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1日,茶傳統製作技藝(金鳳城紅茶傳統製作技藝)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傳統製作技藝(金鳳城紅茶傳統製作技藝)
- 遺產類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21年11月21日,茶傳統製作技藝(金鳳城紅茶傳統製作技藝)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2021年11月21日,茶傳統製作技藝(金鳳城紅茶傳統製作技藝)1入選山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主要有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碳焙、揀剔等工序。精製階段的工序主要有定級歸堆、毛茶大堆、走水焙、篩分、風選、揀制、烘焙、勻堆、裝箱、成品。2017年1月11日,“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
傳統技藝:花茶製作技藝(張一元茉莉花茶製作技藝),綠茶製作技藝(西湖龍井製作技藝、婺州舉岩製作技藝、黃山毛峰製作技藝、太平猴魁製作技藝、六安瓜片製作技藝),紅茶製作技藝(祁門紅茶製作技藝),烏龍茶製作技藝(鐵觀音製作技藝),普洱茶製作技藝(貢茶製作技藝、大益茶製作技藝),黑茶製作技藝(千兩茶製作技藝、...
紅茶製作技藝(坦洋工夫茶製作技藝),福建省寧德市福安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坦洋工夫茶屬全發酵茶,因發祥於福安市白雲山下清虹溪畔的坦洋村,故而得名。坦洋村以白雲山脈為其天然屏障,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適宜茶樹生長。坦洋工夫紅茶始創於1851年,名列“閩紅”三大工夫之首。從初制加工到...
紅茶製作技藝(祁門紅茶製作技藝),安徽省祁門縣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祁門紅茶簡稱“祁紅”,因產於安徽省祁門縣而得名。祁門產茶可遠溯至南北朝時期,發展於唐代,祁紅在清代製作成功並擴大生產。祁紅製作技藝分為初制和精製兩大部分多道工序,製成的祁紅色澤烏潤,條索緊細,鋒尖秀麗,沖泡時湯色...
塗嶺紅紅茶製作技藝由鮮葉採摘——日光萎凋——攤涼——揉捻——裝袋渥紅——炒乾——輝幹上色——成品包裝八道工序製成。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塗嶺紅”紅茶是泉港區的“茶葉名片”,也是泉港區塗嶺人民長期生產勞動智慧的積累與結晶,它的保護、弘揚對於 “南鐵觀音”紅茶與鐵觀音綠茶製作比較研究和紅茶系列產業發展...
武夷岩茶(大紅袍)獨有的“岩骨花香”是由武夷山特殊的生態環境、氣候條件和精湛的傳統製作技藝造就的,其傳統製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環環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對茶質起關鍵作用的是“複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大做青”、“走水返陽”、“雙炒雙揉”、“低溫久烘”等環節。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
張元記紅茶製作技藝,福建省寧德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福建省寧德市福鼎市種茶制茶產業興盛於明清之際沙埕港開埠之時。清雍正年間(1723一1735年),“張元記”始祖張其泰從今浙江蒼南浦尾遷至福鼎貫嶺邦福(石崩窟),墾荒山種茶、做茶為生。具有傳統獨特紅茶手工製作技藝的“張元記”,主要...
工夫茶製作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政和工夫茶為福建省三大(政和、坦洋、白琳)工夫茶之一,亦為福建紅茶中具有高山品種特色的條型茶。據茶屆泰斗之一的陳椽教授編寫的《茶葉通史》中記載:“政和工夫”紅茶起源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成品茶條索肥壯重實、勻齊,色澤烏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