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民間舞蹈
- 分類: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
蘆笙是苗族古老的吹奏樂器,苗家人吹奏蘆笙,必定要以舞蹈配合。蘆笙舞由十幾甚至幾十人盛裝打扮的蘆笙手圍稱圓圈,邊吹邊跳,又稱“踩堂舞”,是南方少數民族最喜愛、分布最廣泛的一種民間舞蹈。蘆笙舞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苗族人民珍貴的藝術財富。智慧的苗家人在傳承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蘆笙的內涵。隨著非物質...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滾山珠",本是用形體模仿箐雞(當地的一種野雞)在山林中嬉戲的一種歡快的蘆笙舞,所以其技巧與形體造型的寫實性較強。表演者頭戴插箐雞尾的帽子(雄性箐雞的標誌)或紅線花帽(雌性箐雞的標誌),邊吹蘆笙邊舞,顯然是對生活的再現。舞台上,...
錦雞舞是貴州黔東南州省周邊地區的傳統舞蹈,主要流行傳播於這一地區的苗族群體間。錦雞舞來源於苗族的祖先的傳說,早期先人居於東方的大平原,後來經過長時間的遷移才來到貴州省丹寨縣。據傳苗族的祖先們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遇到困難,是錦雞幫助他們獲得了小米種,才得以度過饑荒。所以,像錦雞這樣的鳥成為貴州省...
苗族民間舞蹈有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湘西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尤以蘆笙舞流傳最廣。貴州的丹寨、台江、黃平、雷山、凱里、大方、水城,以及廣西融水等地,在每年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九等傳統節日,和過年、祭祖、造房、豐收、迎親、嫁娶等喜慶節日,都要舉行蘆笙舞會。舞姿以四步為多,也有二步、三步...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鼓龍鼓虎-長衫龍包括男子雙人舞、四人舞和群舞等形式,但多以男子群舞為主。這種苗族蘆笙舞過去僅在喪葬和祭寨神儀式中表演,後來則每逢重大節日集會、婚嫁、立房、跳月等傳統民族活動都要表演,成為開展娛樂競賽、增進情誼的重要活動方式。此舞用於喪葬時,於出殯隊伍的最前列表演;用於祭寨神時,...
中國苗族民間舞蹈。流傳在貴州、湖南等省苗族聚居地區,以擊鼓而舞或擊鼓伴舞為其主要特徵。苗族各地鼓舞名稱及活動形式不盡相同。種類 四面鼓舞 四面鼓舞 新中國成立後,在苗族諸多種自娛性和表演性“鼓舞”的基礎上,人們又創造出了由四人同時敲打作舞的《四面鼓舞》。這種“鼓舞”流傳在湘西的鳳凰縣和貴州省松桃縣...
《錦雞舞》被譽為最優美的苗族民間舞蹈。《錦雞舞》發源於貴州省黔東南境內。境內山巒起伏延綿,嶺脈縱橫,溝谷交織,山高谷深,地勢險要,到現鎮政府駐地。這些地方地處雷公山腹地,境內山巒起伏延綿,嶺脈縱橫,溝谷交織,山高谷深,地勢險要,且距縣城很遠。由於歷史和地理的原因,這裡的自然與人文生態保護完好,...
苗族古瓢舞始於唐宋之前,盛於明清之後。關於古瓢舞的傳說就有兩種:一種是據當地《苗族古歌》記載:“白楓香樹的枝丫伸滿天,有兩枝拖下來,一枝變成了蘆笙,一枝變成了瓢琴。”另一種則是民間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當地的有錢人家買來蘆笙又吹又跳,而貧寒的人家無錢買蘆笙,於是就用桐木和薄木板製成簡單的...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貴州省雷山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雷山苗族銅鼓舞是苗族特有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大塘鄉的掌坳村。是集狩獵、勞作、祭祀等多種藝術形態於一體的舞蹈形式,舞蹈動作剛柔相濟、跳轉結合,舞蹈幅度大、難度高,風格古樸、奔放熱烈,男子舞步強悍、豪邁,...
