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榆林村

西榆林村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北34公里、鎮政府駐地東南17公里處。東與中榆林村為鄰,南與榆林前村相望,西與峪門村接壤,北為高大荒地,5公里之內再無鄰村,全村共有耕地290畝,126戶人家,371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榆林村
  • 所屬地區:濟南市萊蕪區茶業口鎮
  • 電話區號:0634
  • 郵政區碼:271110
  • 人口:371口
  • 共有耕地:290畝
建制沿革,藝人發展,經濟發展,教育發展,

建制沿革

據《房氏譜》記載,清朝康熙年間,房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居至此,夏姓早居。因址在東榆林村以西,以村名村,故名西榆林村。現今全村共有房、夏、顏、郇四姓。其中以房、夏兩姓居多,顏姓兩家,郇姓僅有一家。村民世代和睦相處,共同勞作,民風淳樸。
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載:“榆林鄉·西榆林村”;民國二十四年至1941年,西榆林村隸屬於萊蕪縣七區匯源鄉;1941年5月隸屬於抬頭區;1942年底,抬頭區和茶業區合併,西榆林村隸屬於茶業區;1949年10月,西榆林村隸屬於茶業區;1951年3月屬於第十一區;1958年3月隸屬腰關鄉;同年10月,改為腰關人民公社:1959年隸屬於茶業人民公社;1985年,改腰關辦事處為腰關鄉:2001年合鄉建鎮,西榆林村隸屬於茶業口鎮。
西榆林村是個富有革命傳統的小村。1939年,日本人入侵萊蕪,隨後在東榆林村設立了據點,修建碉堡,實行野蠻統治,百姓從此不得安寧。但不屈的村民們從沒有就此束手,他們秘密地進行抗日活動。破壞敵人的交通線路,堅壁清野,讓鬼子得不到糧食。給八路軍送情報,組織了“除奸隊”,懲治為日本人賣力的漢奸,還組織了“夜襲隊”,對鬼子進行騷擾,使鬼子日夜心神不寧,精疲力竭,有力地支援了八路軍的正面作戰。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該村村民們積極投身於革命鬥爭中。婦女、老人們為部隊攤煎餅,做軍鞋,籌集糧草;青壯年男子,有的積極參軍,跟部隊轉戰南北。房進海、夏興義為革命英勇獻身。有的青年推起小車,擔起挑子去支前,為部隊運送糧草、彈藥,從戰場上搶救傷員,部隊打到哪裡,他們就跟到哪裡。尤其是萊蕪戰役時,他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藝人發展

該村自古匠藝人多,瓦匠、石匠、鐵匠、木匠、染織匠均有,尤以房姓瓦匠和夏姓鐵匠在十里八鄉最為出名。村北山腰有三塊天然巨石合在一起,從不同的方位看去均像一鐵匠爐。據傳說,夏氏鐵匠手藝精湛,世代相傳,即得益於此“風水”。戰爭年代,許多匠人,到共產黨的秘密兵工廠工作,為部隊製造槍枝、手榴彈、炸彈,為民兵打造石雷等武器。據統計,當時100餘口人的西榆林村竟有8人在共產黨的秘密兵工廠工作。

經濟發展

西榆林村人勤勞、務實、具有實幹精神。該村1952年成立互助組,陸續走上了農業合作化的道路。1960年,四個榆林村組成了聯社。1961年,聯社解散,成立了西榆林大隊。此前,該村每年都要吃國家的救濟糧。1961年,房漢祥任黨支部書記,帶領民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整治荒山薄地,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當年實現了糧食總產7.6萬斤,從此扔掉了討飯棍,結束了乞討生活。到1963年糧食總產達到了12.5萬斤,開始向國家繳納徵購糧,支援國家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西榆林村人抓住時機,八仙過海,各顯其能。有的承包果園、菜園;有的外出打工掙錢;有的憑手藝致富;有的靠種養發財——到20世紀80年代末,該村便脫貧致富,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

教育發展

西榆林村歷來重視教育。1952年將鳳凰山廟改建為榆林完小,十里八鄉的兒童皆來此求學。1965年曾改為榆林農中,1968年改建為榆林聯中,1989年撤初級中學改為榆林聯辦國小。
村民們尊師重教,學風極濃。自1965年本村建國小以來,教學成績在各村國小中名列前茅。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共考入大中專學校31人,其中1991年一年就考入大學3人,中專2人,該村也因此成了遠近聞名的文化村。該村還是有名的教師村,現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有19人之多,從大學到中學、國小、幼稚園各個層次的教師都有。
新世紀、新氣象,西榆林村正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