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龍子村

上龍子村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位於萊城北57公里、茶業口鎮政府駐地西北12公里處。西接雪野鎮北欒宮村,南鄰閣老村,東鄰珍玉村,北與章丘市朱公泉村搭界。全村耕地面積460畝,現有120戶,總人口395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上龍子村
  • 隸屬:萊城區茶業口鎮
  • 人口:395人
  • 耕地面積:460畝
建制沿革,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文化教育,

建制沿革

據《楊氏譜》記載,明朝萬曆年間,楊姓遷此定居,始建無考。因村旁有山蜿蜒如龍,故名“龍子”村。後來龍子村分成了上龍子和下龍子村,上龍子村的發展史由此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1937年至1942年上龍子村隸屬萊蕪縣第七區的鳳山鄉管轄;1942年6月劃歸淄川縣新六區管轄;1946年2月回歸萊蕪縣;1958年3月屬萊蕪縣吉山管轄,同年10月改稱吉山人民公社,上龍子村歸吉山人民公社管轄;1959年3月屬茶業人民公社管轄;1984年屬茶業辦事處;1985年撤處並鄉隸屬茶業口鄉;2001年合鄉並鎮屬茶業口鎮。抗日戰爭時期,上龍子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村民紛紛加入區武工隊,人們用各種方式與日軍周旋作戰,保家衛國。老民兵楊克懷、楊啟貴與閣老村的解觀清等人曾巧妙設計將一名日本兵活抓並擊斃。解放戰爭時期,不少民眾參加過淮海戰役、濟南戰役的支前工作。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村民有不少人參加了革命軍隊,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生命,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應有的貢獻。1955年村內開始了農業生產合作社運動,廣大民眾積極入社;1958年加人人民公社。1961年和1962年兩年人均口糧才有231斤。1976年生產逐漸恢復,上龍子村第一次通上了電,糧食產量逐漸提高,為“文革”前的2.2倍;1977年公社內大搞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村內建水庫一座,即海眼子水庫,蓄水40萬立方米,擴大了灌溉面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村內各項工作駛入正軌,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地理位置

上龍子村在群山環抱之中,自然環境優美,該村在海拔833米的九頂山上建村,地勢險惡,奇石怪異,石灰石儲量豐富,村莊建設都是以此作為主材料構建而成,顯得非常古老而有韻味。
上龍子村有不少歷史遺蹟,著名的齊長城遺址就蜿蜒盤亘在村北幾百米,使人望而興嘆,仿佛回到了遠古的歷史歲月;該村還有一座山神廟,聽村民講若有難題,誠心求之,可遂心愿;該村有一座單孔幸福橋,為20世紀70年代所建。

經濟發展

上龍子村是純山區,是當地有名的“三缺一差村”,缺糧、缺電、缺水,交通條件差。為了解決水源問題,該村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建蓄水池3個,解決了民眾吃水難問題。2000年村里又鋪設了自來水管道,使大多數人吃上了自來水。交通阻塞,出村無路是制約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一環,早在1989年該村就動員民眾加寬了村內至外界的公路,拖拉機第一次開上山村。從2000年開始該村與下龍子村聯合硬化道路3000米,小轎車也能進村了,村內交通狀況極大改善。
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上龍子村民在村兩委會的帶領下,治山,挖樹穴,栽植經濟樹,大力發展養殖業,民眾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該村還憑石灰石豐富的資源優勢,建起了兩處石料加工廠。糧經協調發展,農副共上台階,為上龍子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到200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多元,大多數戶看上了閉路電視,45%的戶買上了機車或三輪車,40%的戶安裝了電話。
戰爭年代楊同一轉戰南北,解放後曾任上海市蔬菜公司總經理,改革開放後他回鄉又大力發展建築業,1992年底建築隊就發展到了6個。

文化教育

上龍子村崇尚教育。為加快村辦國小建設,村民自願捐款捐物,改善辦學條件。僅1999年一年,全村就有5人考上了重點本科院校,為山里人增添了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