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茅山派道經
- 作者: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
- 類別:道家書籍
權德輿,記載,其他,
權德輿
據唐禮部侍朗權德輿撰(宗玄先生文集序)說:吳筠,字貞節,華陰人,“初梁陶弘景以其道授升玄王君,王君授體玄潘君,潘君授馮君。自陶君至於先生,凡五代矣。” 吳筠著述甚多,有(玄綱論)及(神仙可學論)及 (形神可固論)、(心目論)等,均以老子之道為宗,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在(玄綱論·化時俗章第八)之中,他把“道德”與帝王聯繫起來:
遣德者天地之先,天地者萬物之父,帝王者三才之主,然則道德天地帝王一也。
這是典型的皇族宗教教義。而在(玄綱論·長生可貴章)之中,他將老莊之道與神仙學說密切相聯:
或問曰,“道之大旨,莫先乎老莊,老莊之言不尚仙道,而先生獨貴乎仙者何也?”愚應之曰:“何謂其不尚乎?……老子曰:‘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又曰:‘穀神不死'。莊子曰:‘千載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又曰:‘故我修身千二百歲,而形未嘗衰。’又曰:‘乘雲氣,馭飛龍,以游四海之外。'又曰:‘人皆盡死,而我獨存。'又曰:‘神將守形,形乃長生。'斯則老莊之言長生不死神仙明矣,曷謂無乎。” 類似吳筠這樣用神仙學說闡發老莊之道的思想,作為道教的基本教義,在唐代頗為盛行,對後世的道教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
記載
據(舊唐書·司馬承禎傳)記載,司馬承禎,字子微,自號白雲子,河內(南)溫縣人。少而好學,薄於為吏,遂為道士。師事潘師正,傳其符錄及辟穀、導引、服餌之本。師正特賞異之,謂曰:“我自晦隱居傳正一之法,至妝四葉矣。”故司馬承禎亦為茅山宗重要人物。武則天、唐容宗、唐玄宗皆禮敬之。司馬承禎工於詞章,與陳子昂、盧戎用、宋之間、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等為仙宗10友。卒後賜銀青光祿大夫,號貞一先生。司馬承禎撰有(天隱子)、(坐忘論)、(修真秘旨)、(修身養氣訣)、(道體論)、(服氣精義論)、(洞玄靈寶五嶽名山朝儀經)、(上清天宮地府圖經)、(太上升玄經)等10餘種道教著作,其中對後世道教影響較大的是(坐忘論)和(天隱子)兩種。
(坐忘論)中,論述“道”與“生”之關係,認為生道合一,乃為長生之根本。他說:“夫人之所貴者生也,生之所貴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魚之有水。”又說:“養生者慎勿失道,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可相離,然後乃長久。”
(天隱子)中,講述道教修煉經過的“五漸”之門,將“坐忘”列為與齋戒、安處、存思、神解並提的五漸之一。
(天隱子)論“坐忘”曰:
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見其行,非坐之義乎?有見而不行其見,非忘之義乎?何謂不行?日心不動故。何謂不見?日形都氓。故天隱子瞑而不視,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隱子果何人哉?於是彼我兩忘,了無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