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

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

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傳統技藝,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起源於16世紀,由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的茶農發明。 傳統正山小種成品茶,條索緊結肥壯、勻整圓實,色澤烏潤,沖水後湯色橙紅色,經久耐泡,滋味醇厚,似桂元湯味,氣味芬芳濃烈,以醇馥的煙香和桂圓湯、蜜棗味為其主要品質特色。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主要有採摘、萎凋、搖青、炒青、揉捻、碳焙、揀剔等工序。精製階段的工序主要有定級歸堆、毛茶大堆、走水焙、篩分、風選、揀制、烘焙、勻堆、裝箱、成品。

2017年1月11日,“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申報地區: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 保護單位:武夷山市文化館
  • 項目編號:Ⅷ-32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世界紅茶的鼻祖在中國,起源於16世紀,由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的茶農發明,名為“正山小種”。“正山小種”紅茶分布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桐木村。明崇禎十三年(1640)紅茶傳至英國後,英國人酷愛“正山小種”紅茶,把飲用紅茶演繹成紅茶文化。
“正山小種”紅茶一詞在歐洲最早稱WUYI BOHEA,其中WUYI是武夷的諧音。在歐洲(英國)它是中國茶的象徵,後因貿易繁榮,當地人為區別其它假冒的小種紅茶(人工小種或煙小種)擾亂市場,故取名為“正山小種”。正山小種是小種紅茶的代表,產於桐木關一帶,也叫桐木關小種,金駿眉、老樅紅茶、大赤甘和妃子笑等是其中的優質茶品,又稱拉普山小種。“正山”既指正統正宗的意義,是桐木及周邊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傳統工藝製作,品質相同,獨具桂圓湯味的統稱“正山小種”,也指“內山”群山環繞、山之高峰之地謂之“內”;而“小種”意指其茶樹品種為小葉種,且產地地域及產量受地域的小氣候所限之意。
外山小種也稱人工小種、工夫紅茶,主產於福建的邵武、光澤、政和、坦洋、東北嶺、屏南、古田、沙縣等地,江西的鉛山一帶也有出產。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入侵,中國內外茶葉市場競爭激烈,出現正山小種與外山小種之爭。

工藝特徵

“正山小種”紅茶茶樹生長在常年低溫、潮濕的高山亂石的山澗和樹林中,不需施肥,因此葉枝較小。
從外形看,“正山小種”紅茶乾茶色澤烏黑油潤,條索肥壯,帶有光澤,緊結圓直,不帶毫芽,乾聞具有獨特的松茗香和桂圓乾香。沖泡後,湯色橙紅、明亮、清澈,滋味醇厚,不但甘甜爽口,似桂圓湯味,而且耐沖泡。

