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業口村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東北43公里處,茶業口鎮政府駐地。是萊蕪北部山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北鄰王莊村,西鄰白楊村,南靠埠口村,東依吉山村。167戶,562口人,耕地240畝,山場15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茶業口村
- 所屬地區:萊城區茶業口鎮
- 人口:562口
- 耕地:240畝
建制沿革,經濟發展,文化教育,
建制沿革
據村碑記載,最初由於、胡兩姓於明朝中葉來此建村。後來,李、高、秦、徐、張、范、孫姓陸續遷來,和睦相處。因村址在茶業河口,故名茶業口村。
據《中國共產黨萊蕪市茶業口鄉組織史資料》記載,1941年前,茶業口村隸屬萊蕪縣七區茶業鎮;1940年3月,茶業鎮劃歸章丘,直到1940年夏方回歸萊蕪;1942年下半年,茶業區劃歸淄川縣;1945年10月,茶業區、抬頭區合併為茶業區;1946年2月後,回歸萊蕪;1950年,茶業區被劃為萊蕪縣第十一區,1955年十一區復稱茶業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茶業口村隸屬吉山鄉;同年10月,成立吉山人民公社;翌年3月,腰關人民公社、吉山人民公社合併為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稱辦事處,下轄腰關、峪門、茶業口、上茶業、花林5個鄉,茶業口村隸屬茶業口鄉;1985年11月,撤處並鄉,茶業辦事處分為腰關鄉和茶業口鄉,茶業口鄉駐茶業口村;2001年,合鄉並鎮,腰關鄉、茶業口鄉合併為茶業口鎮,茶業口村隸屬茶業口鎮。
茶業口村,居要道,臨河津(茶業口河),處於“關口”重地。革命戰爭年代,茶業口村及周邊山區為革命老根據地。茶業口村人民與人民軍隊一起,同敵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1940年7月24日,駐章丘文祖日軍一部及偽軍500餘人,向茶業口一帶掃蕩。我軍在駐地人民的支持下,與敵人激戰終日,斃日偽軍40餘人,活捉偽軍60餘人,繳獲步槍60餘支,子彈上千發,敵不支而退。1941年9月18日,敵軍“掃蕩”茶業區,燒光茶業口所有房屋,搶走畜禽糧物不計其數。1943年1月,日軍“掃蕩”駐進茶業口村,即日晚民兵摸到村邊,在地雷上面扎了草人、紙人,畫成日軍形象,上寫“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等標語。第二天,敵人見了氣急敗壞,用腳踢去,石雷爆炸,9個日軍被炸死。1945年,茶業口村李隆發在茶業口戰鬥中光榮獻身。解放戰爭時期,有著光榮傳統的茶業口人民,更是積極支前,先後組織小車隊、擔架隊,跟隨部隊主力,轉戰南北。
經濟發展
由於該村居要道,處關口,所以每次浩劫,首當其衝。這也是解放前該村人口稀少,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解放後,村憑藉特殊的地理條件,經濟迅速繁榮起來。1955年,供銷社在茶業口村設點,占地幾十畝,修建各類門市部、生產站、旅館、飯店、採購站等30多處。1966年至1967年茶業口至萊蕪、章丘、博山公路貫通,茶業口村正處三叉路口,工商業進一步繁榮,個體商品房圍繞“三叉口”修建,逐步形成商業區。1977至1978年,人民公社先後次在茶業口河灘組織大會戰,造地100多畝,至今仍是茶業口村的主要耕作區。1982年龍灣攔河壩建成,灌溉龍灣廟河灘地上百畝。1983年,綠水灣攔河壩建成,灌溉村東河灘菜園地30多畝。1991年,茶業口鄉政府組織會戰,綜合治理茶業口河,築起650米石堰,修環山路200米,建成15000平方米農貿市場。1996至1997年,商業街改造,商業區的平房,全部變成樓房。
文化教育
茶業口村地處純山區,是有名的“大北山”。在解放前,由於交通不便,生活貧窮,辦不起學校。建國初,茶業口村成立“農民夜校”、“速成識字班”,對青壯年進行“掃肓”教育。1954年建立初級國小,茶業口村開天闢地以來有了自己的學校。1980年建成高標準校舍1座,共有13間,占地4畝,當時由村支書高桂江、大隊長李常春親自發動,村民捐款捐物,建校場面至今讓人感動。1986合班並校,四、五年級學生併入吉山國小。1998年,學校再次改建,遷回村北場院。新建規範化校園l座,占地5畝,總投資12萬元。1999年又毗鄰學校,建成高標準幼稚園l座,被茶業口鎮定為中心幼稚園。時任支部書記李常春,跑款跑料,歷經艱辛,百姓踴躍捐款.其中本村村民李隆松在上海工作的弟弟李隆成,捐款上千元。由於重視教育,才使人才輩出。1977年恢復高考,秦增平考中師範院校,成為茶業口村第一名大學生。改革開放以來,本村更是出現了大批優秀人才。如:購銷大戶高福亮(本村第一個高中生),正骨神手李龍順,建築巨頭李長銀,致富能手李玉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