 1049 |
65歲及以上女 | 1155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05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