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迷馬鎮村

上迷馬鎮村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以北35公里,茶業口鎮政府駐地西南7.5公里處。北接下迷馬鎮村,南鄰西嵬石村,西靠下石臼村,東為馬頭山。有耕地186畝,現有村民105戶,320口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上迷馬鎮村
  • 電話區號:0634
  • 人口:320
據齊盛世堂廟碑記載,明朝洪武年間,高、李兩姓建村。相傳金兀朮南侵時經此迷路,故稱此地為迷馬陣,後用音“迷馬鎮”。但遍訪村中老人,比較一致的說法是建於明末清初,證據有二,第一:歷年村中出土的錢幣中最早的是清乾隆年間的古幣。第二:迷馬鎮民間俗稱“黎馬宅”,據老人講初時黎、馬兩姓建村於現在下迷馬村的東河灘,故稱“黎馬宅”。乾隆五十一年開河時,村莊遭遇水災,損失慘重,由先人魏連成帶領幸免於難的人西遷高處到現在村址。黎、馬兩姓不知所終,後來又增添了呂、李兩姓,組成了現在的姓氏結構。
清朝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石城保·上迷馬鎮”。據史料記載,1939年6月,茶業地區建立兩鄉一鎮,上迷馬村隸屬萊蕪縣第七區(雪野區)匯源鄉;1941年,萊蕪縣實行分治,上迷馬村隸屬萊北縣抬頭區;1942年,抬頭區茶業區合稱為茶業區,上迷馬村隸屬茶業區;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上迷馬村隸屬萊蕪縣第十一區;1955年10月因更名又隸屬茶業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又隸屬腰關鄉;同年10月,因更名隸屬腰關人民公社;1959年3月,因腰關、吉山兩個人民公社合併,又隸屬於茶業人民公社:1984年3月因更名又隸屬茶業辦事處;1985年11月撤處劃鄉,又隸屬腰關鄉;2001年,茶業腰關合稱茶業口鎮,上迷馬村又隸屬於茶業口鎮。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村民以極高的熱情投入到革命戰爭中,同敵人展開了殊死的搏鬥,為革命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其中魏玉恆曾任徐向前部隊三縱七區情報站站長,是汪洋教導隊成員之一,曾參加過吉山突圍戰,以英勇果斷而著稱,遠近聞名。村中烈士頗多,抗日戰爭期間,呂豐嶺在當時魯中軍區擔任偵察工作,機智勇猛,令敵人聞風喪膽。後在沂蒙達崮山因叛徒告密被捕,受敵人殘害致死。魏傳福積極參加抗戰,在原鹿野鄉進行的大禹坡戰鬥中英勇犧牲。在解放戰爭期間,呂豐明在解放南京時,壯烈犧牲。
上迷馬鎮村和下迷馬鎮村在歷史上有著頗深的淵源。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一直到1955年,一直是兩個村莊,一個村委。兩個村的人民團結協作,使村子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55年加入了初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加入高級農業合作社。當時的高級農業合作社,由東腰關、西腰關、南腰關、北腰關和上、下迷馬鎮組成。在此期間,全體村民團結協作,為合作社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62年分社以後,上、下迷馬鎮各自成立了獨立的大隊,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由於土地並不寬滿,所以1962年分社後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在大隊黨支部的帶領下,建起了醬油房,由李增銀、魏書業作師傅,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醬油房辦得紅紅火火。但天有不測風雲,醬油房遭遇火災而毀於一旦,但村人沒有氣餒,團結起來,重建醬油房,足見村人性格之堅毅。
為了解決土地缺乏這個制約村子發展的瓶頸問題,村委會在支部書記魏傳倉的帶領下,開始了村莊的搬遷。蓋房子對於農村人來說是一件大事,讓鄉親們離開世代居住的老屋,談何容易。村委會一班人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工作,從1985年到1992年,用了7年的時間完成了村莊的整體搬遷。為村里新增了平整的土地30多畝,使人均主糧產量迅速增加,也使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觀。為了進一步激發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回響黨中央的號召,積極實行“兩田制”(經濟田、口糧田)的改革實驗,並於1985年完全實行了兩田制,是原腰關鄉最早實行“兩田制”的村莊。“兩田制”使村民得到了實惠,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一個硬道理。1965年公路修到了腰關,使人們告別了羊腸小道,告別了手推肩扛的時代,也使人們嘗到了修路的甜頭。1982年冬天,在村支部的領導下,村民們自力更生在南嶺修建了近5公里的山路,大大方便了生產,使南峪的林果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現已具有相當的規模。
由於村莊的地勢較高,使村子成為北部山區少數幾個缺水的村莊之一,興修水利顯得尤為重要。在村委會的帶領下,1965年修小水庫1座,1972年在石河上建立了揚水站,1974年又在嵬石河上建立了功率更大的揚水站。1976年為了擴大水源地,又在石臼河上建起了一座較大的水庫,基本上解決了灌溉用水的問題。1993年在全村安上了自來水,解決了人畜用水問題,結束了天旱時到外村取水的歷史。
村里民風淳樸,村民的文化素質較高,自古以來就有唱戲的傳統。先人魏詩倫曾組織戲班,規模頗大,演出水平很高,受到人們的好評。1954年冬天,村中愛好戲曲的魏書生、呂豐成、魏傳德、呂豐武、魏金、魏傳彬等人組織籌建了萊蕪梆子劇團,當時村民的積極性頗高,曾派人遠走新疆去購進唱戲的行頭,人們也積極學戲,以第一齣戲《碧鳳簪》而一炮打響。以後凡逢年過節,都出莊巡演,受到人們的好評。
村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上世紀初年,先人魏先科能識文斷字,遠近聞名。進入新世紀以後,村民們更是艱苦奮鬥辦教育。1968年以前與下迷馬鎮合校,從1968年開始,有了獨立的學校,但條件極差,在大隊的一個敞棚裡面。後又輾轉借用民房,然後用醬油房,借用個人的木板作為課桌,這才建起了固定的學校。到了1983年,為了徹底改善辦學條件,村委會一班人痛下決心,克服重重困難,建設新學校。經過一年的努力,新學校於1984年冬天竣工,達到了“兩門十窗”的市級規範標準,辦學條件跨入了腰關鄉前列。全體村民對教育的大力支持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從1977年以來,村里共考取大、中專學生30多名。其中僅魏玉強一家就有5名大中專畢業生,受到人們的尊敬。魏書海自畢業以後,一直在泰安二中任教,1985年,他所教的畢業班53名學生全部升人大學,其中35名學生升入本科,開創了泰安市教育的先河,現任泰安二中教導主任。魏傳良大學畢業後分到武漢中南石油總公司,經過自己的努力,現任常務副經理,為公司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魏書臣畢業後到龍口市北泉礦職工醫院工作,工作刻苦,醫術高明,現任醫院外科主任和骨科主任,他們都為上迷馬鎮村增了光,添了彩。
沐浴著改革的春風,人們的經濟觀念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魏書本成為村里較早經商的個體戶,現已過上殷實的生活。呂明祥行醫多年,善治各種疑難雜症,尤其擅長小兒科,由於醫術高超,受到人們的尊重。呂元生組織的建築隊,以低廉的價格,優秀的質量,優良的服務獲得人們的認可,村西部蓋起的六座二層小樓都出自該建築隊之手。
站在山上俯看上迷馬鎮村,村容整齊,錯落有致,處處生機勃勃。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迷馬鎮村肯定會有日新月異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