在喪葬的儀式上,蘆笙舞蹈的作用主要是對死者家屬的安慰和向死者致哀。在這樣的場合,除在入棺儀式上有跨過棺木的跳躍動作外,其餘動作均沉穩而有節制。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製,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苗族“鼓舞”有悠久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
跳蘆笙舞時,隨著蘆笙曲調的快慢節拍,婦女頭上的銀飾錦雞躍躍欲飛,銀角冠一點一搖,腿邊花帶一飄一閃,百褶裙腳邊的潔白羽毛銀浪翻飛,貌若錦雞亮翅,翩翩漫舞,酷似古籍記載的鷚鵒舞。是故,民間稱之為“錦雞舞”。藝術特色 錦雞舞是苗族人民每十二年舉行一次的祭祖活動中的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間的婚慶、迎客...
“滾山珠”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融進各種技巧,不斷完善。到1989年,蘆笙舞“滾山珠”由以往的單人表演發展成為6至8人同時表演的舞蹈。文化特徵 “滾山珠”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雜技藝術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表演時用6支長約20厘米的鐵制梭鏢頭,鏢尖向上插入地下,圍成一個直徑約0.7米的圓圈,或用6...
據歷史文獻記載該舞源於漢代以前,產生在苗族祭祀活動中。鼓舞是湘西苗族運用普遍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以鼓樂指揮生產勞動,以鼓樂傳播民族文化,以鼓樂娛樂身心,它把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種類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其歷史悠久,內容豐富,特色鮮明。隨著時代的變遷,苗族鼓舞已成為苗族人民喜愛的舞蹈藝術形式之一。2006...
“苗族大遷徙舞”主要流傳於貴州省赫章縣可樂鄉、德卓鄉、河鎮鄉、結構鄉、雙坪鄉、鐵匠鄉、平山鄉等地。苗語譯為“夠戛底戛且”,意思是尋找居住的地方,是苗族人民傳統民間舞蹈,舞蹈真實地反映了苗族人民大遷徙的苦難歷程,是苗族人民大遷徙的歷史畫卷。苗族人民在節假日、婚禮場、除發剃頭、生日祝壽等歡樂場合...
此後,人們便以成雙成對,夫妻共舞的蘆笙舞蹈形式來演繹這一美麗的傳說。基本特徵 “苗族蘆笙舞”是集蘆笙吹奏、舞蹈表演為一體的苗族民間舞蹈。舞者青一色由數對夫妻組成。該舞蹈一般主要在苗族的傳統節日“跳花”或“跳月”節時表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現在各種迎客禮儀、節日慶典中也常常表演該舞蹈。表演時男女身...
鼓舞——是一邊擊鼓邊舞的苗族民間舞蹈。鼓為木製,以牛革蒙於兩端,置於架上敲擊。歷史上有關苗族擊鼓歌舞的文字記載,較早的可見於唐代《朝野僉載》卷十四:“五溪蠻,父母死,於村外閭其屍,三年而葬,打鼓路歌,親戚飲宴舞戲一月余日。”的記述。苗族“鼓舞”主要分布於湖南西部和貴州東南部清水江流域一帶...
“跳香舞”又稱“吃齋粑粑舞”(苗語叫隴自咱),是苗族人歡慶豐收、預祝來年風調雨順並答謝和祭祀“五穀神”的一種民俗活動。它流傳已久,影響深遠,藝術性較強,由於在其形成過程中融合了苗族人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無論在音樂形象的創作上,還是表演或表情達意的方式上,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濃厚的民族特色,...
古瓢琴既是男青年們舞蹈時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伴奏樂器。而蘆笙也是苗族同胞的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歷史淵源 古瓢琴藝術是貴州省丹寨縣東南部雅灰鄉境內苗族村寨源遠流長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相傳,古時候,苗族村寨每逢年過節都要舉行熱鬧非凡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富裕的人家從山外買來蘆笙,歡歡喜喜地又吹又跳...
“慶鼓堂”是流傳於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境內的一種民間古儺祭祀舞蹈。是苗族巫師在主持苗族最重大的祭祀祖先大王神儀式“慶鼓堂”時表演的娛神樂人的巫儺舞。是只有民族語言,沒有民族文字的苗族先民世世代代傳播傳承民族文化、民族習俗和宗教信仰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形式。慶鼓堂是城步古時苗民奮力戰天災、...
