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貴州省雷山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雷山苗族銅鼓舞是苗族特有的一種民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大塘鄉的掌坳村。是集狩獵、勞作、祭祀等多種藝術形態於一體的舞蹈形式,舞蹈動作剛柔相濟、跳轉結合,舞蹈幅度大、難度高,風格古樸、奔放熱烈,男子舞步強悍、豪邁,女子則輕曼、明練。

2008年6月14日,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為Ⅲ-2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貴州省雷山縣
  • 保護單位: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14日
  • 遺產編號:Ⅲ-26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舞蹈動作,表演特點,表演形式,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源遠流長,掌坳苗寨坐落於黔東南州雷山縣大山深處,傳說在千百年以前,先民們從遙遠的地方遷徙到此以後,他們就有喜歡鼓和踩跳鼓舞的習俗了。據傳當時寨上的先祖們用七七四十九天的工夫,從大山中扛回一截有九尺長的楓木,將其挖通,製成一個形如圓桶式的大木鼓,用木槌敲擊,能發出各種清脆悅耳的聲音,節奏奇妙。訊息傳向四方,招來了附近各寨的親友,圍著大木鼓歡歌狂舞。隨著時代的變遷,木鼓被一抱粗1.5尺長的銅鼓所代替,久而久之,其舞蹈也形成了現在獨具風格的銅鼓舞。
據貴州《八寨縣誌稿》記載,在擊銅鼓時“以繩耳懸之,一人執木槌力擊,一人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使其聲洪而應遠”。

舞蹈特色

舞蹈動作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相傳有12種,其中一種已失傳,現收集的材料還有11種,這些舞蹈動作主要來自於對大自然動物的模仿,以及生產生活的各種活動,如模仿鴨子走路、模仿撈蝦捉蟹、狩獵生產等,在慶祝豐收或祭祖等節日活動盡情展舞,每種舞均有鼓點鼓曲,每種舞的舞姿各不相同,這11種銅鼓舞的名稱是:捉蟹舞、翻身舞、迎客舞、獲獵舞、鴨步舞、送客舞、祭鼓舞、放牧舞、撈蝦舞、送鼓舞、共歡舞等。
第一種:捉螃蟹
苗語《seidGangbdiab》音譯“省格雕”漢譯“仿啄木鳥的聲音”。這種舞蹈動作及鼓點,表現了苗族逢年過節,或殺豬、殺牛、請酒迎客時,到河邊溪潤撈魚捉螃蟹待客的情形。
第二種:翻身舞
苗語《Hfaid Ghaob Del》音譯“番高豆”。在當地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個苗民,他在地里撒下黃豆豆種,剛離開就有很多斑鳩來刨吃。聽到此訊息後,他便趕緊騎馬趕到地里,發現黃豆種被斑鳩快吃光了。他大聲拍掌呼喊,結果斑鳩被攆跑了。後來人們從這些生產勞動中創造了“Hfaid Ghaob Del”的銅鼓舞動作。
第三種:迎客舞
苗語《Pib Lib lab Del Ghab Del》音譯“霹靂啪啦斗敢斗”。這套動作,表現了主人歡迎客人的熱情場面,動作奔放、歡快,將主人站在寨頭邊因等候客人到來而手舞足蹈的情形編排成《Pib Lib lab Del Ghab Del》動作。
第四種:打獵舞
苗語《Diul Liul Hfud Bil Hsob Lob Dab》音譯“丟留虎八梭樂當”,表現的是一個苗族青年在捕獲野豬後的興奮心情和形態。打獵舞表達的內容是,一個苗族青年去“Hfud Bil Hsob”(山名)打野豬,在滿載而歸的路上,碰上一個調皮的小伙子,硬要他把捕來的野豬皮剝下來披在身上,裝扮成野豬並模仿野豬的動作在前面跑,小伙子扮成獵人在後面追,就這樣模仿你追我趕的動作,成為當今《Diul Liul Hfud BilHsob》動作的要點。
第五種:鴨步舞
苗語《Yab Ghab Diel》音譯“鴨乾丟”。苗族人以放鴨子到河裡戲水、尋食時,模仿鴨子走路的姿態而創造出“鴨乾丟”動作。
第六種:送客舞
苗語《Hsongt Lil Vut》音譯“送力歐”。從前,苗族人都騎馬接送客人,當客人離開寨子時,主人先騎馬送到寨邊,拍手歡送客人走後,再騎馬回家,久而久之演變成今天的“送力歐”動作。
第七種:祭鼓舞(祭祖舞)
苗語《Maf niel Dliad》音譯“麻略蝦”。這是一種祭祀鼓點舞蹈,每年或13年一次,逢殺豬、宰羊、請酒、祭祖及過鼓藏節時跳。每個參加銅鼓舞的男同胞,揮舞著大刀,以示保護苗家村寨人畜兩旺,寨寨平安。

表演特點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據貴州《八寨縣誌稿》記載,在擊銅鼓時“以繩耳懸之,一人執木槌力擊,一人以木桶合之,一擊一合,使其聲洪而應遠”。
鼓點複雜多變,聲音粗獷激越,舞步奔放雄渾而熱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沉而穩健;動作隨著鼓點,多方向跳躍旋轉交錯組合,其幅度之大,難度之高,實為民間舞蹈中少見。

表演形式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常見的是將銅鼓懸於庭前和場壩之中,由擊鼓者一手執木槌敲鼓腰,另一手持皮頭槌擊鼓面伴奏。舞者則圍成圓圈,踏著頓抑分明、鏗鏘有力的鼓聲,時里時外,且進且退,至興高采烈時,還擊掌呼號,喊出“嗨哧哧”之聲以助興。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動作較具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舞蹈美學研究價值。
苗族崇拜鼓,每個支系都擁有一個銅鼓或木鼓,一般是十三年要宰水牯牛或豬來祭鼓,這就是過“鼓藏節”。祭鼓舞是在這一盛大節日中特有的跳法,表示了對祖先的尊重和追念。祭鼓舞無疑是研究這一文化人類學問題最好的素材之一。
傳承狀況
由於銅鼓舞流傳地域較窄,所以有些銅鼓舞和銅鼓舞鼓點的表演技藝目前已經失傳,古老的雷山苗族銅鼓舞正處於瀕危狀態,亟待搶救保護。
傳承譜系
雷山縣掌坳村苗族銅鼓舞傳承譜系
第一代
吳你略、順德福
第二代
吳廷珍、吳德和、吳廷金
第三代
吳道武、吳道雄、吳道安
第四代
吳德偉、吳海東、吳間保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得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銅鼓舞(雷山苗族銅鼓舞)》項目評估合格,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2年7月14日,貴州雷山苗寨的大型原生態歌舞《我在雷山等你來》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
2015年8月13日,在第十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雷山苗族銅鼓舞參加了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