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地理條件
塗嶺紅茶主要集中生長於素有泉港天然氧吧之美譽的塗嶺鎮菱溪流域附近,四周森林覆蓋率高,菱溪、陳田、泗州幾大水庫環繞於此,水汽足,空氣好,氧氣足,非常有利於茶樹生長和製作。塗嶺山地土質基本為紅壤,塗嶺紅茶色香味形成其品質獨特之處也與之有密切相關。歷史上塗嶺是南北驛道必經之地,塗嶺紅茶經由驛道商旅傳播,足跡上至江浙,南至東南亞諸國,東至海峽對岸台灣。
“塗嶺紅”紅茶產地塗嶺鎮後山茶場,它地處觀音山山麓,四面環山,地勢較高,土壤疏鬆、深厚,幾大水庫環繞其中,水汽充足,很適宜茶樹生長,年降雨量足,且均勻分布茶樹生長季節。茶場四周屬菱溪流域生態林帶,海拔高,空氣清新,不受外界環境污染,適宜原生態茶園耕作,日夜溫差大,有利茶樹糧類化合物積累, 適宜塗嶺紅茶的製作加工。
發展歷程
據《惠安特產》載:“塗嶺紅茶又名‘南鐵觀音’。明末清初,竺林寺住持從塗嶺古街認識到一個武夷山商人,托武夷商人帶回20斤茶籽,後播種於寺四周田地上。”
吳康文1890年前,採摘鮮葉,採用曬青製法,茶葉僅僅用於解渴消暑和少部分藥用價值。1890年後隨著古驛道暢通,從閩北往來客人帶來了紅茶加工方法,塗嶺紅才開始從曬青乾燥,緊接著改為手搓成條,用布巾打包發酵,再曬乾,基本具備茶葉條索和耐沖泡,茶湯顯紅色,便於儲存。
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吳水生才改用鐵鍋炒乾工藝,也較大規模種植約200畝,開始銷往東南亞僑民,隨漁民帶往江浙一帶。
到1970年後,機械制茶推廣,條裁茶園出現,茶葉產量和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單產乾茶超千斤,引進110型炒乾機,代替鐵鍋手炒,確保茶葉質量穩定,塗嶺紅茶進入尋常百姓家。
工藝特徵
塗嶺紅紅茶具有香高、味濃、醇厚、耐泡品質特徵,有溫胃養胃保健功效,適宜大部分人群飲用;同時具備利尿、消食、提神功效。外形條索緊直,色澤銀灰,香氣高,焦糖香顯,湯色深紅,滋味濃稠,醇厚,爽滑,葉底均勻一致。
工藝流程
塗嶺紅紅茶製作技藝由鮮葉採摘——日光萎凋——攤涼——揉捻——裝袋渥紅——炒乾——輝幹上色——成品包裝八道工序製成。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塗嶺紅”紅茶是泉港區的“茶葉名片”,也是泉港區塗嶺人民長期生產勞動智慧的積累與結晶,它的保護、弘揚對於 “南鐵觀音”紅茶與鐵觀音綠茶製作比較研究和紅茶系列產業發展具有學術和經濟價值。
傳承人物
吳輝木,1964年9月出生,泉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入選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紅茶製作技藝(塗嶺紅紅茶製作技藝)”。1981年9月在寧德農校學習茶葉專業,以優異成績畢業。又在惠安塗嶺拜吳土明為師,學習塗嶺紅茶製作技藝,畢業後長期在塗嶺從事茶葉加工技術、研究、創新,在茶園管理、鮮葉採摘、茶葉加工、茶葉審評各方面,掌握第一手實踐經驗,做下筆記本有一米多高。獲得泉州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第十二屆閩茶杯紅茶特等獎、一等獎、第九屆、第十屆全國名優茶評比紅茶一等獎、第十屆國際名茶評比紅茶金獎、銀獎、優質獎等獎項,制定“塗嶺紅”加工標準、多年多批次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無公害完全達標、多年多批次中國農科院農殘十三項檢測值為零。
保護措施
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政府公布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同時公布泉州泉港塗嶺紅茶葉專業合作社為“紅茶製作技藝(塗嶺紅紅茶製作技藝)”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4年7月,在“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縣域活動第四場——“文化之都·山海泉港”文化周活動中,展示的有塗嶺紅紅茶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泉港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