木鼓舞,貴州省台江縣、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木鼓舞是流傳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擊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間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長的樹木軀幹,鑿空內部成型。一般木鼓舞為族群全體參與的大型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為族群的象徵,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
竹竿舞也是苗族民眾在生產生活中自創的一種自娛性舞蹈,主要表現苗族青年男女對愛情的追求與理想,一般在重大節慶日與迎接貴客時演出。竹竿舞又稱“打柴舞”,最初的目的竟然是為了選拔村寨中機智、勇敢、富有膽略的青年。因為竹竿舞一開始並非用竹竿,而是用又粗又重的樹桿,有的上面還有刺,跳的人如果不小心被打...
“笛子舞”流傳於滇東北地區苗族民間,因用笛子伴奏而故名。自娛 笛子舞是民眾性的自娛舞蹈。多在喜慶之際、節日期間、勞動之餘以及婚娶酒席期間進行。苗族喜好歌舞,凡男女青年進行歌舞時,父母兄嫂都集聚圍觀,以自己的子女弟妹善舞而自豪。已婚的男子、婦女也均參加舞蹈。形成 笛子舞是一種自娛性很強的舞蹈,除去...
她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1990年反排木鼓舞表演隊到中南海演出,倍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青睞,後到英、美、加、意以及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被譽為“東方迪斯科”而遐邇聞名,譽滿海外。木鼓舞 苗語稱“Zuk niel”。台江苗族木鼓舞,分布於全縣各苗族村寨。...
2002年10月,龍舞(城步吊龍)代表邵陽市參加了湖南省第五屆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獲得表演特等獎。2003年2月,龍舞(城步吊龍)代表邵陽市參加湖南省首屆龍獅舞賽,並獲扎制一等獎和表演二等獎。重要演出 2006年10月由中央電視台攝製組編錄入苗族文藝劇目“天下城步”,並在中央十一台連續播映一周。2007年5月獲“...
後來,經過藝術工作者的編排加工,又根據湘西苗族人民的一些民間故事,創作了一些帶有一定內容的接龍舞蹈,如現代活躍在舞台上的《接龍舞》、《接龍迎新》等等舞蹈。接龍舞的內容在創新後並綜合了苗族其他舞蹈動作及苗族民間武術的一些特點,將接龍舞形體語言與內容形式拓展到了一個新的領域。如今活躍在文藝舞台上的接龍...
其中元陽的扇子舞已發展成套,特色濃郁,組合也很豐富,而紅河弄甫的碗舞,已發展到有咬碗、拋碗、背上放碗、肘上端碗、膝上擺碗等技巧。苗族跳鼓 跳鼓是苗家最普遍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的一種形式,也是一種五彩繽紛的 民間藝術形式。此項活動歷史比較悠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對增進身體健康是大有...
木面舞的表演者身著龍袍蟒服,頭上插著羽毛等等,自然也是劇情的需要,但更重的是給了人們一種美的感覺。服飾和道具是民族文化的象徵,通過舞蹈增加了動態美,充實擴大了舞蹈的表現力,更顯示出毛南族悠久民族文化的輝煌色彩。苗族假面舞 “芒哥”是苗族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娛樂神,在“芒哥節”戴著特製面具、披著...
在施秉,板凳舞是舞陽河流域苗族(俗稱高坡苗)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其特點是節奏熱烈,舞姿變化不大而又饒具風趣,道具簡便,參與性強。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天空突然象著了火一樣,乾旱炎熱,百花凋謝,五穀不生。原來,清水江的龍太子被望坡老人殺死了,浮在水面,故引起氣候反常。於是,人們請來三位德高望...
人們又相互殺豬、殺雞,宰羊進行結親、繁衍後代。意義 十二套組舞就象一本歷史教科書,在民族生活中起著團結和教育後代的作用;在藝術上保留古老的民族風格特點,是大多數蘆笙舞之源。因年代久遠,現在還能夠完全掌握這十二套組舞的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位老藝人。這是一份值得人們珍視的苗族民間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