工藝流程

傳統正山小種紅茶製作工序比較複雜,分為兩大工序。
一、初制工序
1、採摘茶青
鮮葉標準:選用一芽二三葉,或小開面三四葉。桐木村山高水冷氣溫低,一般春茶採摘期在4月18日—5月30日之間,各自然村摘采時間亦相差20多天。由於茶芽粗纖維少,持嫩性好,茶青不容易變老。一年之中,大多數茶園只採春茶,極少採夏茶。
2、萎凋
目的就是要使鮮葉失去一部分水分,葉片變軟,青草氣消失,散發出香氣。小種紅茶萎凋有日光萎凋與加溫萎凋兩種方法。桐木村在制茶季節時雨水較多,晴天較少,一般採用室內加溫萎凋。
傳統加溫萎凋:在初制茶廠的“青樓”進行。“青樓”共有三層,二三層只架設橫檔,上鋪竹蓆,再鋪茶青;最底層用於熏焙經復揉過的茶坯,通過底層煙道與室外的柴灶相連。在外灶燒松柴明火時,熱氣進入底層,在焙乾茶坯時,利用餘熱使二三層的茶青受熱而萎凋。
現代廠房室內加溫萎凋:鮮葉採摘後,均勻攤放在萎凋槽上或萎凋機中萎凋。萎凋槽一般長10米、寬1.5米,盛葉框邊高20厘米。攤放葉的厚度一般在18—20厘米,下面鼓風機氣流溫度在35℃左右,萎凋時間四五個小時。常溫下自然萎凋時間以8—10小時為宜。
日光萎凋:在晴天室外進行,方法是在空地上鋪上竹蓆,將鮮葉均勻撒在青席上,在陽光作用下萎凋。
萎凋適度的茶葉萎縮變軟,手捏葉片有柔軟感,無摩擦響聲,緊握葉子成團,鬆手時葉子鬆散緩慢,葉色轉為暗綠,表面光澤消失,鮮葉的青草氣減退,透出萎凋葉特有的自然的清香。
3、揉捻
一是使葉細胞通過揉捻後破壞,茶汁外溢,加速多酚類化合物的酶促氧化,為形成紅茶特有的內質奠定基礎;二是使葉片揉捲成緊直條索,縮小體積,塑造美觀的外形;三是茶汁溢聚於葉條表面,沖泡時易溶於水,使外形富有光澤,增加茶湯濃度。
紅茶的揉捻機一般都比較大,多使用50厘米以上甚至90厘米的揉捻桶。其揉捻的適度標準是:細胞破壞率90%以上,條索緊卷,茶汁充分外溢,粘附於葉表面,用手緊握,茶汁溢而不成滴流。
4、發酵
發酵是功夫紅茶形成品質的關鍵過程。所謂紅茶發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類化合物氧化為主體的一系列化學變化的過程。發酵室氣溫一般在24—25℃,相對濕度95%,攤葉厚度一般在8—12厘米為宜。發酵適度的茶葉青草氣消失,出現一種新鮮清新的花果香,葉色紅變,春茶黃紅色、夏茶紅黃色,嫩葉色澤紅勻,老葉因變化困難常紅里泛青。
5、過紅鍋
這是小種紅茶的特有工序,目的在於停止酶的作用,停止繼續發酵徹底散發青草氣,促進芳香物質的形成,提高醇厚香氣,以保持小種紅茶的香氣甜純。其方法是當鐵鍋溫度達到要求時投入發酵葉,用雙手翻炒。要求嚴格,過長則失水過多容易產生焦葉,過短則達不到提高香氣增濃滋味的目的。
6、復揉
經炒鍋後的茶坯,必須復揉,使回松的茶條緊縮。方法是下鍋後的茶坯即趁熱放入揉茶機內再次揉捻,待茶條緊結即可。
7、熏焙
將復揉後的茶坯抖散攤在竹篩上,每篩4—5斤,均勻攤平,葉層厚5厘米。放進“青樓”的底層吊架上,外灶燒松柴明火,掀起幾塊內坑道磚塊,讓煙霧和熱氣進人室內乾燥,讓熱氣導入“青樓”底層,茶坯在乾燥的過程中不斷吸附松香,使小種紅茶帶有獨特的松脂香味。開始火力要大些,茶坯溫度保持在80℃左右,兩三個小時後手摸茶葉有刺手感覺,捏葉片成粉狀,此時梗和脈尚有少許水分,溫度降低至30—40℃左右並加松油柴悶燃產生更多煙霧,讓其吸收煙味乾燥至足乾,歷時七、八個小時,下篩後及時進入密閉的倉庫待毛篩毛揀(初篩)。
8、復火
烘乾的茶葉經篩分揀去粗大葉片、粗老茶梗後,再置於焙籠上,再用松柴烘焙,以增進小種紅茶特殊的香味。
二、精製工序
1、定級分堆:毛茶進廠時,便對毛茶按等級分堆存放,以便於結合產地、季節、外形內質,及往年的拼配標準進行拼配。
2、毛茶大堆:把定級分堆的毛茶按拼配的比例歸堆,使茶品的質量能保持一致。
3、走水焙:在歸堆的過程中,各路茶品含水率並不一致,部分茶葉還會返潮,或含水率偏高,需要進行烘焙,使含水率歸於一致便於加工。
4、篩分:通過篩制過程整理外形去掉梗片,保留符契約級外形的條索和淨度的茶葉。小種紅茶的篩制方法有平圓、抖篩、切斷、撈篩、飄篩和風選。加工篩路可分本身、圓身、輕身、碎茶和片茶5路。
5、風選:將篩分後的茶葉再經過風扇,利用風力將片茶分離出去,留下等級內的茶。
6、揀剔:把經風扇過風后仍吹不掉的茶梗,外形不合格的以及非茶類物質揀剔出來,使其外形整齊美觀,符契約級淨度要求,揀剔先機揀後手揀。一般先通過機械揀剔處理,儘量減輕手工的壓力,再手工揀剔才能保證外形淨度色澤要求,使茶葉不含非茶類夾雜物,保證品質安全衛生。
7、烘焙:經過篩分、風選工序以後的紅茶會吸水,使茶葉含水率過高,需要再烘焙,使其含水率符合要求。
8、乾燥熏焙:成品的傳統型正山小種要求煙味更加濃醇持久,因此在乾燥烘焙過程中,要另外增加熏焙松香的工序。經熏焙的正山小種,外形條索緊細勻齊,色澤烏黑油潤,散發鬆煙香和糖香。
湯色橙紅,冷卻後有“冷渾濁”現象,碗沿有明亮金圈;茶湯滋味醇厚、鮮甜;葉底芽葉齊整均勻,色澤紅亮鮮活,柔軟厚實。
9、勻堆:經篩分、揀剔後各路茶葉再烘焙或加煙足乾形成的半成品,要按一定比例拼配小樣,測水量,對照審評標準並作調整,使其外形、內質符合本級標準,之後再按小樣比例進行勻堆。
10、裝箱:經勻堆後鑑定各項因子符合要求後,即可將成品裝箱,完成精製的整個過程。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正山小種”紅茶既是經濟作物,也是中華文化向世界傳播的使者,在中外商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傳承人物
梁駿德,男,1948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江元勛,男,1964年7月生,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紅茶製作技藝(正山小種紅茶製作技藝)”第四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社會影響

出版圖書
2005年10月,《世界紅茶的始祖——武夷正山小種紅茶》作為《中國名茶叢書》的第一部,由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

文化軼事

正山小種紅茶茶味濃郁獨特,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歡迎,遠銷英國、荷蘭、法國等地。老茶師、英國人諾頓誇獎說:“喝這種茶勝過飲人參湯。”
英國詩人拜倫在他的《唐瑛》里吟詠道:“我覺得我的心兒變得那么富於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於武夷山的紅茶;真可惜,酒卻是那么地有害,因為茶和咖啡使我們更為嚴厲。”
據資料記載,1662年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嫁給英皇查理二世時,帶去幾箱正山小種紅茶作為嫁妝,帶入英國皇宮。據傳英國皇后每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先泡一杯正山小種紅茶。隨後,安妮女王提倡以茶代酒,將茶引入上流社會,為此正山小種紅茶作為當時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演化成“下午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